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学家说 | 柯伟业(美国):汉学家可以为文明冲突“降噪”

 CCTSS 2021-12-10

柯伟业(Michael Cavayero)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国际交流项目博士后

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特聘教师

柯伟业接受“世界汉学家口述史”项目负责人徐宝锋教授采访

Q

您认为,汉学家能否在缓解文明冲突方面发挥作用?

柯伟业:当然能,汉学家可以为文明冲突“降噪”。在三十年之前,中国的对外交往较之现在没有那么频繁,所以缺少很多汉学研究的机会。当时只有部分领域里的顶尖人才,在某一方面为文明的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例如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Richard M. Nixon),他主要是在中美政治层面做出了贡献,加深了中美文明交流。再例如使我走上中国艺术史研究这一道路的我的美国启蒙老师,他是20世纪中期著名中国美术史学家,中文名叫高居翰(James Cahill)。他是美国于1973年派出的首批美术(中国书画)与考古代表团(Art and Archaeology Delegation)中的团长。当时,中国刚开始对国外部分文科领域专业的学者开放,与他一起来中国北京考察的还有许多著名的北美书画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美国著名中国艺术史家李雪(Sherman Lee)、史克门(Laurence Sickman)、方闻(Wen C. Fong)、吴纳逊(Nelson Wu)、何慧鉴(Wam Kai-Ho)、卜寿珊(Susan Bush)和现任美国国立佛利尔美术馆中国艺术部主任傅申等。

美国著名中国美术史学家高居翰(James Cahill)

首批来华考察的美术与考古代表团(Art and Archaeology Delegation)合影

当时在美国,很多书画、雕塑、铜器等文物都无法看到原件,甚至都没有一张真正的照片。为了提高有关这些方面的认知和科研水平,学校通过了层层审批,派出这个学术交流代表团,他们来中国的目标就是研究中国的艺术史和美术史。

1973年首批外国专家学者进入故宫博物院考察文物

他们到了北京,在故宫博物院里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和学习。由此,国外所缺乏的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相关资料就这样被传了出去,而且激活了对中国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这是学者们在艺术文化层面做出的贡献。

外国代表团学者在故宫博物院考察书画文物

你可以看到,在面对当时不够开放的中国时,在机遇相对贫乏的情况下,汉学家仍然为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做出了贡献。但这种贡献仍然局限在某些领域,影响不够全面。而现在的中国是开放的,是以积极的姿态来拥抱每一种不同文化的,因此,汉学家就有更充足的机遇在各自领域中展开对话,增进理解,从而尊重差异,促进文化和谐,充分发挥汉学家为文明冲突“降噪”的作用。

—— 摘自“世界汉学家口述史”访谈片段 ——

来源 | 中国文化译研网
文 | 王立倩
视频 | 万国松
编辑 | 王立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