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肌骨笔记

 体内困着小兽 2021-12-10

​      肌肉骨骼康复学:是指运用康复医学专业知识及治疗技术,以改善急、慢性肌肉骨骼系统损伤或疾病所致的疼痛、躯体结构异常及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回归家庭及社会的一门医学科学。

      运动功能学:是研究肌肉与骨骼系统的运动现象与规律的一门学科。肌肉骨骼运动学是研究骨骼系统内的解剖学、生物力学和生理学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是康复治疗的基础。

     康复医学评定:是在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基础上,实施检查和测量,对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解释和形成康复功能诊断的过程。

      骨化性肌炎:严重的肌肉挫伤可以在肌肉中形成骨组织。

      向心收缩(向心性运动):阻力负荷低于肌肉所产生的力,肌肉收缩称为向心性收缩。

     离心收缩(离心性运动) :阻力负荷大于肌肉所产生的力,肌肉被拉长被称为离心收缩。

肌肉收缩速度与收缩力间呈负相关。

对痛觉最敏感的是骨膜和关节腔,中度敏感的是肌腱和韧带,最不敏感的是肌肉。

肌腱损伤的典型表现为:肌肉肌腱关节、肌腱骨膜关节或肌腱内的胶原纤维撕裂。

康复评定的基本方法:

1、疼痛评定:(McGill疼痛问卷MPQ,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

2、躯体功能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上下肢功能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步态分析,感觉功能评定等。

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Katz指数,

4、神经肌肉的电生理学检查

5、生存质量评定

6、职业能力评估

常用康复技术:

1、关节活动技术

2、软组织牵伸技术

3、肌力训练技术

4、关节松动技术

5、McKenzie力学诊疗技术

6、推拿技术

7、针灸技术

8、牵引技术

9、本体感觉训练技术

10、站立与步行训练技术

肌肉骨骼康复学研究的 内容:骨骼、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的损伤和疾病的康复。

关节松动技术(Maitland手法治疗):1、2级用于治疗因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3级用于治疗关节疼痛伴有僵硬;4级治疗关节因周围组织粘连、挛缩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

    生物力学:是研究能量和力对生物系统影响的科学,是力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学科。

    关节附属运动:指关节在自身及其周围组织允许的范围内完成的运动,维持关节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运动,一般不能主动完成,需他人或本人的的对侧肢体帮助才能完成。

    弹性模量:某物质的应力和应变的比值称该物质的弹性模量。

   联合关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节,结构上是独立的,但功能上是联合的。

   关节盘:是位于两个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盘,其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内面,将关节腔分为两部。关节盘多呈圆形,中央稍薄,周缘略厚。

第一类杠杆(平衡杠杆):支点在力点和阻力点的之间。

第二类杠杆(省力杠杆):助力在支点和力点的之间。

第三类杠杆(速度杠杆):力点在支点和阻力点的之间。

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  压力  和  方向  一致,因而骨松质能承受较大的重量。

在 椎骨、髂骨、肋骨、胸骨和股骨的近侧端松质内,  终身都是红骨髓。

影响关节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因素有:

1、组成关节的两个关节面的弧度之差

2、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

3、关节韧带的强弱与多少

4、关节周围肌群的强弱与伸展性等

简述肌肉的类型:

1、按肌细胞分化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2、按运动作用分类: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

3、按肌纤维类型分类:1型慢缩纤维,又称红肌,即缓慢-氧化型肌纤维;2a型和2b型快缩纤维,又称白肌,2a型即快速氧化酵解纤维,2b型即快速酵解型纤维。

4、按照形态分类:长肌、短肌、轮匝肌、阔肌

简述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

简述根据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和关节面的形状分为几类:分为三类,即:

单轴关节:包括滑车关节和圆柱关节

双轴关节: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

多轴关节:包括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

滑车关节:肱尺关节,指关节

圆柱关节:桡尺近侧,远侧的关节

椭圆关节:桡腕关节

鞍状关节:拇指腕掌关节

球窝关节:肩关节

平面关节:肩锁关节,骶髂关节

关节生物力学:渗透性、粘弹性(应力松弛,蠕变,滞后)、压力-应变关系

肌肉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增加)

等张收缩(只有长度的改变而无张力的改变,有关节的运动)(等张向心收缩,等张离心收缩)

等速收缩(产生的张力可变,但关节的运动速度不变)

影响骨骼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肌肉的收缩力

影响肌肉收缩的力量(肌力)的因素有:P27

1、肌肉的横截面

2、肌肉的初长度,即肌肉收缩前的长度。当肌肉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1.2倍时,肌力最大。

3、肌肉的募集,同时投入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越多,肌力越大。

4、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各节段脊柱相关肌肉:

胸椎:

1、表层:肩胛带肌肉: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肩胛提肌,前锯肌。

2、中层:上后锯肌,下后锯肌

3、里层

腰椎:

1、整体运动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腰髂肋肌胸部的一部分

2、局部稳定肌:多裂肌,腰大肌,腰方肌,棘间肌,横突间肌,髂肋肌,腹横肌,膈肌,腹内斜肌

骨受到的不同载荷方式:拉伸,压缩,剪切,弯曲,扭转,复合载荷

投掷铁饼出手时支撑腿的受力:扭转。

负重弯举(杠铃)时前臂的压力:弯曲 

小腿固定进行运动时,股骨髁在胫骨平台上的滑动产生的压力: 剪切。

卧床能造成每周丢失约  1%  的骨量。

杠杆效率:髌骨切除后股四头肌力臂缩短,神膝力矩将减小约  30% 。

   承重训练有利于腰椎骨密度的增加。快速行走时,腰椎的载荷比直立位增加  1倍  ;慢走时,腰椎的载荷比直立位增加   1.75倍   。

    Dugas阳性体征:当患肢手掌放在对侧肩上,患肢肘关节不能贴近胸壁,而当患肢肘关节贴近胸壁时,患侧手掌却不能触及对侧肩。

    肱骨干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颈以下1~2cm至肱骨髁上2cm之间发生的骨折。

     Colles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时,若骨折远端向背侧和桡侧位移,称为。“手掌着地”

