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识民间书法,让书法回到民间,更回到人间丨走寻

 大米艺术 2021-12-10

[ 本文共计2707字 · 建议阅读时间 5分钟 ]

文 | 董翔

流行书风代表人物沃兴华曾讲过他的亲生经历,他的学书过程就是从名家书法和民间书法中不断获得滋养。

作为当代书坛的重要人物,因为历史原因沃兴华在小学四年级才开始学习书法,当时没有字帖,也没有老师,就是看大字报,看专栏,只要是能看到好的字,沃兴华就把它记住,然后回到家里去背临。可以说他的书法学习始于民间书法。

沃兴华近作

直到中学以后,沃兴华发现一位老师字写得很好,但这位老师并不是沃兴华的任课老师,所以沃兴华一时无从向他请教。后来沃兴华只能捡这位老师废纸篓里的字来学习。

直到后来这位老师主动找到沃兴华,老师和沃兴华讲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不能学我的字,你一定要取法乎上。意即要向经典学习,向名家学习,这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自此沃兴华方才懂得书法学习不能止于民间书法,但他并没有因此嫌弃民间书法。

 

沃兴华近作

而后在向名家书法学习的过程中,沃兴华逐渐认识到你硬要去接近名家书法,结果是你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看上去是跟古人接近了,实际上是你磨灭了自己的个性。

那么,怎么来把自己的灵气充分地展开、发展下去?这个时候就需要挣脱名家书法的束缚,很自然地会觉得,因为名家书法作为一种风格的极致,它是被你改造利用的余地很少,就是它的可塑性很小。

沃兴华临《祭侄文稿》

这个时候沃兴华就转到从名家书法开始跳到民间书法,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当时为了写作《中国书法史》的需要,沃兴华要找一点民间出土文字的资料来阐述书法史发展的观念。沃兴华在图书馆里看了一百多本《敦煌宝藏》后,尽管觉得这里面都是民间的东西,不完善,但他觉得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这里面进一步加工、发展,这种可塑性对他的冲击可谓震撼。

沃兴华发觉自己有什么样的发现欲望,都能在这些民间书法里找到某种相对应的形式,然后这个形式又是很粗糙的,可以进一步改造去发展的,可塑性很大。所以从1991年开始,到2000年《中国书法史》出版,沃兴华主要开始学习民间书法:“民间书法对我来讲,它的帮助非常之大。我就觉得名家书法跟民间书法它的区别,就是名家书法,我们看名家书法总是感觉一种惊叹,字写得这么好,写得真好,然后自己感动,然后敬佩,然后是去模仿它的。这个模仿、这种学习的方法就是古人说的我注六经,是以六经为主,我为辅,我去注释它、去理解它,尽量地去趋近它。”

王羲之存世唯一章草《豹奴帖》

民间书法打动了人们心里面潜藏着的,在学习名家书法中被掩盖下来的一种内心诉求,一种只在名家书法所照不到的暗角里面的自我价值,被民间书法激发出来了。

而民间书法范围广、不成熟的两个特点恰恰对创新来讲是最宝贵、最需要的。创新第一个需要打开眼界,要去选择。它有可塑性,这个可塑性是我们讲发挥人的一个主观的个性表达的空间。所以说民间书法是艺术创新的源泉。

敦煌小楷《辨亡论》,三国陆机撰,唐代写本,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当我们学习名家书法感觉不满足,感到束缚的时候,有自己表达欲望的想法的时候,便可以到民间书法里面去选择,一定会找到所需要的形式。而且如果把这个形式做下去,你就会形成一种很好的风格。所以沃兴华就是这样从名家书法转入到了民间书法。

民间书法有大美而不言,今人往往视而不见且横加批评,因为批评者只知道王羲之。他们一看到民间书法,他就觉得这是丑陋的东西。实际上他没有真正了解王羲之。


《云梦睡虎秦简》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

王羲之固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家之一,但即使伟大如王羲之,也同样受到民间书法的滋养。王羲之的草书早年学张芝,受张芝影响较大,而且王羲之认为张芝的草书是在他之上的。随着敦煌简牍的出土,我们不得不重新去审视从王羲之到张芝再到敦煌汉简之间的传承关系。

在那些民间书法遗迹中,可以都清晰地看到张芝草书的影子,它们产生的年代都早于张芝,同为敦煌人的张芝,必然在当地书风的影响下,通过整理变法,形成了自己的草书面貌。他绝非闭门造车,而是有广泛的民间基础。而王羲之的草书,正是在对前代名家和这些民间书法的学习与传承中逐渐形成的。

汉代《武威汉简》

在以敦煌为中心的西北汉简中,还发现了早期行书的身影。如敦煌马圈湾木牍,可以看到行书的笔意,证明了早在西汉中期,行书笔意的书作已经出现。再看西北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的残纸,如《李柏文书》《九月十一日手札》,这些残纸的书写时期和王羲之差不多同一个年代,和王羲之书风极其相似,而这些残纸又出土于西北,和敦煌汉简到魏晋残纸到王羲之行书这条行书的完整的发展脉络。以上实例充分证明,以敦煌为中心的西北汉简中的行书笔意的书法,正是王羲之行书书风的源头。

通过敦煌大量简牍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胆推断:在汉代以敦煌为中心的西北地区,正是楷、行、草书的发源地。当官方正统的文字还在缓慢进行之时,这里已是生机盎然,不同的书体正在酝酿生成,进而通过与内陆的交流传播开来,及至魏晋,在各种历史因素作用下,促进了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形成,并影响着中国书法史的进程。

