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旁的太白楼,自清康熙元年(1662)在因火灾被焚毁的明谪仙楼故址重建以来,下迄清末,二百数十年间,约有一百多位文人墨客留下了一百三十馀副楹联(详见李子龙先生主编的《李白与马鞍山》,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4册第343-364 页)。其中不乏佳作,兹精选几副,与读者共赏。吴鼒(1755-1821),字山尊,又字及之,号抑庵,安徽全椒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曾官翰林院编修。八年(1803)大考,以一等二名升侍读。充广西乡试副考官。升侍讲学士。后以母老告归,主讲扬州书院。著有《夕葵书屋集》。事迹见《清史列传》。“江上五言诗”,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有“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有云:“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对谢朓(字玄晖)的服膺之情,溢于言表。李白诗里赞美谢朓之处甚多,因此清人王士禛的《论诗绝句》说他“一生低首谢宣城”。“韩荆州”,唐人韩朝宗,玄宗开元年间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李白未成名时曾给他写过信,即《与韩荆州书》,希望得到他的奖掖。书中说:“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这副楹联,上联本是赞扬李白能学习、继承并超越前代著名诗人的意思,却不直说,而故作惊讶地发问:“谢宣城是什么人?——只凭着写长江的五言诗句,就让太白先生低头甘拜下风!”如此行文,便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于是也就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调动他们参与,一块来对这个问题做出解答。直说,往往造成读者的被动接受;提问,则可以激活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引起他们的兴奋、注意和深思,从而进入“主动接受”这一更高级的层次。恰到好处的设问,是一种高明的语言艺术。而此处的一问,可算得“恰到好处”。上联设问,是迂回包抄;下联改用陈述,是正面出击:章法有所变化,就不显得单调。乍一读来,下联的意思似乎是说:“韩荆州还算懂事,肯把自己台阶前的空地借一小块给李白,让他扬眉吐气。”即肯接见李白,给他一个出头的机会。不过,实际情况是韩朝宗有眼无珠,并未对李白加以提携。这一历史事实,吴鼒不会不知道,他又怎么可能这样评价韩朝宗呢?看来,下联或应理解为虚拟语气:“如果韩荆州还懂事的话,就应当肯把自己台阶前的空地借一小块给李白,让他扬眉吐气。”言外之意是:“可惜韩荆州不懂事,没有给李白一个出头的机会!”这样理解,不但文字可以疏通,而且语气更委婉,更有味道,更耐人咀嚼。此联的中心人物是李白,但作者却从评论谢朓、韩朝宗的角度入手,借“宾”以定“主”,“喧宾”而不“夺主”,手法十分巧妙、别致。而谢朓、韩朝宗二人,又不过是典型的“符号”,分别代表着李白以前的一批大诗人和一切无视李白之价值的“大人物”。“个别”之中,有“一般”在焉。这就既“具象”而又“抽象”地写出了李白在诗歌史上的辉煌,在政治史上的落拓。诚可谓“濡染大笔何淋漓”(李商隐《韩碑》诗句)!必须指出的是,此联在声律方面是有点问题的。如以“谢宣城”对“韩荆州”,第三字节奏点皆平声字,似不大合格。又,在诗词中,用“肯”字领起的句子,通常都表示诘问或质问语气,相当于“肯……么?”“岂肯……?”而吴鼒此联,却用为陈述语气,亦似有未妥。但这些都不过是大醇之小疵,不足以为作者病的。欢迎楼友们继续在公众号专辑后面,留言您想请教钟教授的有关诗词方面所有问题。答案会在本刊陆续公布。另,此是属于钟教授的个人专辑,如您觉得内容不错,点赞红包会转入钟教授专辑专用帐户。钟教授语,读者关注阅读就是支持,赞赏的红包,都用于赠书(钢笔字诗词,书,刊……)。投桃报李,非以为报也,永以为好也!请赞赏钟教授专辑的诗友们加小编微信号15021309959,小窗赐知地址,以便邮寄。小楼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