        “银叉畸形”“枪刺样畸形”

     Smith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时,若跌倒时手背着地,骨折远端向掌侧与尺侧移位,称为。“手背着地”

   骨折愈合标准:骨折断端局部无压痛、局部无纵向叩击痛、骨折断端无异常活动(主动或被动)、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断端骨折线。外固定解除后,肢体能达到以下要求:上肢向前伸手持重1kg达1分钟,连续观察2周,骨折断端不发生畸形。

桡骨远端骨折常见的并发症:肩关节及手部僵硬。

关节僵硬的常见原因:制动、创伤和患肢肌力下降。

   肩部骨折与脱位:最常见的为  锁骨骨折,肩锁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

锁骨  中外1/3  易发生骨折

肩锁关节(滑膜关节)由  锁骨外端和肩峰  组成。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  肩锁关节半脱位。

桡神经感觉绝对支配区:虎口

尺神经感觉绝对支配区:小指尺侧

正中神经感觉绝对支配区:食指指尖

肩关节脱位有   前脱位(最常见)和后脱位,前脱位包括   肩胛盂下脱位、胸腔内脱位。后脱位包括  肩胛冈下、 肩峰下脱位  。

外部畸形不明显,触之肩锁关节松动高低不平,为 半脱位 ; 外部畸形,肩峰低陷,锁骨外端隆起,为 全脱位 。

一般锁骨骨折愈合时间:6~12周

肩部骨折及脱位大致经过 3~8周 原始骨痂形成期后(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关节活动度测量:轴心:肩峰,固定臂:与腋中线平行,移动臂:与肱骨纵轴平行。

锁骨骨折分型:

1型:骨折无移位,喙锁韧带完整。

2型:骨折有移位,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锁骨近端可向上、后移位;由于喙锁韧带损伤,远端骨折端受上肢的重力作用及胸大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向前、下位移,并虽上肢与肩胛骨的活动而活动,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3型:锁骨外端关节面的骨折,易漏诊,常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常见关节脱位:“肩前肘后”

锁骨骨折严重的患者要检查其  上肢血管的搏动,神经的感觉,有无合并气胸等。

肩关节脱位:“方肩畸形”“Dugas阳性体征”

锁骨骨折康复治疗:

1周内:肩部固定者,主要进行肘、前臂、腕、手关节主动活动度的训练。未固定者,电疗法治疗。伤后3日内进行局部冷疗。4日以后可用超声波疗法、超短波疗法、红外线光治疗、磁疗。

2周:在不引起肩关节疼痛的前提下做垂臂钟摆练习,增加手指等张握力练习、腕部的屈伸运动,肘关节的静力性抗阻力屈伸练习。

3周:增加肘部屈伸与前臂内外旋的抗阻训练。

4~8周:可进行肩部的全方位主动功能练习。

8周后:增强训练强度,应用关节松动技术改善关节周围软组织关节囊的紧张度。

   临床愈合标准:骨折断端局部无压痛、局部无纵向叩击痛、骨折断端无异常活动(主动/被动)、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断端骨折线,外固定解除后,肢体能主动达到以下要求:上肢向前伸手持重1kg达1分钟,连续观察2周,骨折断端不发生畸形。

肱骨中下1/3后外侧桡神经沟内有桡神经通过。且下1/3骨折易发生骨不连。

肱骨骨折:用手触之有异常活动,检查时  上臂有假关节形活动  ,可触及骨擦感及同时闻及骨擦感(不可刻意去检查,以免造成桡神经损伤。)

肱骨干骨折肩部固定  4~6周  ,肩关节可发生运动障碍,肌力下降,肌肉萎缩明显,常累及肘关节活动受限。

急性/运动损伤/运动创伤的PRICE原则:保护,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

     肘部骨折与脱位常见的有: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脱位。肱骨骨折分为   伸直型和屈曲型,又可分为 桡偏型和尺偏型。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以3~8岁儿童多见。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近端向  前下移位  可能损伤  正中神经和肱动脉  。

肘关节过度伸直,形成肘关节后移位,肘关节重度后移还可能造成   正中神经、尺神经损伤。

肘关节脱位的诊断要点:

1、有手着地跌倒的外伤史及局部症状

2、脱位特殊表现:肘关节处于半伸位不敢运动,患处肿胀。

3、局部触痛明显:肘关节明显畸形,肘窝部饱满,前臂外观变短,尺骨鹰嘴后突,肘后部空虚,有凹陷;关节弹性固定于120~140,只有微小的被动活动。

4、肘后三角关系完全破坏

5、X线片可了解脱位的情况

6、后脱位时有时合并尺神经及其他神经损伤、尺骨冠突骨折,前脱位时多伴有尺骨鹰嘴骨折等。

骨折、关节脱位的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骨折、关节脱位复位后的早期康复治疗的关键:休息、制动

前臂骨折中最常见的为尺桡骨骨折。尺桡骨干双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是最常发生的骨折。

尺桡骨双骨折可发生四种畸形:重叠、成角、旋转、侧方移位

尺桡骨双骨折,骨折常发生  不同平面上  。桡骨骨折多发生在  中/上1/3,常为横断骨折;尺骨骨折多发生在较低平面,常为斜形骨折。

超  短  波疗法:注意有无金属内固定物,金属内固定物禁用。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桡骨远端距关节面  2~3cm  以内的骨折。

桡骨骨折  着重:腕关节的主动被动屈伸、背伸、尺偏及前臂旋前、旋后     的关节活动度评定 。

桡骨骨折术后应 早期进行  手指屈伸活动。4~6周可去除外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常见的并发症:肩关节及手部僵硬,桡尺关节远端僵硬,腕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桡骨远端骨折按骨折形态可分为五型:

1型:关节外干骺端的折弯骨折,如Colles骨折(背侧成角)或Smithomas将Smith骨折分为三型。

2型:关节内骨折。由于剪切力所致,包括背侧Barton骨折、掌侧Barton骨折及桡骨茎突骨折。

3型:是由于压缩性损伤所引起的关节内骨折和干骺端嵌插。

4型:是桡腕关节骨折、脱位并有韧带附着处的是撕骨折。

5型:是由于多个力和高速造成的广泛损伤。

     手外伤分类:压砸伤、碾压伤、热压伤、切割伤、撕脱伤、烧伤、绞扎伤、爆炸伤、摩擦伤、贯穿伤、咬伤、高压注入伤

手休息位:手处于自然静止状态下的一种半握拳姿势。即腕关节背伸10~15,常伴有轻度尺侧偏斜;拇指轻度外展,指尖接近或触及示指远侧指间关节的桡侧;其他各指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呈半屈位,示指曲度较小,越向小指曲度越大。

手功能位:手处于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的姿势。即前臂呈半旋前位,腕背伸20~25,尺侧偏斜约10;拇指充分掌侧外展,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微屈,处于对掌位;其他4指分开,各关节屈曲度不尽相同。即掌指关节屈30~45,近端指间关节屈60~80,远端指间关节屈10~15。

骨折首先  复位与固定 。

跌倒或运动损伤常引起手部关节脱位,以手指   近端指间关节(PIP)脱位   最常见。

近节指骨骨折后牵拉骨折近端向掌侧移位的是:骨间肌。

桡神经损伤的特点:腕下垂、前臂旋前畸形。

握力评定:主要反应   屈肌肌力  ,正常值约为体重的   50%   。

捏力评定:主要反应   拇指肌力 ,约为握力的    30%  。

骨折对位对线及骨痂形成情况用X线,  手部  X线片包括   掌、指骨全长;  腕部  X线片包括  桡骨远端和整个第3掌骨 。

Jebsen手功能评定:测试内容有7 个部分,1、书写短句;2、翻转卡片;3、拾起小物品放入容器内;4、堆积棋子;5、模拟进食;6、移动轻而大的物体;7、移动重而大的物体。

勾拳:PIP和DIP关节屈曲,同时MP关节伸直,保证指  浅  屈肌腱和指  深  肌腱的最大   活动范围  。

直拳:MP和PIP关节屈曲,同时DIP关节伸直,可使指  浅  屈肌腱获得最大   滑动范围 。

复合拳:屈曲MP、PIP和DIP关节,使指浅屈肌腱和指深肌腱产生最大   滑动  。

(背背背)

髋部骨折与脱位(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股骨大粗隆、小粗隆骨折,股骨粗隆下骨折,髋关节脱位),

股骨干骨折,

膝部骨折(股骨远端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的康复评定方法:

1、肢体长度及周径测量:a、长度:髂前上棘至内踝最高点的最短距离;或股骨大粗隆至外踝的距离。b、周径:大腿取髌骨上方10cm左右。小腿取髌骨下方10cm左右。

2、肌力评定:常用MMT,主要检查髋周肌群、股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

3、关节活动度评定

4、步态分析

5、下肢功能评定

6、神经功能评定

7、疼痛评定:VAS

8、平衡功能评定:Berg平衡量表

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

10、髋关节功能评定

11、膝关节功能评定

13、骨折愈合情况

髋部骨折与脱位临床特点:畸形,疼痛,功能障碍

髋关节脱位包括:前脱位,后脱位(最常见,易合并坐骨神经损伤),中心脱位。

股骨干:股骨小转子下2~5cm到股骨髁上2~4cm的部位。

股骨干骨折下1/3骨折时,骨折远端向后方倾斜,也可导致动静脉和神经的压迫和损伤。

股骨干 闭合性 骨折出血量在500~1000ml。

股骨干骨折 

      体征:局部肿胀,成角畸形,异常活动,肢体功能受限及纵向叩击痛或骨擦音。

     检查:X线片包括股骨的全长及上下髋膝关节。

股骨干骨折运动疗法:

1、麻醉清醒后立即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  足趾及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    并进行髌骨的被动活动。

2、术后次日:患者肌肉  等长收缩  练习,主要是  股四头肌  和   腘绳肌  。

3、膝关节活动度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3~5天后可逐渐过渡到小范围的    膝关节主动伸屈练习。

4、CMP治疗:第2天即开始CMP训练,每日增加    5~10度 。

 A1型股骨髁部骨折可保守治疗,复位后不稳定者应当手术治疗。

膝部骨折包括:股骨远端骨折(股骨髁上骨折,股骨髁间骨折)、髌骨骨折(最常见)、胫骨平台骨折 (最常见骨折之一)

髌骨骨折类型:横断、粉碎、纵形、撕脱型

髌骨骨折临床表现:关节腔内大量积血,浮髌试验阳性。

  (记住)无移位的髌骨骨折应石膏固定膝关节  伸直位4~6周  。

胫骨平台骨折  常合并:腓总神经或腘部血管损伤。

胫骨平台骨折的  处理关键:恢复胫骨关节面平整和膝关节的稳定性。

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时机  一般在:受伤后的12小时或延迟5~7天在水肿及软组织反应消失后进行。

(重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  8~14周,患肢负重训练。患肢肿胀消除后即可在双拐的帮助下患者不负重行走。

(重点)为防止负重关节面塌陷,对于所有的骨折类型,必须严格保持  6~8周患肢不负重,根据X线片骨折愈合的情况决定负重量。

膝部骨折注意事项:避免“四不”,不过重负重,不做盘腿动作,不坐矮凳,不下蹲。

   膝部骨折注意事项:

避免“四不”,不过重负重,不做盘腿动作,不坐矮凳,不下蹲。

“四避免”,避免重体力活动和奔跑等大范围剧烈活动的项目;避免在髋关节内收、内旋时从座位上站起;避免在双膝并拢双足分开的情况下,身体向术侧倾斜取物或接电话;避免在不平整或湿滑的路面上行走。

胫骨 中下1/3骨折 易发生骨的延迟愈合及不愈合。

腓骨颈  有腓总神经绕过,为腓总神经损伤的好发部位。

脊柱组成:24块椎骨(7颈椎,12胸椎,5腰椎),1块骶骨,1块尾骨,椎间盘及椎间关节

脊柱三柱理论:

