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健康时代,中医食疗养生,为什么越来越被认可?

 传承中医养身 2021-12-1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逐年升高,饮食越来越精细,出行方式也越来越便捷。但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却越来越多,很多慢性病如肥胖症、肝炎等也随之而来。

观念改变,食疗养生悄然兴起

社会的进步及医疗水平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健康观念。而随着十九大提出“坚持预防为主,实施健康中国”的战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正在从传统的疾病治疗转为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除了“治已病”外,更要“治未病”。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以中医药为主的养生理念逐渐被更多的人认可。而兼顾日常饮食和药膳营养的食疗可“防病于未然”,在中医养生保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食疗“三分治,七分养”,在调理亚健康,改善慢性疾病方面的作用,广为人知。近两年随着“全民大健康”理念的提出,食疗这种安全又稳妥的预防疾病的方法也在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食疗养生。

什么是食疗?食疗全称“食物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偏颇特性愈疾防病,或促进病体康复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既不同于药物疗法,也与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别。食疗治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所选用的食物都是“药食同源”的,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

药食同源,足够安全

那么“药食同源”又是什么意思呢?

众所周知,用来治病的中药多属自然界的天然药物,包括动植物和矿物质,而人类食用的食物,同样来源于的动植物及矿物质。可见,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果腹,就称为食物;但有些东西,既能食用又能治病,所以就叫做“药食两用”。

卫生部每年都会公布一批“药食同源”的物品,这些物品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比保健品与药品更为安全,这也是近年来大众舍弃保健品与药品,转而开始通过食疗养生防病的主要原因。

“药食同源”的理论由来已久。中医历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药食同源”理论的医书,是唐代“四大名医”之一的孟诜(shen)所著的《食疗本草》,这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集古代食疗之大成。里面详细记录了多种食药禁忌,与现代营养学的原理相一致,对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千年传承,初心不改

今年恰巧是孟诜诞辰1400年,说起孟诜,还有两个为人乐道的小故事:

一个是《新唐书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记载的,时任凤阁舍人的孟诜,在好友刘祎之家里见到武则天赏赐的银子时说:“这是用药(银)水涂抹的假银子,一烧便知。”刘放火中一烧,顷刻化成锡水。武后知道后,对孟诜很不满,便将他降为台州司马,后又升为春官侍郎(礼部副职)。 

太子相王李旦仰慕孟诜才学,召他为侍读,负责讲解经学。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拜同州刺吏,加银青光禄大夫。神龙(公元705年-公元707年)中,告老还乡回到汝州,终日弄药为好。成为唐睿宗的李旦,多次邀请孟诜归朝辅佐,孟诜都以年老为由推辞。在那个人均年龄四五十岁的时代,孟诜以93岁高龄仙逝。

百度百科

另一则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则更具传奇色彩。公元711年(景云二年),唐睿宗李旦因朝局动荡,寝寐难安,忧思成疾,满朝御医束手无策,遂召恩师孟诜自汝州回朝。

孟诜献千岁松脂茯苓,熬成独苓汤,睿宗连服七日,焕然一新,精神大振,下诏以“孟氏歧黄,余泽百世”之意,赐“孟余堂”之号,以期孟诜在汝州北部箕山归隐后,仍能将中医食疗养生之术造福乡邻,发扬光大。并赐孟诜锦帛一百缎,又诏令有关部门每年春秋两季,为孟诜特别提供羊酒糜粥。

百度百科

而孟氏后人也谨记先祖遗志,始终坚持孟诜“守中致和、稳中求效”的膳食养生准则,传承孟诜中医膳食疗养精华,践行中医药现代化。

孟余堂历经千年,坚持以高品质造就中药膳食养生精品,这也是孟余堂得以传承千年的原因。以孟余堂“三宝”和“回春五方”为核心的系列产品,全部甄选“药食同源”的道地药材,组方温和,稳中求效,在降低中药对身体不良影响的同时,提高养生保健的效果。

其中 “三宝”是指孟余堂的产品形态:茶方、膏方和道地药材。而孟余堂的“回春五方”,则是指产品对应的功效:眠方(松元集)、颜方、清方、补方和调养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