敦煌残卷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王羲之不仅从主流书家那里汲取营养,更从民间或一般士族书家那里汲取营养,他的书法源头,一直可以上溯到敦煌的汉代简牍,以敦煌为中心的西北地区的书法正是王羲之书风的源头,也是中国书法真正成为艺术以后的重要源头。同时,王羲之的书风又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从后世的敦煌遗书中切切实实看到了例证。王羲之与敦煌书法关联性的探索,正是基于此种语境而展开的,相信随着大量实物的出土中国古代书法史的脉络会更加明朗。

 在敦煌遗书这样的民间书法中,当你看到了《骑都尉秦元制受告身》,就会知道《刘中使帖》的渊源;当你看到了出土于吐鲁番地区的《西周高昌县王渠堰堰头牒》,你便不再觉得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有多么神秘;看到了楼兰汉文书《李柏文书》,可以看到它和《争座位帖》的关联;看到了西魏时期的《贤愚经卷第二》与苏东坡《黄州寒食帖》竟然如此相象,其年代却相差500年; 看到写于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的《洪范大师牒》情景恬淡的书法笔调,便会觉得弘一法师晚年书风,不再是超迈古今之绝唱。民国的书法大家如于右任、沈增植、王蘧常等都从民间书法中汲取营养。当代书法家王镛、沃兴华、曾翔等人同样从更为宽广的民间书法中汲取了丰富营养,从而成形自己有着明显经体痕迹的书法风貌。

敦煌遗书

前人对民间书法的珍视,是因为前人更明晰书法本身的价值,而没有被名相和其附加价值所左右。我们行文中所说的民间书法,其实是今人强加的概念,民间书法的考古价值和现实价值,依然需要深度挖掘和深入学习。由此可见经典再有高度,基础和源头始终在民间。经典可以高于民间,但不能没有民间的深厚。民间并不是低端,更不是不是低级。名相之争都是其次,最重要的还是作品的含金量。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民间书法又会乱象丛生呢?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他们的民间书法声势很大,但是日本书法界有一个很坏的现象:日本书法界主要就是书法家靠教师带学生来生存的。所以他带学生的方法就是要靠展览来获得自己的地位,要学生急功近利来学自己的字。现在的日本书法越来越退化。很重要的一点,他们没有传统、没有根,没有跟大师结合起来。

敦煌残卷

反观当下中国的民间书法,现在看来,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的式微,主要因为以利益与技巧速成为特征的书法世俗化倾向比比皆是:只要有钱就可以轻易去上北大、清华等名校的“高研班”;花上几万块钱,就可挂上“精英班”的牌子;利用权势就可以拉上三五个名流成立“国际”“全国”“全省”级别的协会;摆摊挣得了闲钱,也可以自封个“院长”“会长”过把瘾……尽管人品与书品都一塌糊涂。书法艺术似乎已经没有了高下、雅俗、清浊、美丑、优劣的评判标准了。

而世俗化的民间书法除了少数单纯的自娱自乐外,更多的是以技巧为尚的书家,在功利的驱动下趋时媚俗,以致将书法艺术降格为实现某种既得利益的工具与手段,最终导致的是理想的丧失、信仰的堕落。

敦煌出土的无名氏《千字文练字本草稿》

历史上,书法从实用的写字中分枝出来成为一门艺术,进而成为主流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高雅艺术,正是缘于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文化滋养与人文积淀。而当下民间书法被世俗化和利益捆绑,使得民间书法这块土壤日益贫瘠。

书法本不应该像今天这样纷乱喧闹,理应从噪杂迷乱中蜕化出来,回归其高雅。书家要以文化为滋养,走向真善美的旅途。经过大浪淘沙之后,改变书坛鱼龙混杂的局面,保持其在文人书法中曾经彰显的根性,还书法艺术以清白、清纯、清静,才能创作出富于时代特色和个性的书法佳作。

 

2017年感动朋友圈的民间书法习练者吴明

纵观时下的展览书法、学院派书法、江湖书法、现代书法以及各种旗号的“××书法”,价值观严重对立,已经变成了山头。到了时下媒体主导的世界,炒作因素更加明显。于是乎,民间书法成为一个不断被解释出来的概念,变成一个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迅速地空洞化,异化为人身攻击。

不单单是书法,一切在民间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文化,质朴、原始乃是精髓所在,所以庄子《天道》言:“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平凡而纯然的坚持,本身就蕴含了无限的可能

因此,对于民间书法的重视关键在于,如果对内可以剔除自身的不良因素,对外排除西方文化的干扰,能够与官方形成一种有效的良性互动,书法便可以获得足够而必要的发展动力,避免玄虚论道,回到民间,更回到人间。

钱穆曾在《艺术与科学》一文中感叹:“古代人的心灵,宜乎要比现代人更敏感。一切宗教文学艺术,凡属内心光辉所发,宜乎是今不如昔了。”世俗社会对人生的逼仄挤迫,人心的鼎沸浮躁,是现代社会的通病。亦即钱穆所言的“科学愈发达,世界愈挤得紧了,人生因此愈感得外面压迫,没有回旋余地。个人小我的地位几乎没有了

香港政府用玻璃罩保护的九龙皇帝墨迹

而对于个人来说,从认识民间书法并从中汲取营养,爱护自己的慧根,你爱护它,给它创造条件,让它自由地生长、发展,才是我们作为个人,对民间书法乃至文化传承做出的最佳选择。

也因此,只有每个人保护自己的慧根,中国的民间书法才能雄强,中国书法才能雄强!


出品人 · 施晗 | 主编 · 柴天鳞

责编 ·  李沅圃  聂海燕 美编 · 苗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