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京都文艺】作者:李声权《罗蕾莱,一个古代的童话》​总995期2021年344期④

 新京都文艺 2021-12-11
请点 新京都文艺关注公众号!

喜欢常来看看!这里有您更精彩!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罗蕾莱,一个古代的童话

作者:李声权

早晨七点半钟,我们的“奔驰”车从威斯巴登郊外的华美达酒店径直向莱茵河奔驰而去。约莫两个半小时光景,我们赶到了莱茵河畔的博帕德小城。此时,停泊在码头的“利本施泰因号”游轮已升火待发,传来呜呜的汽笛声,于是我们连走带跑赶紧上船。俗话说得好,“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们刚一落座,船便起航了。也许是头班船的缘故,游客还不多,大都坐在第二层,利于观景摄影。船上广播除了用德英法俄等语种,没想到还用汉语介绍沿途景点,极大地方便了国人的境外游。游轮沿着静静的莱茵河逆水而行,两岸美景历历在目,恰似一幅山水画长卷慢慢舒展开来。

莱茵河在德国被称为“父亲河”,是一条极具浪漫色彩的河,享有“浪漫莱茵”之美称,其中游河谷(美因兹——科隆)景色最佳,2002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沿岸有五十多座古老的城堡、宫殿、历史小镇、漂亮民居、带有中世纪骑士和贵族墓碑的旧式教堂、恬静的乡村、山坡上成片的葡萄园,这些自然与文化景观为无数作家、画家和音乐家提供了灵感,从而使这条河更添几分神奇与魅力。而我们的游览线路只是其中一段,即“博帕德——圣戈阿”,不过,这一段却是莱茵河中游风光的精华。

游轮已到猫堡,前方不远即是“罗蕾莱”了。好一个罗蕾莱!几天前,我就从导游那里得知莱茵河之旅行程中安排有罗蕾莱景点。大学时代自学德语时,我在从图书馆借的《德语注释读物》一书中读到了德国大诗人亨因利希·海涅(1797—1856)的诗歌《罗蕾莱》及冯至先生的译文。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将神秘的莱茵、陡峭的岩石、落日的余辉、金发的少女、迷人的歌声、痴情的船夫编织了一段美丽而凄婉的故事:

“不知道什么缘故 / 我是这样悲哀;/ 一个古代的童话,/ 我总是不能忘怀。天色晚,空气清冷,/ 莱茵河静静地流;/ 落日的光辉 / 照耀着山头。那最美丽的少女 / 坐在上边,神采焕发,/ 金黄的首饰闪烁,/ 她梳理金黄的头发。  她用金黄的梳子梳,/ 还唱着一支歌曲;/ 这歌曲的声调,/ 有迷人的魔力。小船里的船夫 / 感到狂想的痛苦;/ 他不看水里的暗礁,/ 却只是仰望高处。我知道,最后波浪 / 吞没了船夫和小船;/ 罗累莱用她的歌唱 / 造下了这场灾难。”

这首脍炙人口的《罗蕾莱》(原无标题,现标题是后人加上去的)是海涅于1823年根据罗蕾莱的民间传说之一(该传说中罗蕾莱是一个漂亮的少女)创作的。无论是原著还是译文,皆属上乘之作:语言朴实,通俗易懂;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浪漫情节,民歌风格。我喜欢《罗蕾莱》的诗意,我喜欢莱茵河的胜境。我抄写下来,反复诵读,甚而至于颇存遐想:有朝一日能亲临其境,一睹罗蕾莱的风采。不过,在那时我也知道,我的遐想只能是瞎想或梦想,不啻于异想天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出乎意料的是,半个世纪后,梦想成真了。我终于踏上了遥远的德意志土地,来到了心仪已久的莱茵河畔。

不久,船上广播里便响起了优美伤感的《罗蕾莱之歌》(德国作曲家弗里德里希·西尔歇尔作曲。海涅的《罗蕾莱》一诗发表后,许多作曲家竞相为之谱曲,多达百种以上,而这一首最出名,已然成为德国民歌,一直传唱至今),这意味着到罗蕾莱岩了。游客们于是乎将目光纷纷投向岸边高耸的罗蕾莱山岩,拿起手中的相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罗蕾莱(Loreley)原本是莱茵河中游右岸132米高的悬崖。其名由来久矣。罗蕾(Lore)在古德语里意即“低声说话”,莱(Ley)在古凯尔特语里意即“岩石”。据说,此处曾有一小瀑布,潺潺水流发出的回声,宛若人的低声细语,故起名为“罗蕾莱”(意即“回声岩”,上世纪30年代译为“声闻岩”)。

这时,我们的导游特地走到我跟前,指着山脚下的河岸说,那面旗子底下有一座罗蕾莱的铜像。我便顺着他指引的方向看过去,果然,美女罗蕾莱披着金丝般的长发,盘着一条修长的腿坐在石头上,一只手搁在膝盖上,另一只手抚着脚,深情地俯视着下面奔流不息的莱茵河水。多亏了导游,不然我就会错过这尊精美的雕塑。据说,这个铜雕像是瑞典籍的俄罗斯女雕塑家娜塔莎·亚历山德罗夫娜于1983年作为礼物赠与圣戈阿斯豪森市的,现竖立在该市冬季码头防波堤上,供过往船只上的游客观赏。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游轮开始调头,顺流而下,朝着圣戈阿小镇驶去。我再次看了看险峻的罗蕾莱岩。此处河段狭窄,水深流急,礁石密布,漩涡迭起,行船至此,稍有不慎便船毁人亡。由此,民间产生了许多种有关罗蕾莱的美丽传说,使得罗蕾莱的名气愈来愈大,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越来越多。一百多年前,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旅欧期间与一个朋友曾到此一游,亲自领略了莱茵河谷的浪漫和罗蕾莱岩的雄伟。须要特别指出的是,他对用海涅的诗作为歌词的《罗蕾莱之歌》情有独钟,在其出版的《漫步欧洲》一书中,充分表达了对这首民歌的喜爱之情:“德国民歌丰富多彩,有的词与曲很优美,不过在民间《罗蕾莱之歌》特别受到青睐。起初我没发现它有什么好,可是它渐渐地使我心醉神迷了。现在它是我最喜欢的歌曲。”(《马克·吐温文集》,第5卷,国立文艺出版社,莫斯科,1960年出版)。八十年前,我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慕名而来,后来在他的游记中对莱茵河的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史迹传说称赞不已,还娓娓讲述了罗蕾莱的故事:“相传往日岩头有个仙女美极,终日歌唱不绝。一个船夫傍晚行船,走过岩下。听见她的歌声,仰头一看,不觉忘其所以,连船带人都撞碎在岩上……”(朱自清:《欧游杂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5月第1版)。正是:纷至沓来八方客,探幽揽胜罗蕾莱。

很快,“利本施泰因号”游轮拢了圣戈阿小城的码头。我们愉快的莱茵河之旅就此结束,然而我尚未尽兴,大有留恋不舍之意。若有人问,何以如此?我想借用海涅诗的开头一段,改动一词,作为回答:“不知道什么缘故,/ 我是这样入迷;/ 一个古代的童话,/ 我总是不能忘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