分享

高考诗歌鉴赏评价题型专练

 博学而日参省 2021-12-10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少年行

高适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注:①高适北游燕赵,先后欲投向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而未果,此诗于回乡途中经邯郸时所作。②平原君:战国时赵国公子赵胜被封于平原,故有此称,后为赵宰相。其人讲信义,重人才,曾养食客数千。③疏索:冷淡、疏远。④时事:现时的事情,适应潮流的事物。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交待了“游侠子”居住的地方是邯郸,燕赵之地自古多豪杰之士,“游侠子”因此而自我夸耀。“自矜”一词把他们的自得之态勾画得十分生动。

B.诗人抓住“纵博”“报仇”“歌笑”“车马”这几个典型事例和场景,采用了夸张、比喻、拟人手法以烘托渲染,突出了“游侠子”的豪迈意气和不羁的生活。

C.七、八句是内容上的转折处,由写“游侠子”豪放的生活转入对其内心的揭示。他们渴望凭借侠肝义胆为国建功,却得不到理解,不由得神游千古,怀念重人才的平原君。

D.高适在诗中以“邯郸少年”自况,前半部分借“游侠子”的经历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后半部分则有所议论,将抑郁不平之情进一步表达出来。

2.诗的末两句若奇峰突起,意蕴深远,令人回味。赵熙批曰:“大力收束,何其健举!”请赏析“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6分)

酬郭给事

王维

  洞门高阁霭②余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③。

  强欲从君无那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注】①郭给事:郭承嘏,字复卿。“给事”即“给事中”,官名。给事中,隶属门下省,常在皇帝周围,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②霭:遮蔽。③琐闱:宫门。④无那:无奈。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门户重叠,楼宇高耸,落日余晖,桃李成荫,柳絮轻扬,刻画出郭给事所在门下省壮丽幽雅的蓉春晚景。

B.宫禁里晩钟敲响,官吏散归,啼鸟时鸣,颔联运用钟声和鸟鸣反衬环境的幽静,刻画岀郭给事闲静恬淡的心境。

C.颈联一“晨”一“夕”、“趋”一“拜”,对仗工整,既凸显出郭给事官职的显要,又刻画出其勤勉与恭谨。

D.古人酬酌唱和之作,往往都是在向对方表达了仰墓钦羨之后,再含蓄表明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王维此诗亦然。

4.《唐诗援》评价此诗“结语多少蕴藉,令人一唱三叹”,请结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意蕴。(6分)

 沁园春·丁酉岁感事             陈人杰(南宋)

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

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③,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注】①丁酉岁,即公元1237年,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后,开始对南宋的大规模入侵。

②青毡,指中原故土。③麒麟阁,汉宣帝为颂扬霍光等有功之臣,作其画像于麒麟阁之上。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扣题,“陆沉”与“青毡未还”扣住标题中的“事”,“谁使”扣住标题中的“感”,交待作者感怀之由。

B.“晨星残月,北州豪杰”写有志之士己寥若晨星、宛如残月;“西风斜日,东帝江山”  写统治者悠闲度日,不思进取。

C.“更剔残灯抽剑看”刻画了一位深夜难寐、灯下看剑的爱国志士形象,与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本词沉痛激越,用典丰富,对比鲜明,比喻贴切,以问起句,又以问作结,多种手法的运用使得本词极具艺术感染力。

6.清人陈廷焯在《云韶集评》中评价陈人杰的词“悲而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  点在本词中的体现。(6分)

观村童戏溪上①

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睛。

竹马踉跄冲淖②去,纸鸢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④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注】①乾道元年(1165年),40岁的陆游被调任隆兴府通判,因谗言被罢免官职,闲居于山阴4年。此诗作于乾道三年春。②冲淖:冲到泥沼里去。③纸鸢:风筝。④耦:读“读ǒ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中的“观”字是统帅全诗的关键,前三联描写所观,最后一联抒发所观之感。

