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继柏教授辨治泄泻经验

 圣狮风云 2021-12-10

泄泻的辨治要领

首先要辨清泄泻的病变部位《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气不向上升,反而下坠,则生飧泻,这个“清气”是指脾的清气,这里指的病变部位为脾。《素问·脉要精微论》讲:“胃脉实则胀,虚则泄”,很明显指的病变部位为胃。《素问·宣明五气篇》里讲 “大肠、小肠为泄”。大肠、小肠是指哪儿呢?《伤寒论》阳明病的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包括胃、大肠、小肠。《灵枢·本输》有原文曰:“大 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讲:“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太阴在哪?太阴,脾也。从上得知:泄泻病主要与脾胃有关。张景岳在 《景岳全书》中作出结论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可以肯定,泄泻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

其次要辨清泄泻的病证性质外感六淫可伤脾胃导致泄泻,饮食积滞也可伤脾胃导致泄泻,但重点是湿邪。因为湿邪最易伤脾,脾虚还可生湿。所以 湿邪是导致泄泻的主要病因。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讲过:“湿气胜,五泻成”。

泄泻的临床辨治泄泻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包括4种:①寒湿泄泻;②湿热泄泻;③食积泄泻;④肝气乘脾泄泻。虚证包括2种:①脾虚泄泻;②肾虚泄泻。其中寒湿泄泻、湿热泄泻、食积泄泻为实证,肝气乘脾泄泻为虚实夹杂证,脾虚泄泻、肾虚泄泻为虚证。

寒湿泄泻寒湿泄泻的特点是泻下清稀,或泻下如水,伴矢气、肠鸣,兼以畏寒。舌苔薄白或白滑或白腻,脉缓或细缓。寒湿泄泻中还有一种情况是 外受寒邪之证。外受寒邪或寒湿之邪,内有湿邪,与上面所说寒湿泄泻有点区别,那就是有外感的症状:形寒畏冷或恶寒发热,甚至有头痛,有胸脘痞闷的症状。

治疗:宜利湿,利小便。《金匮要略》中有一条 很重要的原文:“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下利气指下利与矢气并见,这是因为湿郁气滞,必须要利 其小便。后世对这条原文作了绝妙的解释:“急开支河”,指的是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凡是大便夹水的病人小便特别短少。利小便使水从小便出,大便就不泄了。而且后世还有一个认识:除湿必须利小便。湿者,水也,除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治疗主方为张仲景的五苓散。治疗外感寒湿的泄泻当散寒祛湿,主方为藿香正气散。

湿热泄泻 湿热泄泻多发生在夏天和秋天,我们习惯称为长夏季节。夏天本来就有暑热,又夹有湿邪,即暑热夹湿。秋天是因为暑热未断,加之当今地球变暖,即便到了十月,仍有暑热夹湿的情况。暑热夹湿泄泻也叫湿热泄泻,特点是:以热为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黄帝内经》云:“暴注下迫,皆属 于热”,注者,射也。夏天有时在厕所的墙上看到大便的痕迹,就是有人“暴注下迫”时留下的。还有特点为肛门灼热,泻下黄稠有臭味,口渴,舌苔黄,脉滑数。

治疗:宜清热祛湿。主方为张仲景的葛根芩连汤,此方出自《伤寒论》。《伤寒论》曰:“太阳病…… 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食积泄泻 食积泄泻多见于小儿,特点是:泄泻腐臭,伴嗳腐吞酸,脘腹疼痛,泻出粪臭如败卵,嗳气、泻后痛减,舌上腐腻苔或厚腻苔,脉滑有力。

治疗:宜消食化滞,主方为保和丸。重者表现为脘腹疼痛较甚,大便泻下不畅,需换用枳实导滞丸通下积滞。这种方法在《黄帝内经》中称为“通因通用”之法,运用时辨证一定要准,舌脉一定要准,必须是食积的实证才能用,初学医者经验不足,不要造次乱用。

