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陋之有”非孔子说的?小学生指出《陋室铭》错误,能看懂吗?

 沧海一粟1951 2021-12-10
文/可鑫教育微谈

小学是培养思维模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阶段,与此同时保护小学生的创造力,今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优质人才。

我国中小学正在实行双减政策,切实为中小学生减负,实现快乐教学,摒弃唯分数论英雄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成为全方面人才。

在双减政策下,学校老师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压迫式的,以“放养”为主,尊重学生的自我成长意愿。

老师更愿意聆听学生们的想法和建议,这让很多学生放开手脚,自我发挥,效果确实不错,很多学生发挥想象力,在课本和历史书上发现了很多成年人没能发现的小bug。

小学生指出《陋室铭》一处错误

《陋室铭》是初二语文教材上一篇非常经典的古文,文中很多诗词句都非常出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等等,都是中考试卷上古文默写的常出的诗词句。

无论男女老少都将《陋室铭》这篇古文铭记于心,很多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小学生,也都会提前学习到这篇古文。

就有这样一位小学生,对于这篇传唱度非常高的古文提出了疑问,他询问老师:

文中“何陋之有”是孔子云的,但是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诸葛亮出生在公元前181年,西蜀云亭的描写者杨雄,也是在孔子去世后出生的。

那么孔子根本不可能看过他们居住的地方,难道何陋之有并非孔子说的,刘禹锡是在说大话吗?

老师看后也是一脸懵,仔细一想确实不符合逻辑,如果在孔子云何陋之有前面,加一个连接词“正如”,就没有异议了。

“何陋之有”这句话确实是孔子说的,出自《论语·子罕》,原文为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刘禹锡属于引用孔子的话,没加“正如”,是因为当时的文学创作力就没有加“转折词”的习惯,古代文学家认为,连接词、转折词会破坏整首古诗词的韵律,影响美感,想来这也是古代文人的浪漫吧。

所以,《陋室铭》并没有错误,刘禹锡依旧是最值得称赞的古代大诗人之一,而小学生钻研、探索、求真的精神值得鼓励。

现在的小学生不再是不谙世事的孩子,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脑海中有很多古灵精怪的东西,经常对古代的文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那些由小学生的指出的教材错误

★小学生指出美术教材引用问题

小学二年级学生发现美术教材一处错误,标注为《树叶》的现代陶艺作品,与在博物馆看到的海百合化石非常相似,后找到美术老师询问。

美术老师尊重学生纯真的心灵,找到出版社,后经美术馆确认,确实是教材编写出现真实性错误,进行了追溯和修改,出版社为了表达感谢,还免费赠予该校学生一些图书。

★小学生指出《西游记》一处矛盾点

小学五年级学生马思琪,酷爱《西游记》这本名著,小小年纪已经读了好多遍了,在一次读完《西游记》后,马思琪产生了疑问。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了我国新疆、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区,这途中应该吃了很多不同地区的美食,但是书中描写的食物大多是江淮菜,米饭、白菜、萝卜等,这不符合逻辑。

小学生有求真精神没有错,但是《西游记》的内容也没有错,原作者吴承恩,曾是江淮人,因生活阅历有限,也只能描绘出江淮菜系了。

家长老师保护学生的奇思妙想!

课本上的知识总是非对即错,非黑即白,老师在判断试卷和习题的时候,总是一眼看结果,二眼规范过程,不会去探寻学生的解题过程,这是教育里非常刻板的错误方式。

好的教育应该是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思维拒绝填鸭式教学,以开发学生的思维为主。

为什么很多天才,在小时候展现出过人的天赋,长大后天赋却消失不见,这就与成长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决断性的教育模式有关。

好的教育是在学生思维模式上加成,而非转变其思维,压制其天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