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一把壶,从底开始

 隐遁B 2021-12-10

紫砂壶学问大,每个部位都引人欣赏研究,

但有一个地方却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紫砂壶的壶底

紫砂壶底的学问

是美学

是技艺

也是证明

了解一把壶,从底开始

Image

 壶的身份证 

壶底不但有其造型美与功用性,还是一只壶的“身份证”

从最初的壶底光秃秃;到大彬壶竹刀湿刻留款;再到曼生壶时代的弃款钤章;直到现在盖章又加款...

刻壶的名称、获奖说明、纪念壶编号甚至一两句相关诗词...

藏壶最忌讳抓过壶底看名头,殊不知大量的假冒“身份证”在此招摇撞骗(所以正确读出“身份证”所发出的诸般信息,也是鉴别该壶真伪的有利佐证)。

Image

Image

大彬壶竹刀湿刻留款

Image

陈曼生刻款

壶底的规律

紫砂壶经过数百年的演进与反复推敲,经典茗壶的底足形成了固有的定律,是紫砂文化的智慧结晶之一,什么壶型配什么壶底,最终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律。

如:石瓢壶一般都是三足鼎立;传炉壶则是四脚撑起;井栏壶常为加底圈足;线圆壶则多为一捺底;供春壶的壶底一般都是不规则的内凹底;南瓜壶则是瓜棱线聚向瓜脐……

Image

紫砂壶底对紫砂壶至关重要,他是紫砂壶形态美感的收尾,更是紫砂壶身份的象征。一把好壶,一定有着一个浑然天成、一气贯通的壶底。好的壶底能对紫砂壶的线面美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凸显壶的精神气韵,提携整把壶的神韵。

附图:中国嘉德2009秋拍《现当代陶瓷艺术》  顾老报春壶底   

底印“啜墨看茶”,刻款:此壶坯体因把折断弃之可惜故重新复原后捏把以修复之 庚午冬日 景舟记





Image





壶底在隐处,轻易不示人。

展览会、网络上、图册里,均不见“壶底”的庐山真面目。





Image





借鉴传统器型,以全手工手法,底圈深峻挺拔,再现明清名壶恢弘气韵。





Image





壶底,也可记录一段往事、一时心情。。。





Image

 壶底的类型 

壶底可分为方与圆、凹与平、圈足与起脚、筋纹与树桩等形式。由此演绎,表现极为丰富:圆圈足如碗罐瓶盘之底;方圈足如环城、开门之底:凹底多为瓜柿橘桃之底;起脚多为乳钉、卷足、鼎柱、兽脚之底;筋纹讲究的是底盖呼应、纹理明通暗合;树桩要求的是随形而变、底圈自然和谐。

Image

徐友泉制 | 紫砂壶

平底

Image

一捺底

Image

加底

Image

钉足

Image

托榫足

Image

柱足

Image

围棋足

Image

钉足

Image

撇足

Image

长钉足

Image

象足

Image

[ 完 ]

您看此文用

 Image Image·Image Image

秒,欢迎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