前柱:椎体的前1/3,纤维环的前半部分和前纵韧带

中柱:椎体的后1/3,纤维环的后半部分和后纵韧带

后柱:后关节囊、黄韧带、椎弓、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关节突关节

脊柱生理曲度:颈前,胸后,腰前,骶后

胸腰段脊柱(T10~L2)处于两个生理弧度的交汇处,是应力集中之处,该处骨折十分常见。

核心肌群:

局部稳定肌:多裂肌、腹横肌、膈肌、盆底肌

整体稳定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竖脊肌、腰方肌、臀部肌群

脊髓损伤SCI:是由于脊髓受到外伤或疾病等因素的作用,引起受损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平面:是指身体两侧具有正常的运动、感觉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

部分保留带ZZP:此术语指用于完全损伤,指感觉和运动平面以下一些皮节和肌节保留部分神经支配。

脊髓是脑干向下延伸的部分,其上段与延髓在枕骨大孔处相连,下端形成脊髓圆锥至第1腰椎的下缘。分31节段。31对脊神经。包括颈段8对,胸段12对,腰段7对,骶段5对,尾神经1对。脊髓有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膨大,分别发出支配上肢和下肢神经根,颈膨大相当于C5~T2,腰膨大相当于L1~S2。

(记住)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损伤类型:

1、脊髓震荡:伤后早期表现不完全性截瘫,24小时内开始恢复,3~6周完全恢复称之为脊髓震荡。

2、脊髓休克:平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应,处于无反应状态。暂时现象,伤后不久可逐渐恢复。

3、脊髓不完全性损伤

4、脊髓完全性损伤

5、特殊类型的脊髓损伤综合征包括:

a、中央损伤综合征:颈椎过伸型损伤,下肢瘫痪重于上肢。

b、半切综合征:脊髓结构指损伤一半。同侧(深感觉障碍)运动功能或本体感觉丧失而对侧的(浅感觉障碍)痛温觉丧失。

c、前束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运动和痛温觉丧失而本体感觉存在。

d、后束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感觉丧失而运动和痛温觉存在。

e、圆锥综合征:可致膀胱、肠道、下肢反射消失、会阴区感觉丧失,而下肢运动与感觉功能存在。

f、马尾综合征:相应节段肌肉的迟缓性瘫痪及膀胱、肛门括约肌和下肢反射消失。

简述脊髓损伤导致的痉挛处理方法。

答:(1)体位治疗:①良姿位;②负重体位;③肢体活动,如通过持续性被动活动治疗(CPM)缓慢持续地活动痉挛的肢体,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

(2)矫形器的使用:①充气夹板;②矫形器。

(3)手法治疗:①手法牵拉;②痉挛肌肌力训练。

(4)物理因子:①冷疗;②温热疗法;③电刺激。

(5)药物治疗。

(6)神经传导阻滞。

(7)肉毒素注射。

(8)手术治疗。

脊髓ASIA损伤程度分级

简述脊髓损伤患者的常见心理变化过程:震惊阶段,否定阶段,抑郁或焦虑反应阶段,对抗独立阶段,适应阶段。以上5个阶段,抑郁或反应阶段对患者的影响最大,因此也是治疗的重点。

感觉功能的28个关键点

运动功能:

屈肘,伸腕,伸肘,屈指,小指外展肌:C5,C6,C7,C8,T1

屈髋,伸膝,踝背伸,趾伸,踝跖屈肌:L2,L3,L4,L5,S1

简述脊髓损伤后患者常见的心理变化过程:震惊阶段,否定阶段,抑郁或焦虑反应阶段,对抗独立阶段,适应阶段。以上5个阶段中,抑郁或焦虑反应阶段对患者的影响最大,因此也是治疗的重点。

压疮的好发部位:卧位时枕部、棘突、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足跟、臀部、背部发生压疮最多,坐位时发生部位以坐骨结节部、骶尾部、足部最多。

     脊髓损伤的常见并发症: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骨骼系统并发症(异位骨化、骨质疏松症),疼痛,痉挛,体位性低血压,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性膀胱,神经源性直刺,自主神经过反射,心理障碍,性功能障碍。

呼吸道感染:脊髓损伤患者对  膈肌和肋间肌功能训练十分重要。

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血栓形成应  制动 ,以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而猝死。

自主神经过反射AD:是指T6以上脊髓损伤患者对内脏的恶性刺激和来自损伤水平下的其他不良刺激而发生高血压、心动过缓、大汗、面潮红和头痛等症状的阵发性综合征。

关节活动范围(记住)

耻骨下角:男性70~75,女性90~100

骨盆骨折同时伴有其他脏器损伤,严重者会出现  盆腔脏器出血 、尿道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或  脊神经根损伤  。

骨盆骨折合并尿道损伤及血性休克患者的处理:休克-尿道损伤-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最危险的并发症是:盆腔内出血

骨盆骨折最重要的体征:局部压痛及间接挤压痛

骨盆骨折分型:AO分型

A稳定,后环完整

B后环不完全破裂,部分稳定,旋转

C后环完全破裂,不稳定

骨盆骨折后,患者常会出现以下  异常步态:短腿步态,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疼痛步态,肌无力步态

骨盆骨折后(/骨折术后)常见  并发症的康复  包括:1、神经损伤的康复;2、压疮的康复;3、深静脉血栓的康复;4、心肺功能的康复;5、胃肠道功能的康复;6、骨化性肌炎的康复。

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及脊髓前中央动脉等),并出现与影像学改变相应的临床表现。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突出、关节移位、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好发于C5~6和C6~7间隙。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或外力作用导致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从而对颈部的交感神经节以及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椎间孔挤压试验:又称压头试验或压颈试验,患者坐位,用双手重叠按压患者头顶,并控制颈椎在不同角度下进行按压,如引起颈部疼痛和放射性痛者为阳性,说明颈神经根受压。典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一般为阳性。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患者颈部前屈,以一手抵住患侧头部,一手握患肢腕部,反向牵拉。如患者出现麻木或放射痛时,则为阳性,表明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能。

