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讲座三:走出培养孩子的误区

 龙尾山书院 2021-12-10

        谈教育之事,纠培养之误,解成才之惑。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国学智慧之家庭教育群。今晚为大家分享:走出培养孩子的误区。

      去年华为年薪百万,聘请八名应届博士毕业生,这些孩子没有任何的背景,也没有任何优越的家庭条件,全是普通家庭的孩子,靠自己的努力改写了自己的命运。而那些琴棋书画歌舞讲说样样精通的孩子在应聘过程中全部被陶汰,因为华为需要的是数理化人才。另外,不知大家有沒有发现,近几年我国的工地、车间、田野能看到的全是50岁以上的劳动者。前几天,一位家长告诉我说:她家16岁的儿子和21岁的女儿在家饿了一天;因为自己做好饭早上有事出去了,夜里才回来,发现两个孩子跟本不会热饭吃! 所以,大家要思考:现在我们的孩子最该教什么?大家也一定要明白:双减,不只是解压减负,更是减不优秀的孩子和不重视教育的父母。双减的本质是,上,筛选人才,为国家做贡献,下,筛选劳动力,为国家添砖加棉产粮。最近,北京二大妈说:任何一场改革都要付出小白鼠的代价,时代的洪流抛弃的从来都是不努力的人。

       读书,确实很苦很累,但生活的苦和读书的苦,我们总得选一样,生活的苦是心里的消耗,而读书的苦是成长的收获。读书,对于每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是改变命运最容易的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你努力奋斗、坚持不懈的过去和迎难而上的精神。因为总有一天你会发现, 其实读书才是人生最轻松的那条路。  

      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开始学英语,上学后就请家教、上各科辅导班、艺术班,让孩子琴棋书画歌舞讲说样样精通,成绩也一定要名列前茅,大学一定要上985、211。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家庭教育一个极大的误区。

  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不知道人生来是有责任和义务的,不知道人生来就是要劳动的,不知道人生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不知道钱是通过辛勤工作换来的,不知道粮食是通过艰苦劳动产来的,不知道饭需要人煮、衣服需要人做需要人洗。而是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大家想一想,这些孩子主要是对人生和责任认识不够,才到致这样的后果。有些孩子没有志向,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的孝顺,不知道感恩。那么,这样的孩子,即使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所以,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从5岁开始,父母就要教会孩子劳动、孝顺、感恩、仁爱、礼貌、说话做事、待人接物、诚实守信。所以我国古圣先贤早就总结出小学之道:“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才学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而我们现在孩子上高中了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知道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玩好的,而不知道这些好的是怎来的! 孩子只知道没钱了就跟父母要,而不理解父母为啥就没钱! 孩子只知道玩游戏开心,而不知道这个太平盛世是怎来的,不知道加勒万河谷的烈士为啥就牺牲了! 我国古人二十、三十岁就开始出将入相了,而我们现在的孩子二十、三十岁才开始学习说话做事、待人接物。岂不知此时已枝条蔓生,难成直树了。而这是古人5岁时就已经学会了的东西。大家想一想,再过10年、20年或50年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的孩子,我们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都这样了,即使你再成绩好,即使你再有钱,即使你再会弹钢琴,也不能吃不能穿!那成绩好和钱多又有什么用呢!  

        在100多年前,有一位家长,对自已的孩子管的非常严,让孩子在十几岁就养成了勤孝俭诚恒谦的优良品德。十六岁时这个孩子留下一首诗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然后就偷偷离开家去县立高小上学了。这位家长既是旧中国一位平凡的农民,又是一位意志坚强、精明能干的严父。他的身上不仅集中了劳动人民的克勤克俭、刻苦耐劳等优秀品格,而且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排除万难、一往无前的精神。这些精神,无疑对年少的儿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妻子,待人宽厚恭让,节俭勤劳,损己以利人,为儿子日后成就伟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两位家长叫毛顺生、文七妹,他们的儿子是毛泽东。

       在200多年前,有一位家境贫困的教书先生叫林宾日,其文才在乡里颇有名气,但科场屡试不顺,一直到41岁,由于过度用功,患了眼病,才被迫放弃科举,从此致力“教诲子弟、成就后学之事”,把读书进取的梦想寄托到了下一代身上。尽管生活极其艰辛,有人劝他让儿子改图他业以佐家计,他总是笑而不答。对于造就后代成器,他有独到的见解。他说:粗茶淡饭好些茶老夫享用,齐家治国平天下儿曹任之。在儿子4岁时,林宾日便把他带到书馆,抱在膝盖上开始启蒙教育。同时,林宾日之所以能甘之如饴地坚守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与其妻陈氏的配合是分不开的。陈氏也是出身书香之家,嫁到林家时,林家还欠有许多债务,但陈氏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和林宾日过着布衣荆钗、贫困交加的苦日子却也安之若素。林家虽承受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家庭气氛却极其融洽和谐,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陈氏的维持。陈氏在林家最困难的时候嫁过来,但她从未报怨过日子艰难,为了支持丈夫专心举业,她常常暗地里自己饿肚子,还做出吃饱、轻松的样子。她天生心灵手巧,善做女工,擅长剪纸,剪下的花草图案栩栩如生,很受人们的欢迎,因此也能靠这些贴补一些家用。她把这套绝活教给了八个女儿,一家人时常靠给人剪纸才能勉强度日。陈氏操持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教育子女互谦互让,面对困窘,一家人过得和和气气,保持了健康的心态,家中绝无争执,也无悲戚情调。这种家风,孩子不成大器也难 ! 他们的儿子名叫林则徐。

        这两个家庭从小抓得是孩子的道德品质,让孩子有了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懂得勤孝俭仁诚谦的价值。最终为家为国为全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有勤孝俭仁诚谦志识恒的优良品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朋友们,只重视学习成绩而不重视道德品质教育,只重视抓钱而不重视报国,这是培养孩子的两大误区,也是我国现阶段的一大隐患 ! 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10年、20年后或50年后,其后果不堪设想!

       《易经》中的一句话:“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说:孩子从童年蒙昧幼稚、心智未开时就开始施以正确的启蒙培养,特别是培养孩子的性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定好人生的方向盘,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这是圣人才有的功业。儿童的心性如一面明镜,纯净无垢;孔子云:“少成则若性也,习惯成自然也。”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难以动摇,因此要及时把握时机让孩子领悟和体会正确的道理,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孩子从小的教育影响着以后的发展道路,孩子从小的教育又取决于父母。各位家长朋友,一定要记住: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