肝郁泄泻 肝郁泄泻也称肝气乘脾泄泻,肝属木,脾属土,肝脾不和往往是木气侮土、肝气侮脾。肝气侮脾可出现很多病证,如郁证,胃痛,泄泻等。肝郁泄泻特点是胸肋胀痛;痛则欲泻;每遇情志刺激加重,同时有胸闷,心烦,情志不畅等表现,舌苔薄白,脉弦。

治疗:宜抑肝补脾,主方为痛泻要方。方中4味药 简单而奇妙,一以条达肝气,二以升运脾气。若兼见口苦,舌红苔黄,脉弦而数者,为肝郁化火,可加用戊己丸。

脾虚泄泻 脾虚泄泻的特点是久泻不止,大便时泻时溏,疲乏无力,食少,面色淡黄,舌苔薄黄,脉细或脉虚、脉缓。

治疗:宜健脾益气。主方为参苓白术散。如果伴随明显畏冷,食冷则泻,口不渴,此为脾虚夹寒。治疗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干姜,或用理中汤。

肾虚泄泻 肾虚泄泻的一个明显特点,为五更时定时发作泄泻,伴肠鸣,腰膝酸软无力,畏冷。但并不是所有的五更泻都为肾虚,也要辨别其他因素。

治疗:宜温阳补肾止泻,主方为四神丸。其中肉豆蔻一定要炮制,才能达到止泻的效果。如果四肢厥冷,畏寒较甚可以加附子。临床当脾肾两虚并见,伴畏寒肢冷较显者,常用附子理中汤。

以上讲了泄泻的6种证型,我们在辨证时要抓住这6种证型的主症特点。掌握好了这6种病证,就可以直接治疗泄泻了,就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医生了。有的医生不动脑筋,患者拉肚子就让吃点黄连素,没治好就让吃氧氟沙星,还没治好又搞点香连片吃吃,还没效那就没招了,这样当医生是不行的。西医治不好的患者跑到你中医这里来了,你不辨证怎么行?人家吃氧氟沙星两片,你就让人吃四片,这更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掌握好中医的辨证论治法则。

个人重要经验

1.诊断泄泻要注意三审一审虚实。主要观察病情和病势。暴泻来势汹涌,肯定是实证;久泻来势缓,大多是虚证。二审泻下物。下利红白冻子为痢疾;下利热臭为湿热泄泻;下利清稀为寒湿泄泻;下利腐臭如败卵样为食积泄泻;下利溏而不爽为脾虚泄泻。审泻下物主要是为了辨别泄泻的性质。三审腹痛。腹痛即泄,泄后略减,往往为肝气乘脾;腹胀痛而泄,泄后胀痛明显减轻为食积泄泻;腹中热痛,泻下如注为湿热泄泻;腹中冷痛,泻下清稀为寒湿泄泻或虚寒泄泻;腹中不痛而泻为脾虚泄泻。以上说了三审,是中医诊断方面的内容。一个有经验的中医为什么看病辨证比较快?就是因为抓住了主症,诊断正确。我们一定要对我们所学的专业熟练,因为只有熟才能生巧,这和我们学外语是一样的。对理法方药要熟,而且要形成链条式思维。

2.治疗泄泻要注意两点第一,久泄固多虚证,但须注意虚中夹实。临床上多见这种情况,每因邪气未去而致久泄不愈,愈泄愈虚,以致正已虚而邪犹存,治疗时又往往注意理虚而忽视其邪实。《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后世医家 释曰:“此非邪凑则气虚之谓,言气所虚处,邪必凑之”。邪气,包括六淫病邪以及食积、虫积、水饮、痰浊、瘀血等有害因素。治疗时若不注意去邪而纯开补药,那就会使病邪留连而病久不愈。第二,治疗急性泄泻,尤其不能猝然固涩。必先去其邪才能止其泻,不去其邪即行固涩,是犯了闭门留寇的错误,这是犯大忌。

3.小儿泄泻要慎用寒凉之剂小儿病多为外感和饮食积滞,情志病很少,没有成人病那么复杂。小儿泄泻要么为外感风寒,要么为饮食积滞,所以在治疗时要慎用寒凉药,因为苦寒易伤脾胃,小儿很少有火热泄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