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河马老师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电话里说,家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不聪明但很勤奋,这段时间在家都把四年级的课程学了一遍,该背诵的都默写了,该做的课后作业单元作文都写了,还每天认真看老师交代要阅读的书籍。小儿子聪明伶俐能说会道,读二年级,所有的课文听过一遍就差不多会背了,默写前只要看看就能默写对,可是,不想花时间学习,老想着玩游戏,看电视,还天天跟妈妈讨价还价,除了要上交给老师的作业外,其他什么学习都不认真完成,还信誓旦旦地只要开学就能跟上老师的进度,看他玩世不恭的样子,怎能不担心,可是又拿他没办法? 河马老师说:“天资聪慧的孩子自古以来就有,最典型的就是方仲永,可是后来他因为没有持续学习,到了十二、三岁就天资平平了,现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他的”只字片语“,倒是王安石写下的《伤仲永》流传千古啊!”朋友听后,马上给自己的儿子讲了《伤仲永》的故事,小儿子也有所感触,说仲永的天才埋没,跟他父亲目光短浅有很大的关系。朋友补充最大的责任还是他自己没有持续学习。 目目说:”河马老师,仲永是古代神童天才吗?那他后来怎么啦?“河马老师就开始给目目讲故事了。 在1000多年前,在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得到秀才们一致好评! 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王安石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王安石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很多人本来就没有天资,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只想成为普通人了吗?” 《伤仲永》这个故事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想想看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像仲永一样比别人聪明的孩子,他只要听一遍老师的讲解就明白,只要读一遍课文就能背默,但如果仅仅满足现在这个水平,而不持续学习的话,这些神童、天才会怎么样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