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的生产技术》可以说是《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姊妹篇,读这本书依然是坚持“学习、思考、记录和复习”的最小闭环。 先读书思考,然后标记下有启发的地方,整本书读完以后回头记笔记,笔记记到Roam Research里,按 tools2anki 系列方案的格式记,前三级记文献信息(书名作者章节名等信息),第四级写问题,第五级写答案。 通过 tools2anki系列 方案转入ANKI复习后的效果如下图,LEO经常使用的另一种回顾笔记的方式就是 听笔记 ,利用诸如出门遛狗的时间就可以把笔记回顾很多遍了。在这个回顾的过程中,LEO就会把学到的知识试着去学以致用。 这种非应试类的复习一般只进行一两个月,然后删掉,之后就回到Roam Research里回顾。在Page页面,根据下方的文献笔记整理某个主题的永久笔记,比如下图所示的“记笔记”,已经聚集了七八本书(红色标记)关于记笔记的知识。这样的主题还有很多,会随着读书阅读而积累得越多,会使我们对于某些方面的理解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以下是《智识的生产技术》这本书的读书笔记,读者朋友可以借鉴记笔记的形式和角度,也可以参考笔记自己也去读一读。按照 为什么看书学习没有别人那么多的收获 一文的观点 ,借鉴别人的笔记也有助于我们收获更多。 0 序论问题:P2 本书为什么不叫做 [[ 学习方法 ]] ? 问题:P3 中学和大学在教授 [[ 方法 ]] 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问题:P5 作者如何看待现在很多的研究者? 问题:P6 由于没有较好的资料整理 [[ 技术 ]] ,研究者常常出现什么问题? 问题:P7 人们对 [[ 技术 ]] 性问题常常有哪些 [[ 偏见 ]] ? 问题:P9 什么是本书所讲的智识生产? 问题:P9 智识生产这个概念有哪两方面含义? 问题:P10 如何看待我们业余的 [[ 读书 ]] ? 1 发现记事簿问题:P29 作者所说的“发现记事簿”类似于卢曼的哪一种笔记? 问题:P32 作者为什么主张一张 [[ 卡片 ]] 只记一件事? 问题:P32 作者对 [[ 卡片 ]] 有什么内容上的要求? 问题:P33 我们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 [[ 思想 ]] ? 2 由笔记本到卡片问题:P38 作者为什么要给 [[ 卡片 ]] 写上简短的标题(或提 [[ 问题 ]] )? 问题:P39 作者为什么放弃笔记本,转而选择使用 [[ 卡片 ]] 呢? 问题:P47 在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中, [[ 卡片 ]] 起到了什么作用? 问题:P50 作者在本书中所说的 [[ 卡片 ]] 叫什么? 3 卡片及其使用方法问题:P52 关于 [[ 卡片 ]] 的大小篇幅,作者是怎么看的? 问题:P53 什么情况下 [[ 卡片 ]] 会失去意义? 问题:P55 作者如何看待 [[ 卡片 ]] 样式的复杂程度与可用程度的关系? 问题:P55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 [[ 卡片 ]] 的作用,我们需要怎么做? 问题:P57 作者如何看待 [[ 卡片 ]] 内容的完整性? 问题:P58 作者为什么要在 [[ 卡片 ]] 上添加 [[ 时间 ]] ? 问题:P59 在执行一张卡片在执行“一张卡片只记一件事情”时,什么样的笔记算“一件事情”? 问题:P60 作者如何进行智识生产作业? 问题:P60 启发:目前通过 [[ 双链笔记 ]] 的括号引用去发现 [[ 联系 ]] 有什么不足? 问题:P60 使用 [[ 卡片 ]] 笔记进行写作有哪些例子? 问题:P63 作者如何看待 [[ 卡片 ]] 笔记相对于笔记本笔记的优势? 问题: P63 为什么作者说“ [[ 卡片 ]] 方法是一种再现历史的记述,是一种变 [[ 时间 ]] 为物质的绝招呢”? 问题:P64 人们害怕使用 [[ 卡片 ]] 的一个原因是什么? 问题:P65 启发: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 显性知识 ]] ”和“ [[ 隐性知识 ]] ”的关系? 问题:P66 如何看待 [[ 卡片 ]] 笔记法中的“积累效应”? 4 剪贴与标准问题:P74 作者认为 [[ 卡片 ]] 笔记标准化规范化有什么好处? 6 读书问题:P101 智识生产的技术( [[ 卡片笔记 ]] ),包括哪两个部分? 问题:P106 作者为什么要区分“看过”和“读过”? 问题:P108 作者的 [[ 卡片 ]] 上包含了哪些额外信息? 问题:P110 作者如何看待分散着读和一鼓作气集中读? 问题:P111 作者如何看待 [[ 记笔记 ]] 的时机问题? 问题:P113 作者如何看待通过读书改善方方面面? 问题:P115 作者主张的 [[ 读书 ]] 方法是什么? 问题:P116 作者如何选择 [[ 记笔记 ]] 的内容? ![]() 以上就是这本书里记的笔记,整体给我的改变大概有以下几点: 多年以来,我都形成了一个“只要不能记笔记和复习,就宁可不读书”的习惯,这样的习惯有个好处就是虽然学得少,但是学得很扎实,甚至不少学生都以为LEO老师读过很多书,其实不是。只是我凡是读书必做笔记,凡是做笔记必复习,所以学过的东西流失得少。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一边读一边记导致记很多细枝末节,但是不记的话又担心“洞见转瞬即逝”。但是《智识的生产技术》这本书给了我启发,也让我看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作者提倡两遍读书法,第一遍快速读,碰到有启发的地方做好标记,但是不记笔记;第二遍读时根据标记再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考,然后做笔记。现在呈现出来的笔记是46条,其实在第一遍阅读时标记的地方还要多50%,但是当我第二遍再看时真的就发现很多无关紧要的标记根本就不需要记笔记。 印证了LEO在 tools2anki 系列方案里的做法,即笔记都要有问题,而作者说的是每张卡片都要有标题,方便日后快速查找。我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记笔记主要是出于很多心理学因素的考虑,比如启发思考、激发动机、保持专注等等。书中的说法又给我的做法增加了一次印证,同时也验证了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好处,即对于某一方面的认识会随着相关联的卡片增多而深化。 另一个启发我的地方是作者说“卡片如果不能经常回顾,就失去了意义”,想我之前用Roam Research都是按Daily Notes打开就记,结果一年下来几百个页面,就非常不利于回顾,我反思这也是我不想打开Roam Research的原因之一。现在我单独做了一个“书单”页面,根据书名快速进入以往笔记。这也是《卡片笔记写作法》的作者在书中说过的,即虽然不用分类,但也可以给经常用的卡片制作一个快速进入的索引,只是经过实践再加上《智识的生产技术》重提,我的认识又更加完善了。 最后分享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让我们快乐的不是知识,而是将知识付诸实践后得到的能力。 相关文章1、 tools2anki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