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六”北宋哥窑“”纳贡“的推测

 眉州闲人688 2021-12-10

管孔窥探北宋哥窑之六

北宋哥窑”“纳贡的推测

唐建伟TJW6872 201405-201904

《管孔窥探北宋哥窑》分七个部分:一、引子,二、关于“哥窑”的记载,三、“哥窑”探源,四、北宋“哥窑”的胎、釉、造型,五、“北宋哥(哥釉)窑”的款式,六、“北宋哥窑”“纳贡”的推测,七、以物证史时代的来临。本文依据古籍记载和30多年来市场上出现的实物,大胆推测金丝铁线哥釉哥窑的起源,发展盛烧,纳贡实物等,图文并茂,观点新颖,遗憾的是因文化所限,文句不懂修辞,实物不足、照片不齐全,而使文章留下瑕疵,请您多多提出宝贵意见和提供宝贵的实物照片等,谢谢。 -----介于版权,转载请与本人联系,谢谢配合。

六、北宋哥窑”“纳贡的推测

从款式看,“哥釉”“金丝铁线”陶瓷器物有“哥窑”烧制,也“官窑”烧制,或者称“官窑”也烧制“金丝铁线”的“哥釉”产品,一直以来有“官”“哥”难分、“官”“哥”不分的说法;其实并不难分和不分,只是看我们咋样理解而已,在宋(古)代烧窑,基本是民间烧窑,民窑大多是烧制民间生活必需品,民窑分大窑口,烧制档次较高的器物、中窑口,烧制稍高的器物、小窑口烧制档次较低的器物,以适应社会不同层次的人群,有时候民窑的大、中窑口(更多的是大窑口)才会接到官方命令或者朝廷下旨,当然也不排除接到官方和朝廷的订单,才烧制官用或御用陶瓷器物,官用或御用的器物肯定有一套规整的标准,民窑必须按官方或朝廷提供的标准烧制,但在当时烧制陶瓷是用柴火或煤炭烧窑,温度很难控制,因而成品率不高,工匠为了完成官方和朝廷交给的任务,必须增加烧窑数量来百里挑一、千里挑十。

在当时“有命则供”、“捡而贡御”、“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这些词语的记载,都是指向民窑烧制“官窑”、“贡瓷”。

到了宋徽宗政和时期(1100年2月—1126年1月)觉得“……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从这则记载分析是朝廷下令要求汝州烧造青窑器,汝州在当时是汝窑的代名词,按目前查阅到的记载资料和考古资料显示,那时尚未明确设置官窑,肯定是朝廷指令汝州地方官要求当地民窑为宫廷烧造生活用具---也即是烧制汝窑陶瓷贡品。

那么宋朝何时才设置官窑呢?根据南宋叶寘(zhi)在《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有记载“政和(1111年-1117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几十年来还没有查阅到比这更早设置“官窑”的资料记载。在此推测政和元年,即1111年设置官窑,那么,1111年以前所有的窑口,相对于“官窑”来说都是“民窑”。也就是说在“官窑”尚未设置前,烧制汝窑和“金丝铁线”“哥釉哥窑”、及有“官款”陶瓷的民间窑口早就存在!并且部分藏品都有“官款”,目前可见最早的汝窑官款陶瓷有“开宝元年”印章款,为确认此件“开宝元年”的汝窑陶瓷瓶是否到代?专送检测,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确认为968年烧制的,经查968年正是开宝元年,因此,此件“开宝元年”的汝窑陶瓷瓶确认到代(同时确认“开宝元年”的汝窑瓶是目前发现有款的最早汝窑) !如果目前没有办法查阅到在1111年之前有设立“官窑”记载的话,那就只能说明在1111年之前所有“官款”的官瓷,都是民窑烧制的!

因尚未查阅到古代有明确的记载,或许当时官家、宫廷发现“金丝铁线”“哥釉”陶瓷产品窑里自然天成开出二种颜色的片纹,觉得更漂亮、更豪气,更吸引人,或许当时皇上喜欢“金丝铁线”的陶瓷器物,下旨要求下属进贡,或许产地官方要求本地“哥窑窑口烧制规整贡品,进贡朝廷,以博皇上欢心,或许代表朝廷“纳贡”北方,以抵“纳贡”岁银,或者是官方定制,或是官方、朝廷觉得贡品产量太少,且规格、品质不符合宫廷的要求,因此,奏请皇上下旨征集熟练“哥窑技术人员,设置“官窑”专门烧制规整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哥窑产品,因此,“哥窑”从“民窑”跃升为“官窑”,也即是先有“民间的哥窑”后“官方的哥窑”。当然,辽朝要求宋朝用最好陶瓷抵岁银“纳贡”,宋朝不敢怠慢,指令“官窑”烧制规整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哥釉”产品作为“纳贡”物品,也是正常不过的事。

