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专家圆桌

 昵称71627124 2021-12-1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发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为进一步深刻学习理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报道》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解读阐释。

韩旭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

政治制度研究室主任

李实

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

院长、教授

Q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当前我国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新征程上,如何更好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韩旭: 在我国70余年的发展,特别是40余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更加强烈和多样化,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诉求也都在日益增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因此,在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要不断增强治理体系的“回应性”,构建“回应型治理”,及时有效地回应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
从我们党100年来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来看,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通过不断推进政权建设发展人民民主,通过不断完善体现人民民主基本原则的制度和政权组织体系,将“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实在各项政策措施上。当前,面对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征程上的新任务、新形势、新挑战,需要进一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不断发展。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别是更加充分地发挥各级人民代表的主体作用,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进一步落实,从而增强治理体系的“回应性”,及时有效地回应多方面的社会关切。

李实: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在新发展阶段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福祉水平和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为了保证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收入的持续性,一是要继续发挥激励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继续推进深层次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使得各种要素资源更加有效地配置;三是通过共享来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领域进行制度和政策创新。

在初次分配方面,重点是完善要素市场体系,让生产要素市场不仅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决定要素回报方面也起到更多的作用。首先,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自由流动的障碍。一方面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另一方面要加快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建成一个充分竞争、自由流动、机会均等、同工同酬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建立企业内部的工资协商机制,鼓励企业探索利润分享机制。其次,破除资本市场上的垄断和扭曲,放开民间资本和个人资本进入市场的限制,鼓励小资本和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最后,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培育和发展土地市场,让农民获得更高的土地收益。

在再分配领域,重点是提高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一方面要提高直接税比重,降低间接税比重;另一方面要改革个人所得税,使其覆盖所有高收入人群,而不仅仅是工薪阶层。同时,让转移支付也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更大作用。特别需要关注“收入低、财产低、社保水平低”人群,在现有社会保障的制度下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力度,如提高农村的养老金水平,还要考虑增加转移支付的项目,如困难家庭儿童补贴、大病人群生活补助等。

采访整理:《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责编:徐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