颈椎受累的节段以C5~6,C6~7最常见,其次是C4~5。

颈椎病  临床分型: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两种以上)

   软组织型颈椎病:多在夜间发作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咳嗽和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常见,颈痛和颈部发僵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颈部活动、咳嗽、打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加重。椎间孔挤压试验(压头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出现阳性。

  脊髓型颈椎病:下肢无力,肢体麻木,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性功能减退,笨手笨脚,大小便障碍。霍夫曼征(Hoffmann征),髌、踝阵挛和Babinski征,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屈颈试验阳性。

诊断脊髓型脊椎病的重要依据是:双下肢肌力减弱。

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呕吐,猝倒,偏头痛。压顶旋颈试验阳性。

脊椎病康复评定:

1、颈部功能障碍评定

2、疼痛评定:VAS

3、颈椎活动范围评定:旋转,伸展,屈曲,侧屈

4、肌力评定:冈上肌,三角肌,胸大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伸腕肌,骨间肌

5、特征性检查:

a、前屈旋颈试验(阳性:椎间小关节有退变)

b、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神经根受压)

c、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神经根型颈椎病

d、旋颈试验:又椎动脉扭曲试验

e、病理反射检查:霍夫曼(Hoffmann)征,罗索里莫(Rossolimo)征,巴宾斯基(Babinski)征

6、影像学检查

7、电生理检评定

颈椎牵引:牵引时间20~30min。颈椎屈曲20~30合适。累及节段选择牵引角度:C1~4选择0;C5~6选择15;C6~7选择20;C7~T1选择25。

颈型颈椎病牵引时颈椎宜前倾10~20

神经根型颈椎病前倾20~30

脊髓型颈椎病后仰10~15

   腰痛LBP: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诊断,而是以腰部疼痛为代表的一组综合征或其他症候群,其表现为腰骶臀部的疼痛,伴或不伴有下肢的症状。

根性腰痛:又称坐骨神经痛,由于坐骨神经或神经根受到压迫、刺激所致,多数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

梨状肌综合征:是坐骨神经在肌纤维管道走行中受到外来物嵌压所致,主要原因是梨状肌劳损、受凉出现痉挛、增生、变性、纤维粘连,导致坐骨神经受到压迫所引起的症状。

腰痛LBP: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诊断,而是以腰部疼痛为代表的一组综合征或其他症候群,其表现为腰骶臀部的疼痛,伴或不伴有下肢的症状。

根性腰痛:又称坐骨神经痛,由于坐骨神经或神经根受到压迫、刺激所致,多数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

腰痛的病因病理:

1、脊柱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引起的腰痛:软组织损伤,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腰椎小关节紊乱

2、脊椎病变引起的腰痛:腰椎骨折,腰椎滑脱征,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畸形,脊柱结核,脊柱肿瘤,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骶髂关节功能紊乱,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骨关节退行性变,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脊柱骨质疏松)

3、脊髓和脊椎神经疾患引起的腰痛:如脊髓压迫,急性脊髓炎,神经根炎等

4、内脏器官疾患引起的腰痛:如病毒感染,肾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胃溃疡,附件炎,盆腔炎等

5、心理因素。

急性腰扭伤早期卧床休息时间一般为:2~3天

急性腰痛和慢性腰痛的分界线是:3个月

急性腰扭伤:腰部肌肉以 骶棘肌  最易受累而引起损伤。男性多见。腰部有压痛点,肌肉痉挛,脊柱可出现肌痉挛性侧凸,双下肢无神经阳性体征。X线可发现脊柱变直或保护性侧凸。

棘上韧带损伤:好发于L5~S1

棘间韧带损伤:好发于L5~L1

腰背肌筋膜炎:亦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或肌纤维组织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下肢神经无受累表现,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腰背部活动范围一般正常,脊柱生理曲度改变不明显。X线大部分正常。

腰椎间盘压力最高的体位:坐位 > 站位 > 卧位

量角器法测量腰椎屈伸、侧屈活动度时,轴心是第5腰椎棘突,与地面垂直线为固定臂,第7颈椎与第5腰椎棘突的连线为移动臂。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主要是指腰椎,尤其L4~5,L5~S1,L3~L4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和双侧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腰痛”“下腰痛”“腰背痛”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分型:

退变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后纵韧带下型,脱出后纵韧带后行和游离型,前3型是未破裂型,后3型是破裂型。

LDH临床特点:腰背痛,下肢放射性神经痛,下肢麻木感,腰椎活动受限,咳嗽、打喷嚏或腹部用力时加重。腰椎前凸减小,腰部平坦,可有侧凸畸形。疼痛较重者步态为跛行,又称减重步态。

腰椎管狭窄症:CT测量椎管矢状径小于9mm,即可明确诊断。

腰痛康复评定:

1、腰椎功能评定: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Quebec腰痛分类评定

2、疼痛程度的评定:VAS

3、腰椎活动度评定:旋转,屈伸,侧屈

4、肌力和耐力评定:躯干肌肉肌力评定,躯干肌肉耐力评定(正常值60秒)

5、特殊检查:

a、直腿抬高试验

b、健侧直腿抬高试验

c、直腿抬高加强试验

d、曲颈试验

e、腘神经压迫试验

f、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提示L4以上的椎间盘突出)

g、跟臀试验

h、梨状肌紧张试验(患肢屈髋屈膝后内收内旋动作)

j、髂骨分离试验

k、骶髂关节扭转试验

腰椎快速牵引:牵引距离45~60mm,倾角10~15,左右旋转10~18

诊断脊柱骨质疏松症的脊柱指数是:<80

周围神经损伤PNI:是指周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由于外伤、感染、受压、中毒、缺血和营养代谢障碍而形成各种类型、各种程度的损伤后疾病。(是指周围神经干或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的作用而发生的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的典型表现: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臂丛,尺,桡,正中,胫,腓总神经损伤等。

