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自己的人,教自己的语文

 石榴花文艺 2021-12-10

另类语文,另类反思
文/王根生

我在昨晚的语文预习辅导课上,让学生看了一段一分钟的视频《反向带货》,学生看得很入迷,笑得前仰后合。这笑声,真是久违了。我绝对相信,这是我给这一级带语文课以来学生最开心的一节课。

笑过之后,我说:“这段视频不能白看,我下面的问题出来了,这段视频为什么会让你发笑?”

这个答案没有现成的,要说有,也是我自己整理的答案。

我让学生合作探究──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而不是为了适应一种教学模式而刻意为之的作究。学生真的在认真讨论,大约五分钟后,学生分组回答,结果有个别组学生回答得很有新意,比如有同学说是因为用朗诵的严肃形式,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呀;故事本身逗人笑呀;将生活夸张呀;一句话本身不一定逗人笑,而转换语言环境就可能逗人发笑呀等等。有些答案已经很不错,只是语言表述还有相当的发展空间。

我对每一组回答做了点评,最后分享了我自己的感受。1、捕捉生活中喜剧细节并加以联想夸张,使作品的素材产生喜剧效果;2、诗朗诵的形式与认真严肃的表情,与喜剧素材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喜剧效果;3、讲陕西方言用普通话说出,产生了“用四川方言唱英文歌曲”的幽默的喜剧效果。

我告诉学生,就像现象与知识是两个概念, 很多事情,现象不是学科知识,探究本源才是学科知识。如同知道海水是蓝的不是科学,而知道为什么海水是蓝的,才是科学;知道1+1=2是生活常识,知道为什么1+1=2才是数学;知道汽车会跑飞机会飞只是生活常识,知道为什么汽车会跑飞机会飞才是学科知识。

喜剧作品逗你大笑,这只是一种表象,你捧腹大笑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识字的老太太看了这段视频可能比你笑得更灿烂。笑,不是语文,知道作品为什么让你笑,才是语文。探究作品为什么逗你笑这就是语文;而用得体而准确的专业语言把你的思考探究表达出来,这才是答语文题通俗地讲,就是语文考试。所以,爱看小说不是语文,能探究小说的美,才是语文;看电影不是语文,能赏析电影的魅力才是语文。

我又告诉学生,你们是不是感到惊讶,堂堂的高中语文课堂,不讲《离骚》《老人与海》,却讲抖音里面很俗气的段子?其实没什么惊讶的,科学和艺术本身就是对生活现象的探究与艺术化的表现,就如同大学政治经济学的课堂上,老师对校门口卖油条豆浆的摊点喋喋不休的讨论一样。

老师可以随意就任何现象讲语文,楼下几乎落光叶子的银杏树、对面高三教学楼里教室的灯光、宿舍区的大门门房里正在打盹的保安等,都是语文的好素材,我都可以用来讲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皆语文,问题是你该怎么发现语文,怎么学语文。

我小结本课内容时继续说,这就是艺术鉴赏,这就是高考题的出题思路。你永远不要相信什么答题套路,语文的答题套路是最靠不住的。也许这个答题套路在平时考试中让你获得不错的分数,但高考试题不是这样的,它是实打实的鉴赏功力的严酷检测。另外,热爱语文的人,在生活中一点一滴都能表现出来,未必一定要在语文课中体现。

下课后,立即有学生给我写了一张纸条,我打开一看,这是我们班上次期中考试语文成绩最差的一位学生写的,他告诉我他本来以为语文就是背一些诗词名句,背一些好作文,背一些文言词汇和成语,所以语文特别无趣。而这节语文课让他大开眼界,知道了语文是怎么回事,知道了语文还是很迷人的。而他这么些年的语文真是白学了。

当然学生的话有些夸张,但一节课让最差的学生如此有感触,你说我有没有成就感?

这节课可能是我开学以来上的最得意的一节课。



本节课,让我浮想联翩思考了很多。

都说语文重要,那么什么是语文?愚以为,语文是一种氛围,是我们必须的空气,它充塞于天地之间,如浩然之气无所不在。语文是上苍赐予每个人的一项走向精神高雅的技能,它是属于所有人的终生财富,而不是学生的专利。所以把语文阉割成一篇篇课文,只有讲之乎者也、讲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古典主义讲抽象派现代派作家作品的艺术价值才是学语文,好像只有教室才是学语文的地方,这都是对语文的莫大误解。

语文本来是很有趣很迷人的,它在很多时候,可能不需要老师严密组织环节,板着面孔或者表情语调夸张地刻意解读作者的“深刻含义”,那样会将语文这个空气抽象为某种客厅的空气净化器中出来的东西,供小资享用;语文是村姑,而不是贵妇人。刻意地把一位“一曲菱歌敌万金”的清纯美丽的采莲女,打扮成一个“云鬓花颜金步摇”的雍容华贵的贵妃娘娘;将德伯维尔家的苔丝姑娘,打扮成上流社会养尊处优的德瑞那夫人,这实在是一种割裂语文与生活的体现。