B.首联通过溪水堤平、村童谢晴等意象,描绘了祥和的画面,反衬尾联的不平心情。

C.“跋扈”一词变客为主,形象地描绘了风筝挟持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发出声响的形象。

D.颈联由实转虚,展现了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农耕,冬闲则人塾学习的生活画面。

8.人们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首联中的“闲”字最值得品味,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圆圆曲①(节选)

【明】吴伟业

鼎湖②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要子岂血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注释①陈圆圆为明朝辽东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之妾,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陈圆圆被俘,吴三桂本已投降李自成,得知后出于私恨,遂引清兵人关,反攻北京,复得陈圆圆,吴伟业作此诗叙写此事,②:鼎湖典出(史记·封禅书),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下,热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即乘龙南去,后世因称此处为“鼎湖”,常用来比喻帝王去世。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一开篇借“鼎当日弃人间”指崇祯之死,随即写吴三桂打败李自成“破敌收京下玉关”,极斩截利落;没有过多叙写战争过程,突出题目中陈圆圆的地位。

B“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二句之妙,一在于对仗精整工稳,二在于对比鲜明,“一怒”与“六军”轻重相对,“素”与“红”颜色相对,令读者印象深刻。

C.“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借小说家言曹操起铜雀台扬言夺东吴二乔,使周瑜奋起抗曹,大获全胜于赤壁之故事,暗指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D.“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二句除了批评吴三桂将爱妾生死置于国家大事之上之外,也认可吴三桂重视感情是英雄之举,简明地点出了其矛盾心态。

10.清代陆次云(湖壖杂记》:“梅村效《昆琶)长恨)体作(圆圆曲)……盖实录也,三桂赍重币求去此诗,吴勿许……呜呼,梅村非诗史之董狐也哉!“请从内容、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吴三桂为什么“赍重币求去此诗”?(6分)

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

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

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

形胜有馀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

【注释】此诗是作者大历元年在夔州时作。三辅:作者曾任华州司功,华州属三辅,其地在长安附近。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追忆华州时期的生活,“诗兴多”是山水触发情思所致。 

B.诗人看到巫峡便联想起华山,见到蜀江便联想起黄河,可见其思乡心切。 

C.颈联上句照应蜀江,下句照应巫峡,章法严谨,对仗工稳,符合律诗特点。 

D.本诗有强烈的时空意识,过去的华州与今日的夔州既有联系,也有对比。 

12.有评论家认为本诗七八句“近庸率,断非少陵真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阐述理由。(6分) 

莎衣

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莎衣:即蓑衣。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破题,草缀绳编的蓑衣,在诗人眼里柔软舒适,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B. 颔联描绘了一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C. 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与颔联写的“披”两相对照,颇有意趣,耐人寻味。

D. 此诗俊逸潇洒,语言质朴精炼,多用典故,手法灵动多变,意境优美,引人人胜。

14.历来为评论家称道“尾联构思精巧”,请谈谈你的理解。

秋 怀

(宋)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居位时边境受侵,朝内统治严酷。

15.名家云:“欧阳公文字好者,实而有条理。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请你就本诗的“章法结构”上的特点做一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B 拟人错。

2.【人物刻画上】以“痛饮美酒”,“射猎西山”的豪举,刻画出“游侠子”的英武雄迈之态,风格豪放;

【结构上】与前文写游侠子的性情相呼应,收束全篇,使诗歌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富有气势。

【情感上】想象与少年”痛饮美酒”,“射猎西山”,看似旷达,与世“无求”,实则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抑郁不平之情。

3.D 此诗并非仰慕对方而渴望得到引荐提拔。

4.诗歌尾联意为想勉强跟着您一同进退,无奈我已年老体衰,会因病卧床而解下我这身官袍。(2 分)一则表达了诗人对郭给事的仰慕(2 分),二则表达了诗人意欲辞官归隐之意(2分),一反酬酌诗之窠臼,含蓄蕴藉,别开生面。(《唐诗援》中的评价之语,侧重诗歌情感内涵之丰富、语言表达之蕴藉,因此在作答时,既要指出诗句的字面意,还要指出诗人的真实意图)