周围神经分为:脑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

斜角肌间隙狭窄压迫臂丛神经,正中神经在腕管受压、受肿瘤压迫等。

神经纤维一般可在短时间内恢复:3~4周

当腋动脉瘤时,易受压神经是:正中神经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易损伤的神经是:正中神经

肱骨干中下1/3骨折时,易并发牵拉伤、挫伤或断裂伤的神经是:桡神经

神经损伤后2个月,所支配的肌肉将萎缩的程度是:50%~70%

周围神经损伤的  典型临床表现: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疼痛,血管功能障碍,皮肤营养性改变,骨质疏松

(背背背)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运动,感觉功能恢复等级

常见周围神经损伤:

正中神经:猿手

桡神经:垂腕垂指、前臂旋前畸形

尺神经:爪形手

臂丛神经:分为腋,肌皮,桡,正中,尺神经。C5神经根形成腋神经,支配三角肌。C6形成肌皮神经,支配肱二头肌。C7形成桡神经,支配上肢伸肌群。C8形成正中神经,支配指屈肌群。T1形成尺神经,支配手内部肌群。

“Horner综合征”

腋神经:三角肌萎缩, 肱骨外科颈  骨折时,常损伤腋神经,出现“方形肩”畸形

腓总神经:下肢神经中最多见,足下垂形成“马蹄内翻足”,“跨域步态”

胫神经:股骨髁上骨折,膝关节脱位。足外翻

坐骨神经:全身最大的神经,来自  腰骶丛神经  。大腿下1/3处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上臂丛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  肩不能上举,肘不能屈曲而能伸,屈腕力减弱,上肢伸面的感觉大部分缺失。三角肌和肱二头肌萎缩明显,前臂旋前障碍,手指活动尚正常。

   下臂丛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   手功能丧失或严重障碍,肩肘腕关节活动尚好。出现患侧Horner征。手内部肌肉萎缩,骨间肌最严重。前臂及手尺侧感觉缺失。

腓总神经损伤:见于  腓骨小头/腓骨颈骨折、小腿石膏固定太紧、腘窝后方切割伤、胫腓关节后脱位等情况。出现 足和足趾不能背伸,足不能外展,足下垂并转向内侧面而成为  马蹄内翻足。

胫神经损伤:常见于  股骨髁上骨折 和 膝关节脱位。呈 外翻足 。

常见能引起周围神经损伤的部位:

肩关节脱位并发  腋神经损伤

肱骨干骨折并发  桡神经损伤

肘部损伤并发    尺神经、正中神经损伤

典型的畸形:

正中神经在 肘上  损伤可出现  猿手 畸形

桡神经在  臂中部 损伤可出现  腕下垂

尺神经在   前臂  损伤可出现  爪状指

腓总神经在  腓骨颈平面  损伤可出现  足下垂  

神经损伤的诊断:

1、神经干叩击试验(Tanel征,阳性表示神经恢复的表现)

2、汗腺功能检查,碘淀粉实验,茚三酮试验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治疗  被动活动 时应注意:1、在无痛范围内进行;2、在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不能过度牵拉麻痹肌肉;3、运动速度要慢;4、周围神经和肌腱缝合术后,要在充分固定后进行。

周围神经损伤的   并发症及处理:1、肿胀:抬高患肢,向心性按摩和被动运动,顺序充气式四肢血液循环治疗,热疗,高频透热疗法,低中频电疗,弹力绷带压迫;2、挛缩:预防;3、继发性外伤:无感觉区易灼伤、烫伤,感觉丧失的骨突部位易被慢性磨损。

完全性断离:一种是离断肢体远侧部分完全离体,无任何组织相连称为完全性断离;另一种是断肢只有极小量损伤的组织与人体相连,再植手术前经过彻底清创,必须将这部分无活力的相连组织切除,实际上也变为完全性离断。

大部分离断:又称不完全性离断,受伤肢体局部组织大部分已断离,并有骨折或脱位,残留有活力的组织相连少于该断面软组织面积大1/4,主要血管断裂或栓塞,肢体远端部分无血液循环或严重缺血,不吻合血管肢体必将坏死。因大部分离断往往是由钝性碾轧、挤压所致,软组织创伤范围较广泛,离断创面参差不齐,组织去留难以确定,所以其离断再植成活率并不比完全离断高。

断指再植:是指将完全断离的手指或仅有不超过手指皮肤周径1/8相连的手指重新吻合,使之恢复血液循环,得到成活并恢复一定功能。

简述断肢的分类:根据肢体离断程度:完全性离断和不完全性离断;根据肢体离断的性质:切割性离断,碾轧性离断,挤压性离断,撕裂性离断,枪弹伤离断。

断肢的临床表现:出血量大、低血压休克,并伴有其他严重复合伤所致的昏迷、呼吸困难等。

断肢再植的禁忌症:

1、患者因多发损伤或重要脏器损伤,不能耐受手术,此时以挽救生命为原则

2、伤后时间长,断肢为未冷藏,再植术后可能引起感染中毒等危及生命

3、肩部或大腿高位断肢,肌肉丰富,伤后时间长或软组织挫伤重

4、肢体毁损严重,软组织广泛碾挫伤,血管床破坏,或肢体缺损大,再植后无功能者。

断肢再植后的功能评定:

上肢的功能评定标准:

1级:应用再植肢体恢复原工作,合计关节活动度(包括再植平面近侧的一个关节)达到健侧的60%;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且能耐冷,肌力恢复达4~5级。

2级:能恢复适当的工作,关节活动度超过健侧的40%,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恢复接近正常,并能耐冷,肌力恢复达3级。

3级: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关节活动度超过健侧的30%;感觉恢复不完全(如只有单一的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恢复,或正中神经与尺神经只恢复保护性感觉),肌力达3级。

4级:肢体存活,但无实用功能。

下肢功能评定标准:

1级:恢复原工作,步态正常,膝踝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

2级:恢复适当工作,轻度跛行,感觉功能良好,关节活动度超过健侧的40%。

3级:能胜任日常生活活动,行走需穿矫形鞋,足底稍有感觉,但无营养性溃疡。

4级:患者需借拐助行,足底无感觉,可能存在营养性溃疡。

再植肢体再截肢情况/适应症:

