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代,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经典的诗词,在那样一个集诗歌、散文高度繁荣的时期,有着属于自己的可爱之处。当然,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也不是属个人的,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盛唐时的鼎盛最大原因是全民都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文人永远有文人的归属,平民也有着广泛的乐趣来源。如此,雅俗共赏的文化氛围下,才能实现如此难得的盛世景象。 所以,最能根植于人们心中的文化并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或是高雅不俗的诗文,相反,真正能够被大众广为流传,能作为民众精神食粮的文化才是最难能可贵的。用“俗”字来概括最为恰当。人活一世,谁也逃不开一个“俗”字。 古人与现代人不同,大多娱乐活动还是和文化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下,盛唐“俗”文化就显得很是广谱与可爱,也更为人们所接受。在这其中,最容易传播的就是口承俗文学,就如今天的流行音乐一般,可以无时无刻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更能受到人们的喜爱。 所以,唐代文学的发展,呈现了一种日益俗化的趋势,而且,全民都开始参与其中,真的是热闹纷繁、异彩纷呈。不过,在这其中,全民都参与其中,成全的是看起来并不受重视的口承俗文学。而且,这种艺术形式就如同民俗一般,不需要有过多的文字记载,就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一步一步引导盛唐的人们走向了盛世的巅峰,感受着不一样的乐趣。所以,当口承俗文学的出现,也就标志着盛唐时期全民娱乐时代的来临。 ![]() 王维《相思》 一、唐代口承俗文学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动力唐代口承俗文学得以广为流传,需要有强大的背景,也要有强有力的传播途径,两者相辅相成,才会给这一文化形式提供生根发芽的土壤。 (一)、身为口承俗文学原初动力的宗教活动 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很多俗文学活动都是先以宗教的形式直接推动下去并逐渐形成的。而口承俗文学也主要靠着人们口口相传的形式向前发展,而同样是要依靠人们去不断传播的宗教活动始终具备这一特质。 在周绍良先生的《五代俗讲僧圆鉴大师》中提到“寺庙俗讲,在唐代是极为盛行的。根据考定,大致可以推知,它肇始于开元初年,历久不衰,以迄五代末际,犹在举行。爱好之者,上至帝王卿相,下至一般庶民,都乐于齡听,可以说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娱乐。至于流行之广,从现在敦煌石窟所发现的卷子来说,必然在河西一带也极流行,所以会在那里保存下那么许多俗讲经文卷子。因之我们可以肯定,俗讲之流行,遍及中原以及边远地区,可以说在唐代一切民间娱乐中,是没法与它相比拟的”。 所以,在当时的佛教传播中,僧人们就为了更好的让人们接受佛法而选择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这一点也成为了唐代口承俗文化效仿的样板。更给了这样的文化表现形式很强的动力。 ![]() 唐玄奘讲经剧照 (二)、多元开放的文化氛围成为俗文化的活力之源 唐代之所以全民成就如此繁荣昌盛的局面,不但得益于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面对外来优秀文化做到了兼收并蓄。所以,唐代本身就得益于处于中国封建时期最鼎盛时期,又完全吸收了前朝留下的宝贵遗产,如此,统治者更加懂得吸收外界优异文化的重要,当然在各个层面上都表现出超越与其他朝代的存在。 当然,外来的文化中,还有着经过西域东传至华夏的佛教文化艺术,对于唐代俗文化依旧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因为外来的佛家经典讲解中,也分为僧讲和俗讲,所以,这种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也才更多的被俗文学利用,毕竟,只有最容易让人们接受的艺术形式才能在民间广为流传。 除此之外,很多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在唐代进行了大量的丰富。