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考 殷子航 认识事物时,我们往往会受到古人、舆论或权威意见的左右,而迷失了自己的本心。对其他意见一概否定不可取,盲从亦不可取。唯有结合多方观点,深入探讨,展开理性思考,方能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 否定一切将陷入虚无主义的陷阱。前人意见往往来自于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试错,持怀疑态度一概否定,将会重蹈前人失败的覆辙,重复本可以避免的弯路。现代的科学与艺术大厦,是人类数千年智慧的结晶,违背已有正确经验的推翻重建,不仅仅徒劳无功,更可能徒增笑柄。 相信一切也会落入经验主义陷阱。自古以来,就有百家争鸣的思想,有曲就有直,万事皆有实现的前提和条件,不能一概而论。放眼现代,一个事件出来,各方观点也多有交织,莫衷一是。各方均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不假思索全盘接受就会自我矛盾并感到迷茫。有时,社会舆论会被某些有心者为了一己私利而有意煽动,带动情绪,发展成社会暴力。缺乏理性思考,就容易被舆论裹挟,成为暴徒中的一员,给他人带来无法磨灭的伤害。纳粹反犹与印尼排华,均是民意被当政者引导的实际案例,给许多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从历史长河来看,在很多变革时期,真理还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此时,不随波逐流,坚持理性分析,不为潮流所动,才能彰显个人高贵品质。屈原在一片投降声中,高呼“战”与“变”,“举世皆浊我独清”,展现楚国不屈之骨;魏源在众人沉醉于天朝大国的迷梦之中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开启了国人觉醒的慢慢长路。鲁迅在国人麻木之时呐喊“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号召有志之士为救国尽力。彼时,他们的思想与当时的主流格格不入,但是,他们能摒弃权威,坚持真理,为民请命,才是当日之楷模。真理就是真理,不因时因事而变,经过理性思考得出的客观判断,往往比“随大流”更有价值。在这里,真理更加重要,不盲从,亦无需为追求标新而盲目立异。 因此,在认识事物时,当抱有审慎客观的态度对待外部观点,通过理性思维加以批判和吸收,既不能盲从,亦不能唯我独尊。舆论可逆,重在事实;专家可反,贵在客观。身为新时代青年,处于国家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更应坚持理性思考,不迷信权威,不被舆论裹挟,把握时代主旋律,方能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向死而生 殷子航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人终有一死,无非早晚不同而已。苏格拉底获刑后,能坦然赴死以践行理想,才使其死得其所,身死而道存,虽死犹寿。 死并非最可怕,最可怕的是失去生存的意义。对于苏格拉底而言,迷茫而又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才是对他真正的折磨。哲人历来为思想而生。当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将苏格拉底推上被告席时,就已经注定了他悲剧的命运。他不愿停止思想,更不愿停止传播,走上了一条与法庭对抗之路。他不曾放弃对正义的信念,对逃脱的机会熟视无睹,始终依法、规而行,尽管法未必正义。为志而生,亦为志而死;正是“危难之际不违仁”的信条,才奠定了他西方哲学源头的地位。 他的事迹,令人感喟。为正义而从容赴死,才获得了精神之涅槃。向死是为了信念悍不畏死的精神,精神的升华便是重获之新生。 为个人理想,向死而不惧,于人不可讥,于己亦无悔。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为追求仁政而周游列国,虽遇危险而不动摇,由此形成的思想影响后世数千年。屈原为忠君报国冒死直谏,虽遭流放而不动摇,自沉江中,亦显其信仰之高洁。他们的一生,坚定而执着,肉体虽死,精神永存。 无数仁人志士的“向死”,换来了崭新世界的诞生。谭嗣同变法失败后,慨然曰“自古变法无不流血而成,请从嗣同始”,坦然引颈受戮。柔石、闻一多等亦为唤醒国人而不畏死。民国时无数有志之士的不畏死亡的斗争与反抗,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有今日之民族复兴。 苏格拉底的坚守,也是在追求个人理想中的崭新世界。为了贯彻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了城邦稳定,他坦然赴死,留给世人无尽的精神财富,虽死犹生。 在娱乐至死的今日,我们更需要唤醒对高尚灵魂的认知。有了灵魂,人才所以为人,才有精神寄托,才能坚定前行。 偶然与必然 殷子航 在恩格斯给大学生的回信中,曾谈到经济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偶然出现的伟大个体不起决定性作用。事实上,偶然与必然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仅体现于历史事件中,还体现在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纵观历史,个体、民族乃至于整个世界就如江上的一叶叶扁舟随风飘荡,终将被时代大潮所裹夹,驶向某个必然的终点。纵使哪名舵手将船带离了既定轨迹,风与大浪也会使它归位。近代拉美历史不乏桑地诺、卡德纳斯这样力图变革的仁人志士,但是,内部的分崩离析和外部的横加干预注定了其必将失败的命运。