   从民间收藏的实物看,可以证实 “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哥釉哥窑”陶瓷在北宋时期是实际存在!只是目前尚未查阅到有关“北宋哥窑”的文字资料记载,馆藏尚看不到有“北宋哥窑”的实物,官方也尚未考古到“北宋哥窑”。三十多年来市场虽然出现了一些“北宋哥窑”实物,可惜业界既没肯定,也没研究!甚至有的人还在到处打假,而造成珍稀的“北宋哥窑”得不到应有的收藏和保护,“北宋哥窑”在市场上闪现后,又开始在民间继续漂泊流浪!幸好民间还有一部分致力于保护古代文物的有志之士,花自己的钱,将其收藏保护起来。毕竟民间的力量是有限的,只能尽量减少“北宋哥窑”因业界不认可而被毁损,尽量减少“北宋哥窑”因人们不认识而颠沛流离。在此,呼吁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保护“北宋哥窑”的行列中来! 在此,仅代表收藏爱好者自己的我,对花自己的钱,致力于保护流散于古玩市场的古代艺术品的有识之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哈,一不小心,文字就跑偏了,还是赶紧回来继续探讨“北宋哥窑”的款式吧。

   从“寿昌五年(1099年)”(1099年北宋元符二年)印章款的实物看,推测是北宋向辽朝“纳贡”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哥釉”陶瓷器物!这些器物挺拔、造型俊逸、釉面润亮、修胎规整,具有非常成熟的工艺特征,也就是说这些“哥窑”或这些窑的工匠应该具备有几十年左右(或以上)的烧窑时间、烧窑工艺积累,才能烧出技艺这么成熟和精致大气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哥釉”陶瓷产品!

    提到北宋向辽朝“纳贡”,当今的一些读者可能会想不通,我们宋朝咋用给辽朝“纳贡”呢?有没有搞错?应该辽朝向我们宋朝“纳贡”吧!?

   经查:的确没错!北宋必须向辽朝“纳贡”! 千真万确

   辽重熙十一年(1042年)辽兴宗夏战争后,北宋内外交困之际,率重兵陈列辽宋边界,并派萧特末(汉名萧英)和刘六符去宋朝索要瓦桥关南十县地。宋朝派富弼与辽方使节谈判,双方于九月达成协议,此即重熙增币。最后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了结这次索地之争。辽兴宗还派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再次(出)使宋(朝),争得一个'纳’字,(即岁币是宋方'纳’给辽方的,)不是赠送的。宋臣富弼建议宋仁宗答应要求,并且要求辽朝约束西夏作为条件以破坏辽与西夏的关系,最后使辽兴宗两次亲征西夏,劳民伤财。”

此前,1005年1月北宋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chan)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一百二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北宋时期内忧外患的无奈!不过,“纳贡换来的是两国和平友谊,朝廷花钱买边境人民的安居乐业,免于战争而生灵涂炭,同时,也促进双边物资互通贸易,增加国家和人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双方科学文化技术的交流,不断提高两国生产力,可以说也是一件幸事。

目前,虽未查阅到北宋给辽朝“纳贡的清单,但陶瓷、丝绸、茶叶等都是北宋时期的主要特产,即便是纳贡清单没有明确写明,倘若辽朝君主道宗耶律洪基(等君主)偶尔要求北宋“纳贡一些“哥窑”等陶瓷什么的(估计汝窑官窑也在纳贡之内),价款在“纳贡的岁银中扣除也是很正常的。因是可以折抵“纳贡岁银,北宋朝廷肯定指令工匠烧制质量最好、价格最高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哥窑”陶瓷用于“纳贡“哥窑”陶瓷在当时应该比较漂亮、豪气、高档,且因“金丝铁线”是自然天成,很不容易烧成,而显珍贵;珍贵的东西排在“纳贡物品行列就更正常了! 辽朝是北方少数民族组成,基本都是彪悍的个子和豪爽的性格,他们更喜欢高大、挺拔、漂亮的器物,用于摆设、祭祀等,大件器物更能衬托出他们喜欢摆阔显富、恃“财”傲物、炫耀宋朝都给他们“纳贡的高傲心里。所以,要求北宋烧制规整高大挺拔俊逸的“哥窑”陶瓷器物,同时也指定打上年款,因此中原北宋“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哥窑”陶瓷器物便有了北方辽朝“寿昌(1095年—1101年)五年”的印款,也就顺理成章了。

