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文共享】生活要有远方,更要有烟火

 z55j03b55 2021-12-10

作家陶立夏说:

“当我太过沉浸于书中世界时,到厨房煮碗面,就能回到自己的生活。” 

厨房二字,一读起来,便有影片放映在脑海。

油盐酱醋,锅碗瓢盆,滴着水的青菜叶,活蹦乱跳的鱼虾蟹…… 


炒锅在灶台上滋滋作响,炊烟推着饭香袅袅而起,这是人间烟火气的来源,亦是疗愈心灵的天堂。 

一个人的清汤热面,两个人的甜蜜早餐,回家时的丰盛午饭……


厨房没有“最低消费”,更不存在“人满即开”,这里包容万千心事,也永远氤氲温暖。

每个漂流在外的年轻人,都免不了“租房”这一关。

有人要求床必须柔软,有人需要通勤时间短,而我的刚需,是一定有个厨房。 

并非厨艺精湛,动辄一桌大餐。

想拥有这一方厨房,或许心理需求大于生理。

一个人漂泊在外,很多时候,是需要厨房的。 

例如在辛苦一天后,在满是陌生人的城市,连回家的那条路,都少了几分期待。 

若有个厨房的话,至少,在这一路上,能有事可想——冰箱里还剩些什么?能做成什么吃?此刻最想念什么味道? 


开门,换鞋,让自己忙起来,洗菜切菜,开火烧水,煮一些什么,哪怕只是一碗清汤面。

热乎乎的食物,总能让人心情变好,忙忙碌碌后,心情也没那么沮丧了。 

在一个房子住得越久,厨房就越温暖,每一次开火煮饭,都为厨房添几分温情。

次数多了,厨房积攒的温暖,便也能回馈给心灵,如此循环往复后,连冷清的房间都有了温度。 

提起两个人的厨房,就想到钱钟书和杨绛,才子才女的浪漫爱情,总是让人惊羡。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回忆与丈夫在牛津留学的往事。

那个自称“笨手拙脚”,一下飞机就“吻”了牛津大地,摔掉半颗牙的可爱丈夫。 

在夫妻二人搬到有厨房的新居后,第一个清晨,便大显身手:

轻手轻脚起床,煮了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还有香浓的红茶,佐以黄油、果酱、蜂蜜一同端上床上小桌,让赖床的妻子惊掉了下巴。

 
自此后,无论远在异国,还是近在故乡,除了生病时,所有早餐,全由钟书先生一人包揽。 

多年之后,孤留凡世的杨绛先生,将二人的往事借由笔墨,重新演绎在纸间,仿佛先生未逝,女儿未去。

字字句句皆是温情,一笔一划满是暖意。 

令世人尊崇敬爱的眷侣,也是最普通的夫妻,书中所述的一字一符,皆是平凡一家的甜蜜琐事。 

那一方小厨房,储满了往昔小事,却是夜半思念时,最温暖的寄托。 

上小学时,总是携伙伴蹦蹦跳跳走回家,刚拐进街角,便闻见饭香。 

有时是红烧肉,有时是三鲜饺子,或是酸甜的糖醋排骨,肚子也适时作响,赶快告别伙伴,跑进家门。 


一进门便看见妈妈在灶台旁忙碌,锅里散发香气的,总是路上想吃的美食。

我眼巴巴地站在锅前,争抢着盛菜出锅,就为了提前尝一口美味。 

对于我这个小癖好,妈妈总是佯装不知,儿时觉得自己真是机智。

长大后才知道,原来那是妈妈视而不见,最宠溺的纵容。 


长大后每次回家,也很少进厨房,在卧室或客厅,逗逗猫咪,擦擦桌子。 

我偶尔进去厨房溜一圈,总是被妈妈投喂食物,刚出锅的小炒肉、炸好未撒调料的土豆条,哪怕是一块拌黄瓜的边角料。 

同儿时一样,那是我和妈妈的小秘密。

在母亲面前,无论人长多大,永远是个孩子。

一顿午饭盛上桌,冒着喷香的烟火气,家人围聚一堂,筷勺你来我往,杯壁叮当作响,欢笑溢满厨房。

那是合家欢喜的声音,亦是生活的本来色调。


那袅袅而起,弥漫饭厅的炊烟,不只源于灶台与美食。

在绿油油的炒青菜下,浓油赤酱的排骨里,藏着父母与儿女的小温情。

一口一口吃下去的,是午饭,更是俗世的幸福。

我们在厨房的烟火气里慢慢长大,从偷吃锅中新菜的孩子,长成了独当一面的大人,也终于学会了在厨房煮碗热汤面,喂饱自己。 

而后在某年某日,遇到了一个人,他在未来的年年岁岁里,与你互相投喂,彼此温暖。 


再之后,年更岁往,当年只会煮一碗面的男孩,也能做出让家人称赞的拿手菜。

一盘番茄炒蛋都要母亲远程指导的女孩,也能动辄一桌美味大餐。

人总是在时光的催促下点滴变化,而厨房却一如既往,未曾改变。

它见证着一个人长大,寻觅远方,也陪伴着一个人变老,回归平凡。


几年前,人们常说:“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而远方太远了,总会让人疲累。

所以人们又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厨房便是这烟火气的来源,它让所有人回归生活本身,以心事为食材,情感为调料,下入暖色的锅里,烹出一碗名为温情的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