比如,“曲子词”的产生就是如此,将歌曲与文辞甚至是舞蹈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音乐化的文学形式。在比如相对于雅乐的燕乐,就是供唐代人日常娱乐的俗乐之一,千万别小看了燕乐的存在,在当时,燕乐有歌有舞,而且,吸收了中原、江南、边疆甚至是其他异域风情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成为了集大成的艺术形式。 而歌舞戏的产生更是对于俗文化的出现起到了更加推波助澜的作用,利用音乐、歌舞进一步展现人们心中对于盛唐的向往,而且,唐代的歌舞戏是中国戏曲的源头,也是俗文学一个比较重要的表现形式。 所以,就在这样的氛围下,俗文学产生就拥有了如此之多的追随者与爱好者,上到帝王、下到百姓,无不为之着迷,才成为了唐代俗文学特殊的背景和发展动力来源。 ![]() 俗讲与散乐 二、口承俗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唐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始终离不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深厚积淀,尤其在诗、文、小说、词等等方面更是实现了全面发展。在这其中,有歌颂盛世唐代的存在,更有在安史之乱前后诗人运用叙事手法写时事的表现手法。 所以说,口承俗文学的出现在唐代时期绝对是顺其自然产生的结果,只有这样产生的艺术形式才更有生命力。而且,才更加容易被世人接受。从表现形式上来看,人们大体将俗文学分为了口承俗文学和笔传俗文学。 其中,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就是口承俗文学,表现形式又分为:俗讲、变文、戏曲、民谣、谚语等等。 ![]() 唐代文人 (一)、口承俗文学的主体——俗讲、变文 口承俗文学中的主流存在就是说唱文学,因为口承俗文学与人们日常的娱乐息息相关,所以,哪一种表现形式能更加容易让民众感受,这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更加的富有生命力。而且,抛开了自古以来统治者强加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的文化内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艺术形式也是取决于民众喜好的。 在郑振铎先生看来,“讲唱文学在中国的俗文学里占了极重要的成分,也占了极大的势力。一般的民众,未必读小说,未必时时得见戏曲的演唱,但讲唱文学却是时时被当作精神上的主要的食粮的”。 哪怕放在现今人们的精神生活,我们更加喜欢通过听看视频的方式来进行自娱自乐,因为,只要我们坐下来感受就可以,并不需要支配太多的注意力就能轻松得到艺人要传达的娱乐信息。 所以,后人也评价,说唱文学具有极大的魔力,足以号召听众。而且,这种民间叙事俗文学在唐代也是相当发达的。 需要注意的是,俗讲在当时的主要内容还是与佛教有关,是由寺院中的僧人用比较通俗的方式向普通民众讲解佛教经义、佛传故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现实生活故事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布道化俗、吸引僧众,而且,僧人更是会把深奥的教义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而当俗讲开始被民间更多的艺人运用,变文这种艺术形式也就出现了,两者的区别在于俗讲以讲经为主,而变文则以讲故事为主,都是佛教宣传手段,但是,这样被艺术化的说教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 佛教传播 (二)、被通俗化的宫廷礼乐——戏曲 这一种文艺形式最开始主要存在唐代宫廷之中,是从隋代延续而来。唐初的朝廷就开始向民间广泛征集散乐,直到唐玄宗时期,这位帝王更是痴迷于俗乐百戏,还成立了直属于帝王的独立音乐机构。 史料记载,唐玄宗选太常寺坐部伎子弟三百人,置于禁苑梨园教习,后世也因此将戏曲界称为“梨园行”,戏曲从业者称为“梨园子弟”,更尊唐玄宗为梨园行祖师。 当时的戏曲也分为歌舞戏和优戏、参军戏。尤其是歌舞戏,是一种歌舞与故事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不但会在宫廷的宴会上表演,在民间,同样是富户豪民庆贺宴饮的娱乐项目。 在之后的发展中,歌舞戏还逐渐有了说白,体现了歌舞戏向综合艺术发展过渡的趋势,就比如最为经典的《踏谣娘》中,已经兼并了音乐、歌唱、舞蹈、表演、说白五种伎艺。