 “寿昌五年(1099年)”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陶瓷器物造型挺拔俊逸、釉面润泽、修胎规整的“哥釉哥窑”陶瓷器物,有多种器型,也有一些没有印款的同类器物(没有款式的,推测为北宋自用,或是金朝占领河南后自产自用),高度都在38-40厘米;这批器物除了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外(见图25-26)还有“紫边”,“紫”在此只是美言而已,并非真正的“紫色”,而是褐色,有深褐色、浅褐色;凡是类似方形的器物有棱角边的、几乎所有的棱角边都从上到下露出一条宽2-5毫米的规整“紫铁色”的胎,这条“紫铁色”边烧成的难度比“紫口”难得多,需要很娴熟的高超烧窑技术,才能烧得出来;这批技术要求很高的器物,应是北宋纳贡给辽朝的实物!

图片

                                               25-1蜜色黄釉金丝铁线四羊方尊高39厘米

图片

25-2蜜色黄釉金丝铁线四羊方尊底部有“寿昌五年”四字篆书花边方印款

图片

图26-1蜜色黄釉金丝铁线贯耳圆花觚好39厘米,底部有“寿昌五年” 四字篆书花边方形印章款。

图片 

图26-2蜜色黄釉金丝铁线贯耳圆花觚底部有“寿昌五年”四字篆书花边方形印章款。

另外还有一些印章“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款式的“金丝铁线”“官窑哥釉”陶瓷器物,应该是宋徽宗代表宋朝给北方“纳贡”器物;因此,款式中才有“宋徽宗御贡”字样。“归于天成”直接告诉我们,“金丝铁线”片纹是陶瓷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天成,并非出窑后染色的!所以,“哥釉”“金丝铁线”是出窑后染色而成的理论不攻自破。

《南宋哥窑“金丝铁线”片纹形成揭秘》一文中,分析“哥窑”“金丝铁线”是在窑里形成,而不是出窑后染色的观点,也进一步得到证实!

还有一些宣和二年(1120年是庚子年鼠年)鲁山段家窑督造宋徽宗御贡”款式的“金丝铁线”“哥釉”陶瓷器物,应该也是朝廷向民间的“鲁山段家窑”定制,并由皇帝宋徽宗代表宋朝给北方(辽金)“纳贡”的陶瓷器物。

随着改革开放大兴土木,这批“寿昌五年”、“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宣和二年鲁山段家窑督造宋徽宗御贡”等款式的“哥釉”陶瓷“纳贡”物品(当然“纳贡”物品还有汝窑和官窑等陶瓷),也就重见天日了。

参考资料:

1.https://baike.sogou.com/v98740.htm?fromTitle=%E5%8C%97%E5%AE%8B(北宋)

2.https://baike.sogou.com/v64762176.htm?fromTitle=%E5%AF%BF%E6%98%8C(寿昌)

3.https://baike.sogou.com/v23222.htm?fromTitle=%E5%8D%97%E5%AE%8B(南宋)

4.https://baike.sogou.com/v64436393.htm?fromTitle=%E5%85%83%E4%B8%B0(元丰)

5.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57699981525946628

6.http://114./chaodai/song/

7.https://baike.so.com/doc/24731400-25641184.html

8.https://baike.sogou.com/v504657.htm?fromTitle=%E7%9A%87%E5%AE%8B%E9%80%9A%E5%AE%9D

9.https://baike.sogou.com/v10908139.htm?fromTitle=%E8%91%A3%E7%AA%91

10.http://k.sina.com.cn/article_6433656384_17f79ce4000100b07x.html?cre=techpagepc&mod=f&loc=3&r=9&doct=0&rfunc=100

特别鸣谢:

1.感谢江苏常州市收藏家江枫提供实物、照片。

2.感谢河北保定市收藏家刘大龙提供实物、照片。

3.感谢广东深圳市收藏家唐万三提供实物、照片。

4.感谢宁夏中卫市收藏家杨志智提供实物照片。

5.感谢广东佛山市收藏家廖根辉提供实物照片。

6.感谢好瓷堂提供实物、照片。

7.感谢厦门市《寒江雪艺术馆》董事长邱季端支持本文插图部分实物提供“量子文物年份检测”。

8.感谢厦门市《寒江雪艺术馆》研究员戴学文、林小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