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时期的贺兰山地图

 涧水常蓝屋 2021-12-10

1930年的六十万分之一平罗县地图(局部)。

1935年的十万分之一的腰坝地形图(局部)。

明代的宁夏贺兰山地图多为形象写意画加山口和烽火台名,而非实地测绘,因此无比例、位置、高程、距离等概念。清代,贺兰山不再是边防禁地,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沿山樵牧和矿产的开发,贺兰山地图上的地名随之增加。到了清末,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先进科学测绘技术的引进,贺兰山的地形和人文状况在地形图上丰富起来。

我所见的民国时期宁夏地形图比例尺主要有十万分之一和二十万分之一,还有五十万分之一几种,没有贺兰山的专图。1934年印制的《甘肃通志》所附《甘肃省县总分图》中,行政区划包含贺兰山局部地形的有平罗、宁朔(今青铜峡)、中卫等县。其中平罗县图比例尺为六十万分之一,有高程注记,宁夏与内蒙古的分界线为大岭。明代称口的山间通道,图中称沟,如石炭井沟、乱柴沟、户罗素太(今称“呼鲁斯太”)等。居民地除明清旧堡寨,还有村落,如简泉村。中卫县图比例尺为四十三万分之一,其贺兰山地带荒野注重水井的地名和位置,如石磨沟经照壁山以北的甜水井,以及高程为1760米的背锅子山西北方向路边的小井子、红井等。

这册包含今宁夏主要县市的《甘肃通志》地图,其地形缩略的精详与否因经手人而异。有认真负责的,也有草率敷衍之人,图上各签姓名。在宁朔县(今青铜峡)五十六万分之一的缩略图中,经手人干脆将原图等高线删去,自己随手画了几条线圈,如贺兰山北岔口以南的低矮的浅山地带,与贺兰山中段苏峪口险峻的高山同用5条等高线表示,在地形图中无法辨识山势高下,实是欺人!

民国时期测绘的十万分之一地形图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用图,相对准确。其比例尺1厘米相当于现地1000米。我所见的民国时期贺兰山地带的十万分之一地形图多是1935年前后由“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勘测并印制。我发现其图式与日本1917年颁布地形图图式大致相仿,如接图表、图廓,等高线有高程注记,地物符号也大致相同,如庙宇、道路、植被等。这或与当时测绘人员曾赴日本留学有关。

民国时期的十万分之一地形图,包含贺兰山的图幅由北向南由石嘴山至中卫,其中涵盖内蒙古阿拉善的紫湖(今巴彦浩特)、马夫井、公呼都、腰坝等近二十幅地图。图中大致表现出贺兰山山势高下形态,以及大的冲沟、土堆、沙垅、坟墓,特别是水井。图中还绘出草地、树林,并以符号区别阔叶或针叶林。图中居民地、寺庙等人文情况展现较多的是“紫湖设治局”所在地巴彦浩特镇。特别是腰坝地形图中的广宗寺(南寺),标绘出寺庙主要殿宇、附近民居,以及小路的山间分布。限于当时的测绘手段和工作态度,地形图沿山通道两侧的地形一般相对准确,远离道路的就难说了,这是民国地图的特点。这些老地图提供了当年行政区划的范围,同时也是研究地形变化以及地名史的参考。

民国时期贺兰山地图中也有明显不足之处。如贺兰山东麓沿山主要山口沟谷,在视角良好的制高点古代都建有烽火台,至今仍有方位参照意义。而十万分之一的贺兰山地形图中仅标出个别烽火台,北岔口附近的营盘山只标示了长城,却无军事筑垒的标注。

此外,图中所记高程,图廓说明是“自海平面起算”,而图上似未见次主峰巴彦笋布尔和主峰敖包圪垯的位置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程注记。在此图勘测的63年前的1871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已测得这两处的海拔高程,前者海拔10600英尺(3231米),后者又比前者高出1000英尺(300米)左右。

从此图可以看出,当时“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只重测绘,而轻人文和地志的调查。此外,地图中贺兰山西麓地名明显少于东麓,如西麓著名的山间通道哈顿戈尔峡谷,图上竟然也无从寻觅。

观看着这一幅幅摊开的贺兰山老地图,回顾着我在贺兰山里负重徒步行走、宿营的往事,眼与心游走于苏峪口至山那边的阿拉善左旗,从磨石口穿越至北岔口,从石炭井沟穿越返回至赤木口,再由广宗寺穿越至黄渠口……贺兰山地形与地图的画面渐渐与我融成一体,胸中涌出一句“亲爱的贺兰山”!

沈克尼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