所以说,唐代歌舞戏开创了后世不同戏曲形式的先河。 ![]() 梨园行后台 (三)、口头相传、动听上口的民谣 民谣的艺术形式就很好解释了,也是成本最低、最易普及的。在唐代,民谣主要分为三类。有与政治事件有关的,也有嘲讽时局了,另外就是风俗以及市井谐趣类。这些艺术形式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或者说,这样的民谣都在不同角度上反映着老百姓的心声。 比如,《全唐诗》中的《唐受命谶》是暗示李唐王朝受命于天的民谣:“桃李子,鸿鹤绕阳山,宛转花林里。莫浪语,谁道许。桃李子,洪水绕杨山……”。其中,“杨”指隋杨,“李”指李唐。在很多唐代重大历史事件前后,都会有这样的民谣出现,后人总结,这其中有语言成分,也有事后总结的部分。 除此之外,嘲讽时事的民谣除了歌颂官员政绩也有调侃贪官无能,更有体现社会百态的存在,同样是民众对于公正和道义的向往体现。总之,民谣是反映世态炎凉的一扇窗,唐代民众通过这样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宣扬自己的心声,而,后人同样可以在其中感受不一样的唐代风情。 ![]() 儿童玩耍朗诵民俗 (四)、最早的民间熟语——谚语 唐代出现的谚语同样流传至今,而且,如今谚语已经成为了很高雅的文字表现手法,如成语一般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实,谚语在唐代就是民间认识自然和社会,总结生产经验、社会活动经验和一般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定型的短语,多受当时风俗的影响。 从本质上看,谚语与民谣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表达形式。但是,谚语是经验积累的结果,多富于哲理性,是主于知的,而歌谣则重在叙事或抒情。 ![]() 谚语 三、为何口承俗文学如此的动“地”惊“天”通过分类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口承俗文学从开始就是源自于民间,而另一些则开创于朝廷,所以,唐代口承俗文学取得的成就至今都是举世瞩目的,早已成为我国卓越的传统文化。 用动“地”惊“天”来形容,“天”指的就是唐代朝廷,而“地”则指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所以,唐代口承俗文学不仅吸引了广大的俗众,也引起了帝王的兴趣。 正如很多人总结,大众的才是经典的。口承俗文学为不同阶层的人都找到了精神寄托的出口,这是其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根本。而且,唐代统治者更是可以通过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达到潜移默化教化世人和左右朝局的作用。 所以,哪怕以各取所需这一观点来看,口承俗文学都是极具生命力可以传扬下去的经典代表,当然会得到唐代各界的喜爱和追捧。 ![]() 唐代宫廷燕乐 四、口承俗文学对于后世全民娱乐的深远影响在唐代,还只是作为俗文化存在的口承俗文学,在后世的传承中,价值得到不断的提升。如今,佛教中的经学是人们信奉的十分崇高的传播方式,能够听到高僧大德讲法是莫大的福德。除此之外,戏曲早已被国人认定为国粹,成为了中国在世界面前的骄傲。而民谣与谚语,在语言文化的传承中,也被更多的经典采纳。 所以说,口承俗文学无论在唐代当代的文学、艺术地位超然,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哪怕效仿其中一二,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由此可以看出,为何“唐”成为了如今海外对于中国经典的总结,也可以知道,唐代很多精神财富的确对后人起到了如此深远的影响。 ![]() 唐代歌舞戏浮雕 结语梦回大唐,感受繁华都市的熙熙攘攘,在这其中,如若没有了口承俗文学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丰富着帝王与百姓的生活,唐代也绝对达不到如此盛世开明的地步。 曾经,口承俗文学并没有被更多的文人看中,毕竟,正统经学才是文人认定的经典,现如今,人们已经越来越认可这种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文化形式,而且,如今的现代人日常的精神娱乐也基本被俗化,单凭这一点,唐代俗文化就有着绝对的前瞻性。 所以,大唐异彩纷呈、全民娱乐,更多的得益于如此动“地”惊“天”的口承俗文学,这才是通往盛唐的一把金钥匙。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