内外条件的不成熟,使拉美地区至今仍陷于混乱不堪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偶然出现的伟大人物也挽救不了将倾之大厦。 偶然虽然改变不了必然,但是,却可以推动必然的发展。近代中国觉醒的四万万人民,承袭千年的文化精华,注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到来。偶然出现的中国共产党,则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的脚步。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这些机制使中国克服了成长道路上的一道道难关,必然迈入世界强国之林。中国共产党在某一时刻的出现是偶然的,但是,其最终出现却是必然的,觉醒了的四万万中国同胞必将使中国走向富强,而引领者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则让这个必然成为可能,让中国尽快走上了正确的变革之路,让复兴这颗种子得以发芽,最终成长为东方雄狮。 必然是历史车轮的前进方向,偶然则是推动必然实现的某种外部推手。在科学史上,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是偶然,量子力学的累积成果则是相对论问世的必然。在思想史上,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是偶然,摩尔根等人的研究则是证明了其出现的必然。 认识偶然与必然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启示呢?于己,认识什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朝必然的方向努力,“尽人事而听天命”,尽己之所能可加速必然的实现速度,不怨不艾,偶然出现的机遇也可能降临在我们身上。于国于世,则当顺应时代步伐,不能逆天而行。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中,坚持多边主义,开展国际合作是时代潮流。这也注定了我辈当秉持开放包容之胸怀,与时代和世界巨轮一起,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前进。 我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殷子航 作为一名中学生,社会阅历尚浅,从实践和生产中获取的知识还很有限。经验有限,更需以阅读、思考弥补之。 阅读可观人生百态,弥补我社会阅历不足的缺陷。纵使是年长之人,也只能生活在一个时代,碾转于有限的空间,囿于自身的经历和职业,可获得的直接经验有限且片面,效率亦不高。阅读给予了我与古今中外智者交流的通道,与智者对话,汲取千万人在自身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知识,会让我看到更加广阔的时空交错产物,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我的思想自然也会更加辩证、全面。 书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阅读可以让自己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可以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也可以少走别人走过的弯路。阅读古今经典,才会让自己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端。伟大如马克思,他的思想也非空穴来风,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古典哲学都给了他丰富的滋养。读万卷书,胜于行万里路。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书中景致与路上风景的不同,而在于前人智者的充分经验远远胜于一个人在有限时间内的有限体验。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阅读当广,方能不一叶障目,方可会当凌绝顶;阅读当思考,方能成为知识的主人,方可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列宁并没有死守马克思主义教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当从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入手,才带来了苏联革命的成功;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局限于苏联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同样获得了成功。书之广,意味着不同的思想可能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并不是普世的真理。囿于时代或地区差异,汝之蜜糖,亦可为彼之砒霜。这就需要我们秉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之思想,我取其道德品格而弃其封建礼教;《韩非》之思想,我取其法律秩序而弃其严刑苛政。如此方能让古之精华在今日熠熠生辉。 阅读常伴思考,这是我的正确思想来源,但是,仅此两者也不充分。纸上谈兵的教训犹在眼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的正确思想还来源于对已有认知的不断实践和检验。有这三样武器,想必即便身处象牙塔,我也会树立起正确的思想。 |
|
来自: 新用户76101Ls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