5.B“统治者悠闲度日,不思进取。”错,“西风斜日”暗示南宋的衰败。

6.悲:①因故土沦陷、山河破碎而悲;②因当局者空谈、冒进而错失收复之机而悲;③因国家年年遭受侵扰、形势岌岌可危而悲;④因统治者偏安江南、贪图享乐而悲;⑤因奸臣当道、无处施展抱负而悲。

壮:⑥虽国势衰落且报国无门,但仍不失为国效力、建功立业之壮志。(“悲”,共4分,每点1分,答对4点给4分;“壮”2分,意思接近即可)

7.A“前三联描写所观,最后-联描写所观之感”分析不当。前两联描写所观,三、四两联描写的是所观之感。

8.示例:“闲看”之“闲”,并不是“悠闲”之“闲”。饱含着诗人的无奈与辛酸。

①“闲”字蕴含着暂时得来的对农村朴实生活情趣的享受。诗人在官场备受排挤,遇此恬淡的农村生活,倍感受用。

②“闲”字饱含着对炎凉官场的厌弃。诗人力主北伐,恢复中原,却受到主和派的打压,“闲”字背后,隐藏着诗人的几多辛酸。

③“闲”字饱含着对正义的呼唤。诗人德才兼备,忠于朝廷,却被免职闲居,“闲”字的背后,凝聚了诗人对正义的期待。

9.D 英雄无奈是多情,包含的是反讽,而不是歌颂吴三桂是大英雄。

10.内容上,叙述了吴三桂为了一个女子而投降满清,置国家大节而不顾,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批判和否定态度。

手法上,①采用反语手法,“红颜流落非吾恋、英雄无奈是多情”正话反说,点明吴三桂并非英雄而是贪恋女色之徒,极尽讽刺,言辞辛辣,

 ②对比,以六军缟素,与为红颜对比,巨大的反差,直接点出吴三桂的荒唐自私,刚愎自用。

11.A “诗兴多”不是山水触发情思,而是回忆身在潼关时候的往事,而引发的。

12.①不同意,“庸率”意为“直白浅陋”,但我不觉得这两句符合这个评价。【解释评价内容并表态】

②尾联意思是“夔州地方虽然美丽,但我却水土不服,什么时候我能纵情高歌地离开,返回北地呢?”【解释诗句】

③既和第5句中的“染病卧床”相照应,又直抒胸臆强烈地表达了自己流落夔州的痛苦,对家乡和朝廷的思念,符合沉郁顿挫的风格。【技巧、情感、风格】

④作者直抒胸臆不能等同于“庸率”的“直白浅陋”,所以我断定此两句定是杜甫本人所作。【照应】

13. D 没有运用典故。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14. (1)卒章显志(或“画龙点睛”)。尾联在前三联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由写外物到抒己情,画龙点睛,收尾有力。【结构上】

(2)对比和象征的运用。诗人将高贵的“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写出无论紫绶金章如何金贵,也不肯轻易将蓑衣与之交换;“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内容上】

(3)直抒胸臆。尾联直接袒露心志,抒发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履,遗世独立、飘然物外的人生志趣。【抒情上】

15.名家的评论意为:欧阳修的诗结构严谨,它就像蚕吐丝成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

首联用反问句式起势,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不能不引起读者的疑问。【起】颔联承首句,描写秋风酒旗的街市,细雨飘飞,菊花开放的“节物”,写出节日的佳趣。【承】颈联回答首联第二句黯然之问,笔锋一转,由写“节物”转向自己,写自己感叹国事,连鬓发都因悲忧而变得斑白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转】尾联自问何日才能驾起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亩的生活,以表明自我的心志作结。【合】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              

~一个有态度、有价值的公众号,值得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