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由的小鸟”优势视角下的精神康复个案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1-12-10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范立科

    单位 | 广州心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

案主阿华(化名),男,47岁,小学学历,是社工走访发现的。案主离异,与女儿及父母同住,女儿20岁,是在校大学生,一个月回家两次。案主一家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案主的父亲的退休工资。案主平日只喜欢在家里睡觉,有时会有自言自语,严重精神问题时,因声音干扰邻居而被投诉过。案主父母接到邻居的投诉反映,感到心理压力很重,对案主的病情甚为担忧。

二、案例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问题与需求分析

社会工作者走访了解到案主的情况之后,及时介入,通过与案主面谈,了解案主的问题与需求,分析如下。

1、案主病情不稳,有自言自语的行为,并对邻居造成干扰。案主服药的依从性不够,常要家属提醒服药,而家属因为年纪大,有时忘记督促案主服药,使得案主的病情反复。家属反映过案主被邻居投诉过自言自语的声音太大,案主对外界有点害怕。因此,案主有先稳定病情的需要。

2、案主家属不知道如何照顾精神康复者。案主家属反映自己不知道如何让案主病情稳定,避免被邻居投诉。

(二)理论支撑

1、优势视角理论,看案主的优势

(1) 案主个人优势:案主平时喜欢做手工,动手能力较好。案主会在房间做运动。家人说案主以前会做菜,还挺好吃的。

(2) 案主家庭优势:案主的父母对案主的康复抱有期望。案主女儿回家,有时会给案主买衣服表达关心。

(3) 案主的社区环境优势:案主家附近有公园,交通设施良好。

2、案主现在的社区支持网络

(1) 案主与女儿、父母第一层家庭关系网。这里有关心但陪伴时间不够的女儿,也有有时间,但没有照顾方法的父母。

(2) 案主与社区第二层社区支持网络。案主会在剪头发,还有需要买东西时会自己外出。案主表达过喜欢好天气,描述过外出玩会有怎样的美好景色,但是案主最近一两年都没有去过户外玩。案主与其喜欢的户外活动资源连接少,是缺乏了中间的支持“桥梁”。

(3) 案主家属在获得照顾精神康复者相关知识上缺乏外部支持资源。

三、个案服务介入的实施过程

(一)服务目标

案主在病情稳定下来的基础上,认识到个人的优势,以及身边的支持资源,并丰富与外界联系。案主的家属认识关于照顾精神康复者的知识以及家属互助组织,增强照顾的信心。

(二)介入策略

1、根据社区支持网络,首先建立社工与案主之间的支持关系,收集案主的信息,并鼓励案主表达个人的需求。社工了解到案主不服药主要是因为吃了药后感到困,案主反映他想自己精神保持良好。

2、根据社区支持网络,社工链接精神科医生资源为案主讲解服药管理的益处以及如何应对服药后的困倦感。社工同时让案主了解到保持与医生之间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3、以优势视角理论,协助案主及家属梳理案主的现有优势,增强康复信心。

4、以优势视角理论,鼓励案主发挥个人优势培养兴趣,增强案主表达爱的动力。案例中案主中期喜欢上养鸟,先是让鸟在小笼里养,到床上,到在客厅自由飞,最后带上小鸟一起到公园玩。

5、根据社会支持网络,社工增加案主与朋辈资源的链接,让案主在与朋辈资源的沟通中感受被爱。这个过程主要是邀请其他康复良好的老友记上门探访案主,给予关怀问候来完成。

6、根据社地支持网络,社工为案主以及家属链接不同的活动以及讲座资源,满足他们不一同的需求。社工先是让案主多感受社工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活动效果,增强案主对生活的信心。社工通过与家属面谈也了解到家属有放松自我的需求,所以,家属参加过精神康复者家属互助活动。得到了家属对社工的肯定后,社工再为家属链接关于如何照顾精神康复者的知识培训资源,增强家属的照顾信心。

(三)介入过程

第一阶段:通过多次走访与案主面谈,运用倾听等沟通技巧,收集案主资料,了解案主的问题和需求,对案主的困境表达同理和接纳,并进一步对案主存在的问题作出准确的预估,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

第二阶段:运用优势视角、社会支持网络,为案主康复提供信息支持,让其知道如何管理服药,并发挥个人优势提升精神状态管理能力。培养案主兴趣,向身边的人及动物表达爱。

第三阶段:运用社会支持网络为案主链接朋友支持资源,同时满足家属在家属互助以及照顾精神康复者知识培训的不同需求。

四、个案服务总结与反思

(一)案主的改变

1、案主对服药的疑虑减少,增强了服药管理,精神状态稳定,情绪保持良好。案主虽然偶然有时自言自语,但是声音较小,频率低,没有影响到邻居。

2、案主培养了兴趣,养小鸟。在养小动物的过程中,案主越来越懂得如何照顾小动物,表达爱。此过程,案主收获不少愉快的经验。

3、案主增加了朋辈支持。案主通过精神康复良好的老友记的探访聊天,感受到被关爱与支持。

4、案主与外界接触增加。案主多了到公园散步的生活习惯。

(二)案主的照顾者的改变

1、案主家属增加家属互助体验,心情得到放松。案主的父母参加过家属活动,在活动中与家属之间有多种经历分享,分享的过程产生了支持的作用。

2、案主家属增加照顾精神康复者的知识。通过参加知识讲座,家属认识到精神康复的方法,除了药物康复之外,还有心理康复,社区康复,以及职业康复等。

(三)服务过程总结

社工本着尊重、接纳的工作态度,用心倾听案主。社工着眼于案主的优势,使案主有被认同感。案主对社工的信任是一天天的累积,在对社工有足够的信任后,案主就会尝试更多的改变。

案主的父母及女儿是案主的主要支持力量,社工的介入,注意到先为案主家属的照顾压力松绑,让家属感受到家属群体的支持力量,而不是孤军作战。然后,社工向家属传递新式照顾精神康复者技巧,如参与家族聚会,并在聚会中发挥案主的特长,如做好吃的,让案主得到家族人的认同,从而对案主产生支持力。

(四)专业反思

1.社工在开展服务初期,要全面了解事件的始末,通过面谈、电访的方式,对于事件涉及的人和事进行充分了解,搜集详细的资料,以便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估。

2.在服务的推进过程中,陪伴是一种很好的工具,也许在陪伴的初期,收效甚微,但其实是积累案主对社工信任的过程。有了案主的信任,社工的陪伴方式就可以多元化了且成效显著,如案主会尝试养宠物、逛公园等。陪伴最后让案主的真实自我更容易表露,为社工的介入打通了障碍。

3.社工作为协助者的角色,相信案主的康复是由其本人作主的,案主才是自己最好的心理医生,如案主从养小鸟这件事上,案主改变开始使用鸟笼圈养到后来改为放养的,案主说小鸟喜欢自由的生活,被关着是不健康的。这个过程,社工只是陪伴和分享个人他人的养宠物的方式,影响案主改变的是案主自己思想的改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