语文并不能让你变得有钱有地位,但却可以让你活得灵魂高雅,气质独特。即使你落魄成了卖炭翁,你的气质修养也让人把你与其他卖炭翁区别开来;即使你落魄去开眼镜肉店,你也与别的肉店老板与众不同。


有句话叫看客下菜量体裁衣,说的文雅一点叫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那些高大上的教学法确实是一些学生提高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经典途径,但它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些教育专家往往出自名校,他们推广的教学方法,可能适合优秀学生,而对我们这些四流五流六流的学生未必完全符合。我们的学生缺乏语文悟性,习惯没养成,惰性突出,你让他们一本正经地欣赏郁达夫的故国悲叹,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未必能如你所愿,可能会破坏了学生的语文味觉,结果适得其反。而学生在高中只有三年,我们该怎么让他们学好语文?那就是将兴趣与语文元素结合起来,不拘一格,让学生爱上语文,引导学生走进语文世界,一举一动,都是语文元素,让学生在轻松地聊天中学习语文,这或许是我们的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如果一切都能套用,那么经验就完全可以代替科学;伟大人物的成长道路,自有其不被专家看好的蹊径;你让名校的教师教乡村末流学校的学生,未必能得心应手效果卓著。学习名家经验,探究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之路,才是最好的教法。

鲁迅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想说,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中国词语很有意思。就如同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分析“老科学家”这个概念一样──这个短语既可以理解为一个研究“老的科学” 的专家,也可以理解为研究科学的年龄比较大的专家。“语文教师”这个概念,你可以把它看成并列短语,即这是“语文”与“教师”两个概念的自然结合;也可以把它看成偏正关系, 让“语文”来修饰“教师”。但不管怎么说, “语文教师”这个概念中, “语文”与“教师”这两个要素不可偏废。

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包括整个学科),都特别看重信息传输渠道,而忽视教育者的专业再学习,这是一个误区。我们的教研活动,总是在讨论这个知识点如何交给学生,却忽视了教师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或者甚至颠覆学科的看法。我们潜意识里以为,现在的教师,至少是大学本科毕业,四年大学的专业学习,已经足够你做一个教师所用的知识了。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其实大学学习的只是专业的皮毛,大学的价值给你提供了一个学术氛围,让你将来有能力钻研工作中未知的领域。所以,教师,不仅钻研教法,还应该永远在专业上充电,使自己永远不落伍。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本专业与教育两大领域的探索者。而“语文专业”层面的探索尤为重要。

前些年有些地区检测教师专业知识,常常用一套高考模拟题测试教师。我以为这种做法可以用,但不可无限夸大其作用。教师的专业是教学,而不是考试;教师和学生在一块答一套题,未必有班上学习好的学生得分高,但我们不能由此否认教师的价值。我们不要求田亮的教练也会和田亮一起,在奥运赛场夺冠。教练和运动员有着不同的专业方向。其次,教师深厚而宽阔的专业学科知识让教师能对一个知识点理解更为深透,否则自己都一知半解,焉能教好学生。所以教师的方向不在考场答题感觉,而在静心深钻。检测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可如此武断。

今天的高考试题有些非常难,有些内容直接就是高校的教材中全新的提法与全新的知识理论,进而将这种全新的提法与理论细微化,让你从一段话一句话一个词来探究,这本身就超脱了中学教学范围。这些题难到老师都无法解决──不管你用什么教法,自己都无法解决,无法理解,怎么教学生理解解决?所以,我们今天讲学生的学科素养,那么首先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前些年,有人批评教师除了读教材、教参,永不读书的现状。质疑“如此不读书的教师,怎么能教出爱读书的学生”。这批评非常刺耳,我们可以有很多反驳的充分理由,但不得不说这个批评尖锐而且确实道出了教育界的部分实际情况。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教师必须静下心来,读学科理论著作,补充学科前沿知识,读学科专业书籍,未必为了提升学历,给自己的头上添加几道光环,更多地是为了工作的需要,说得直白一点,为了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学参考永远是人家的,不是我们的,渗入我们的思想,才是我们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特色课堂”。

我们每天呼吸空气,我们也有理由与底气想知道空气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它。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语文、上过语文课,可能对语文及语文课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真正聊起这个话题,却是如此庞杂。我的这篇文章,算是掀起了语文的盖头来,让各位看到真实的语文的一角。至于更深层次,那还得等真正的专家们解读;我只是一位跋涉者,也许真的一叶障目,让我不见泰山,让各位见笑了。

2021年12月8日晨于临潼迂公斋


(作者简介:王根生,西安市临潼区语文高级教师,西安市教学能手。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曾在《光明日报》《中国报告文学》《四季歌文学季刊》《连环画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等发表数十篇教育教学随笔、散文、文学评论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