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装寻迹李白在当涂

 昵称Ha3PDtiL 2020-05-05

十几年前了吧,去过一次马鞍山,觉得不陌生,也许毕竟是江南。

确切地说,这里是江东。长江自芜湖到南京,已是很陡的南偏西至北偏东走向。马鞍山一段,几乎是南北走向。

说江东会让人想起“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古话。

马鞍山还真的与此有关。

江对岸就是和县,境内有条乌江。

当年楚霸王项羽就在对岸,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别姬、而自刎。

据说他座下的乌骓马,因此惊而一跃过江,在江东踩下了一个马鞍型的蹄印,后化作山,便称马鞍山。

项羽死于乌江,而李白是死于当涂(今属马鞍山市)的。

李白留给当涂的诗有十多篇。而我最喜欢的则是这样一个传说:他老兄喝醉酒后竟爬到采石矶上要去捉月,险些坠江,可爱得紧。

四十多年前,家父谪贬南京时,曾来此游历。

在那样的年代,家父和几个同事还临江当场赋诗,很是风雅。

今天,我只身而来,诗句只在心头,无人应和,心有戚戚焉。

转而一想,这里的山水日月,项羽见过,李白也见过,家父和我竟还能见到,岂非幸事。

到得太白镇,才八点刚过,景点刚开门,当年门票30元。

我必须说,李白很寂寞。

从我进去到出来,约一个半小时,加我拢共三个游客。

这还是周末。

景点修得有点太新了,新得让人无法一下子就发出“思古之幽情”来。

只有石径间那葱绿的草皮,因为少人踩踏而松软无比,好像一不小心就会一脚陷进唐朝去似的。

李白怎能不寂寞。

李白只会“床前明月光”,不会直播,更不会带货;

李白不要功名,朝廷招贤,他连“高考”都不参加;

李白官运也不济,25岁离乡进京,混到42岁才谋到个一官半职,且属花瓶;

李白更不懂得珍惜,好不容易混到皇上身边,还夜夜醉酒,桀骜不驯,令高力士脱靴。仅三年,便赢得“赐金放还”;

李白还不格山水,弄弄就站错队,同情永王璘,终被流放夜郎。

在这个实惠至上的时代,来看李白的人当然就更少了。

站在墓前,竟想说几句话,但谁来作证?

我来不是秋夜,如有秋月当空,那这秋月是照见过前贤的。

正沉思间,一阵轻风掠过,也好,就请轻风带信。

想起我23岁时写过一首关于李白的旧诗,抄录在下,以为祭奠。

读破古今万卷书,

多情总被无情误。

当年御前脱靴人,

一曲狂歌夜郎渡。

既然已经到了太白墓,那我是一定要去谒谢公祠的。

李太白虽孤傲狂狷,“天子呼来不登船”,却是“一生低首谢宣城”。

他曾七上青山,拜谒谢公墓。

当涂县令将他葬在青山,据说也是因为他生前流露过要与谢公“异世为邻”的遗愿。

这个谢宣城,就是南朝著名诗人谢朓。

李白名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小谢,就是这个曾经的宣城太守谢玄晖。

有小谢必有大谢。大谢便是谢灵运,那个发明“谢公屐”的山水诗人。

他们同族,谢家是世代望族。

来前当然做了一点功课。

几乎所有关于游谢公祠的介绍里,都有这样一段:

地址:当涂县太白镇;交通:乘坐马鞍山到大陇、黄池的中巴可达。由李白墓园继续搭乘班车,前行不远即到;门票:免费。

为保险起见,离开太白墓时,我又特地问了售票处的女孩子。

“哦,谢公祠啊,到马路对面搭车,跟司机说到包子山。”言之凿凿。

因口音的关系,为了究竟是“包子山”还是“豹子山”,我又实实在在地请教了几句。

站在马路对面不到5分钟,就有班车开过来,很方便。车资3元。

车子走了约摸有六七里地光景,停在了一个坡顶。

迎头一间瓦房,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大书:“包子山小店”。

店主是个胖老太,我便上前打听,顺便买一瓶水。

“跟着前面的人走,她们就是去谢公祠的。”她随手指着店旁土坡上的一条小路。

“大概有多远?”

不答。

一上坡,就是满眼蒿草,高几齐腰,也没人来锄。

山路并不陡,却全部是上坡,45分钟后,终于到了山顶。

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座崭新的殿宇,后来知道那是“药师佛殿”,建于2002年。

但这药师殿却大门紧闭,亦无人看管。

左旁有一小殿,上书“观音殿”。

见有人,走出一老尼来。

“请问哪个是谢公祠?”

“这就是。”

“……”

“不信?你看那香炉上的字啊。”

门口一个铁香炉,上刻“青山谢公祠观音殿”。

香炉显然很新,亦无甚香火,字亦是新刻,不足为凭的。

大雄宝殿里正在做午祷,钟鼓齐鸣,朗朗有声。

我也不便去惊扰,只好再往右。

大殿的右后侧山上还有牌坊,上书“石佛殿”,也是大门紧闭。

药师殿旁也不见有什么“谢公池”或“谢公井”的遗迹。

我只有废然而返。

从山上往下眺望,倒是赏心悦目得狠。

姑溪蜿蜒流过,满目翠绿,真有“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谢朓句)之感。

回到小店,再问老板娘,山顶究竟哪个殿是曾经的谢公祠。

答曰:那一片都是谢公祠。

回来翻书,倒也有据。这青山之顶宽逾十余亩之地,都是昔日之谢宅。谢宅毁于兵燹后,后人改所余之宅为祠,祠又屡毁屡修。

就在这小店门口再搭车,9块钱搭到外桥,再改乘26路1元钱就到了采石镇。

采石矶之行不见得比谢公祠之行更有趣。

太白楼太新了,门前绿树也太茂盛,登楼不见长江,更难觅对岸天门山,索然也。

唯捉月台令人思绪飞扬。

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李白喝醉酒后竟爬到采石矶上要去捉月,险些坠江的所在。

端的是要“我欲乘风归去”啊。

我虽已忌酒多年,面对此石,我要浮一大白!

最后,为防失联,大家可以加下面这个揽香群主的微信,她会告诉你们,怎样再次找到我。谢谢。

要买书的,也请先加这个微信。

应读者要求,将我曾经写过的所谓“十万加”罗列如下:

梦回淮海路那个最后的街角(叶沙沪语诵读)

说说上海人的“腔”和“调”

这段上海言话侬看得懂否啊?“沪普”故事:老清早外婆很忙

老底子哪能“摆桌头”

“淮国旧”里“领市面”

上海人的做人窍坎:“九个要”与“一个覅”

更多在这里发表过的文章都已收到下面的各种集子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