1、再植肢体剧烈疼痛,经久不愈

2、再植肢体并发慢性骨髓炎或化脓性关节炎,经久不愈

3、下肢严重不等长和畸形,缩短的再植肢体不装假肢不能行走,而由于再植肢体的存在妨碍了合适假肢的装配。

断指再植手术距外伤的时间一般最长是:6~8小时

感觉功能评定包括:浅感觉检查(痛触温压觉),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复合感觉(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图形觉等)。

运动创伤的病理过程:组织损伤及出血;炎症反应及肿胀;肉芽组织肌化;瘢痕形成。

运动损伤少见:骨折、关节脱位,多见于韧带、肌肉、肌腱、关节囊、关节软骨及其他慢性软组织的微小损伤。

(重点)急性运动创伤的处理原则:肌肉、韧带损伤初期,治疗重点是止痛、止血,防止肿胀。应用PRICE原则,即保护、局部休息、冰敷、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损伤后尽快局部外垫棉花,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然后冰敷30分钟,这样的初期处理可以止痛、止血,防止肿胀,十分重要而且有效。对于有骨折或韧带、肌肉、肌腱断裂的患者应当做适当的外固定。

骨骼肌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缺血性骨骼肌变性坏死机化、骨化性肌炎

骨骼肌治疗的关键:避免骨骼肌长期处于缺血状态 

股四头肌挫伤: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软弱步态”。康复治疗:限制活动期(轻度挫伤24h,重度48h后开始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收缩运动),关节活动康复期(先伸膝后逐渐屈膝,先被动后主动再抗阻训练),功能恢复期(屈伸活动至ROM完全恢复正常)。

腘绳肌损伤: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

内收肌群:大收肌,短收肌,长收肌,耻骨肌,股薄肌。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限制膝关节旋转、内外翻。抽屉试验阳性(小腿向前移位1.2cm提示),Lachman试验阳性。部分断裂石膏外固定2~3周。新鲜完全断裂2周内手术重建。陈旧性断裂者可行关节镜下自体韧带重建手术。

ACL康复治疗:手术重建是最有效的手段。围手术期康复有助于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使肢体功能在术后得到最大程度恢复。重建手术后首先考虑  控制关节的炎症反应。术后患者首先注意  体位摆放(伸膝位)。为防止下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加速下肢远端消肿,患者应在消退后开始进行   “踝泵”练习。

股四头肌:

起点: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中肌起自股骨体前面;股外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股内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内侧唇。

止点:四个头合并成一条肌腱,包绕髌骨,向下形成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股直肌可使髋关节屈,整体收缩使膝关节伸。远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伸,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前交叉韧带损伤:抽屉试验阳性,Lachman试验阳性

后交叉韧带损伤:作用于屈曲位膝关节时的直接暴力(如踢球时小腿受到由前向后的撞击)和膝关节过度屈曲。

肌腱损伤好发于:肩袖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股四头肌腱,髌腱,跟腱。

肌腱损伤的基本病因:过度牵拉(急性损伤),过度使用(慢性劳损)。

肩袖:又称腱袖/旋转袖。肩胛下肌(肱骨内旋),冈上肌(肱骨90范围内外展),冈下肌及小圆肌(肱骨外旋)。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止于肱骨大结节,肩胛下肌止于肱骨小结节。

肩袖损伤(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提肌)的典型临床特征:60~120疼痛弧征阳性。肱骨大结节压痛。

名解:

肩袖:又称腱袖或旋转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等肌腱组成。肌腱止于肱骨大小结节及部分外侧颈部,覆盖于肩关节前上后方的袖状组织。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长头起于肩胛盂的上缘。主要功能:  屈肘关节、前臂旋后。

肱骨内上髁炎:又称高尔夫球肘,是前臂屈肌腱止点肱骨内上髁部位的慢性炎症。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是肱骨外上髁伸肌总腱起点附近的慢性损伤性炎症。

髌腱末端病:又称髌尖末端病,“跳跃膝”,是由于跳跃时髌腱在髌尖附着点处受到反复的大力牵拉从而使髌腱腱止结构组织出现损伤性改变。

踝关节前抽屉试验:检查者一手固定胫骨前下端,另一手握住后跟向前用力,若前移超过5mm则为阳性,表示距腓前韧带撕裂。

股内收肌腱损伤:“骑马损伤”。行走足尖点地跛行。股内收肌抗阻试验阳性。“4”字征阳性。

髂胫束损伤:髂胫束挛缩征者主要表现 弹响髋。即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时。不能做髋内收直抬腿动作。骨盆正位X线可见“假性双髋外翻”,股骨干角大于130。股骨小粗隆明显可见。

半月板损伤:弹响较清脆,常有关节交锁症状及麦氏征(McMurray试验)阳性。

腱完全断裂试验:(捏小腿三头肌试验),令跟患者俯卧,双足恰好伸出检查床尾末端,检查者用手挤压患者小腿的腓肠肌,若足不出现跖屈动作,表明该侧跟腱完全断裂。

名解:

截肢:是指将无生命和无功能、无法或不能保留的肢体全部或部分切除,其中经关节平面的截肢又称为关节离断。

常见的截肢原因:严重创伤、严重感染、肿瘤、周围血管病变、神经损伤或疾病、小儿先天性发育异常。

残肢痛:截肢后由残端血液循环障碍,残端骨突出或骨刺,皮肤瘢痕增生,残肢端血液循环不良等原因引起的。

幻肢痛:又称肢幻觉痛,指患者感觉到被截掉的肢体仍然存在,且在该处发生疼痛。

(患者残肢出现钳夹样、针刺样、烧灼样或切割样疼痛)

简述截肢后的康复流程:

理想的康复流程:

1、截肢前心理治疗和假肢咨询

2、截肢手术或非理性残肢矫治手术

3、残肢康复训练和并发症处理

4、假肢处方

5、安装临时假肢

6、临时假肢功能训练及初评

7、安装正式假肢

8、假肢适配检查

9、假肢装配后功能训练

10、终期适配检查和功能评定

足部截肢:罗果夫(Pirogoff),波伊徳(Boyd),里弗朗斯(Lisfranc),肖帕特(Chopart)截肢术。

弹性绷带包扎技术:截肢术后或伤口拆线后,持续进行弹性绷带包扎残肢,是预防或减少残肢肿胀,促进残肢定型的最普通、最重要的方法。

人工髋关节置换THA:是指应用人工材料制作的全髋关节结构植入人体以代替病损的自体关节,从而获得髋关节功能。

颈干角:股骨颈的轴心线与股骨干的纵轴线形成的夹角为颈干角,成人正常110~140,平均为127。

前倾角:在矢状面上,股骨颈的长轴与股骨干的额状面形成的一个锐角称为前倾角,成人约为12~15。

髋关节周围肌肉群:大腿屈肌群,大腿伸肌群,大腿外展肌群,大腿内收肌群,大腿内旋肌群,大腿外旋肌群。

髋关节正常关节活动度:前屈0~140,后伸0~15,内收、外展各0~45,内旋、外旋各0~45。

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后脱位,深静脉血栓,疼痛,假肢松动,异位骨化。

髋关节脱位常见于:后脱位

关节脱位特有体征:畸形,弹性固定,关节空虚

名解:

骨关节炎OA: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骨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骨关节炎等,是一种常见的、有多种因素引起,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以关节软骨退变、破坏及伴有相邻软骨下骨板病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为特点,导致关节功能受损的慢性、进行性关节疾病。

OA的临床表现与体征:关节疼痛,关节僵硬,骨摩擦音(感)和关节弹响,关节肿胀,压痛,关节无力、活动障碍,关节畸形。

OA最常见于:膝,髋,脊柱,手关节

OA诊断标准

OA康复评定内容和方法:

1、疼痛评定:VAS

2、肢体围度和关节周径的测量

3、肌力评定:MMT

4、关节活动度测量

5、手功能评定:九孔插板试验,Carroll手功能试验及上肢功能测验(UEFT)

6、下肢功能评定

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8、生活质量评定

OA康复治疗措施和方法:

1、减轻关节负荷,适当降低活动量

2、物理因子治疗:温热疗法,高频电疗法,中、低频电疗法,超声波疗法,神经经皮电刺激(TENS),电磁疗法,体外冲击波技术

3、运动疗法:主动运动,助力运动,抗阻运动(包括等张运动,等长运动,等速运动等),牵伸运动(牵伸关节周围的肌肉和肌腱),全身性耐力运动(有氧运动),被动运动等。

4、关节松动技术

5、辅助具的使用:矫形器,助行器,生活自助具

6、药物治疗

7、手术治疗

8、心理治疗

9、健康教育

(背)OA的临床特点是起病缓慢,早期常无明显主观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出现关节疼痛、僵硬、肿胀,关节弹响等症状和体征。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关节无力、活动障碍和关节畸形。

名解: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周围病变的总称,指因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腱、韧带、腱鞘、滑囊等软组织退行性、炎症性病变而引起的以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冻结肩”“粘连性关节囊炎”“肩凝症”“五十肩”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是一种肱骨外上髁伸肌总腱起点附近的慢性损伤性炎症。

“伸肌牵拉试验(Mills征)”:伸肘,握拳,腕屈,然后前臂旋前,肘外侧出现疼痛为阳性。

肱骨内上髁炎:又称高尔夫球肘,是前臂屈肌腱止点肱骨内上髁部位的慢性炎症。

狭窄性腱鞘炎:是腕手部常见的慢性累积性损伤,在超负荷的情况下肌腱在腱鞘里反复滑动、摩擦,导致腱鞘逐渐增厚、狭窄,肌腱水肿等,产生该肌腱的滑动受阻,此为腱鞘炎,又称为狭窄性腱鞘炎。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Finkelstein征阳性,即拇指置于掌心,握拳尺偏腕关节时,桡骨茎突处出现疼痛。

腕管综合征:屈腕试验(Phalen试验),正中神经叩击试验(Tinel征)阳性。

跟痛症:是由一系列疾病导致的足根部疼痛的综合征。

肌肉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是肌纤维激痛点出现在多于一块肌肉或肌群的慢性疼痛综合征。

名解:

关节挛缩: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度的减低,它是目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症状。在外伤或肢体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病变,手术及关节固定,特别是不适当的外固定、超时间的外固定以后,而又未经过系统的康复治疗,都可能导致关节挛缩的发生。

关节挛缩的  病因与发病机制:骨关节系统损伤。两个关键性的因素:外伤导致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破坏;关节固定

(关节源性,肌源性,软组织源性,混合性)

功能位:是关节能够进行基本功能活动的体位。

肩:外展45,前屈30,内旋15

肘:屈曲90

腕:背伸20~30

髋:外展10~20,前屈15~20,外旋5~10

膝:屈曲5~10

踝:0(中立位,即足与小腿垂直90位)

关节挛缩常见畸形:

肩:内收、内旋

肘:屈曲

腕:屈曲

手指:屈曲

髋:外旋

膝:伸展(过伸)

踝:内翻、足下垂

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CRPS:是继发于意外损伤、重大疾病后出现的以严重顽固性、多变性疼痛、血管舒缩失衡、营养不良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CRPS三联征:感觉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骨折不愈合或骨不连: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骨折经治疗,超过一般愈合所需的时间,骨折断端仍未出现骨折连接,称为骨折延迟愈合,若在此基础上,经再度延长治疗时间后,仍看不到骨性愈合,称为骨折不愈合或骨不连。

骨折愈合期: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痂塑形期。

  在骨化进展期,最为推荐的理疗:  冰敷

创伤性骨化肌炎手术治疗适应症:1、关节功能障碍明显;2、无关节功能障碍,但疼痛症状明显,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3、有前臂或手的神经损伤或卡压症状;4、与骨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难以鉴别者。

骨筋膜室综合征OCS: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OCS多见于小腿和前臂,上肢最容易发生OCS的是 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