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千年回望||张海江

 河南文苑 2021-12-11


八千年回眸与凝望
 张海江
磁山文化有着八千年悠久文明史,它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武安市磁山二街村东南一公里的台地上,总面积十四万平方米,分上下(即早晚)两个文化层。它的年代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用碳—14测定的数据距今8000多年。这个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研究的空白,是我国北方重要原始文化类型。磁山文化真实记录了八千年前磁山先民劳动、生产情景。其文明进步的发展程度举世罕见,为研究原始气候、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众多学术问题提供了大量的史料。磁山文化对远古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价值颇高,因此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命名为“磁山文化”。1988年,磁山文化遗址升级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磁山文化于1972年被发现后,经考古工作者多次科学地挖掘,揭露面积约七千多平方米。遗址中发现了贮存粮食的窖穴及腐烂的粟谷。出土文物5000余件,其中有石、骨、蚌、陶器和祭祀品,有二十三种动物骨骸和植物种子标本等,还有用于农业生产的石斧、石铲、石镰,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渔猪工具网梭、骨镞、箭头,鱼鳔等,还出土了猪、狗、鸡等家畜、家禽遗骸。出土文物有以鸟头形支脚和大口直腹平底盂为代表的陶器群,有短足的石磨盘和圆柱状的石磨棒为代表的石器群,其中打制和打磨兼制的比较多,体现了磁山文化面貌是原始的。粟的出土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实属罕见,种植粟作物已成为当时先民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粟遗物的发现修正了国际专家认为粟起源于埃及印度的论点,把我国植粟年代上溯了二千年。在出土文物中,黍、粟的种植、家鸡的养殖、核桃的栽培、陶器的制作堪称世界之最。这充分说明早在八千年前,我们祖先就已经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家禽,但也经常从事渔猎、采集等活动,过着定居生活。
磁山文化遗址,它在古城武安,与武安辉煌的历史融合在一起,是它更湮久的组成部分。与现今基础工业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磁山以农业、气象、制历、酿酒、玉石、冶铁等早慧于中华历史。
磁山文化博物馆所展示的文物令我们的震撼却是巨大的。相对于安阳殷墟的精致奢华,它质朴的就像八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先民们庸常而朝气的生活。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些稚气十足的陶制酒具就是八千年前的磁山先民们用过的东西;如果不是新眼所见,我也不敢相信那些精美的骨针、实用与审美高度统一、极其配套的陶制鸟头型支脚和大口直腹平底盂也是八千年前的东西,还有谷物脱壳用的鞋底状的石磨盘、圆柱状的石磨棒(像极了我们现在的擀面杖),还有众多绳纹陶制盛器,就是先民们手工捏就锻烧磨制而成的。
 
走进磁山文化博物馆,就仿佛穿越千年风霜走进了上古时代先民们的日常生活,那是一幅纯净和谐的生活画卷。闻着青草与泥土的气息,闻着谷物的馨香,闻着傍晚升起的炊烟,不由你不沉醉其中。男人们沐着夕阳,从打谷场、渔猎地、酒窖、作坊中归来,家犬用轻柔的吠声迎接他们的主人,女人们跪坐在带有鸟头支脚的陶盂前,一捧薪火映红了她们的脸,一抹笑意挂在嘴边。
早在8000多年前,当其他地方的部族先民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的时候,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地带,太行山余脉的红山、鼓山新石器时代磁山人已经越过砍倒烧光、焚而不耕的火耕农业时代,进入翻土耕种的耜耕农业阶段。
遗址是拨开历史迷雾最便捷最科学的一个方法,它是历史的遗存,所以它的真实性毋庸置疑。时间是循环不止的,它如同大浪淘沙一样淘汰着原始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淘汰着落后的思维模式,从而使人类从文明走向更高的文明。历史就这样鲜活而生动地行进着,它在替代与淹没中生存,也在替代与淹没中积淀厚重。但在循环不止的时间流程里,总有一些东西历经千年亘古未变。比如我们的粮食,它们还是我们果腹的食物;比如家禽家畜,还被我们圈养着。再比如我们手工使用的某些东西,再比如粮食的储存,方式变了,可储存条件与储存原理是一样的。
磁山遗址地势高,水位低,土质坚硬,气候干燥,具有储藏粮食的优越条件。磁山又是粟这种农作物的发源地,粟类本身又具有易于保存的特性,是地下储粮的最理想对象。磁山先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点,并逐步积累了春播夏锄秋收冬藏、四季不失时机而五谷不绝、常有余粮的生产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北方地区特有的自然优势,发明创造了这种较为先进的储存技术,为进一步稳定生活、发展原始经济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保障。
 
我想磁山时期的人们是比较富裕的,粮食有了剩余,才可能造酒。酒从来就是奢侈品,在温饱不能为继的情况下,人们不可能分出一粒粮食来供给他人或挪做他用。在人类的黄金时代,他们保持着旺盛的生活热情和不尽的创造力,他们和谐而纯然地与自然相处,于是他们学会了酿酒,他们试着驯养鸡、狗、猪等后来我们称作家畜的动物,大面积种植栽培一种叫粟的作物,而且他们还学会了用植物纤维织布。当地球上的大多数人裸露着瘦骨嶙峋的躯体、饥肠辘辘地采集野果、过着与虎豺相搏、生命随时都有被野兽吞噬的危险、几乎没有生产能力的采集狩猎生活时,他们已经穿戴着手织植物纤维布做成的衣服、佩戴着骨蚌等饰品体态丰盈地在田坊间劳作。在这一时期,他们走在了人类文明的最前沿。这个时候,他们走得稳健而幸福。
历史在这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后又淹没在更迅捷的发展变化中,渐渐被生活所覆盖,渐渐为人们所遗忘。遗忘成为今天的一处遗址,一处废墟。
然而,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生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说成历史;废墟是进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程的长链。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走向未来。



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走进赵南庄,倾听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

 张海江

在武安市徘徊镇西南8公里处。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古村落——赵南庄村,那山、那水、那老屋、那老墙,老石碾、还有那古阁、古寨……赵南庄村是那么生态、清新、可爱!看得见那巍峨的山、望得见清澈的水、还能记得住那难忘的乡愁……

在赵南庄村东南部1多公里处有一座神山,村里人叫它二郎山。这座山为什么称二郎山呢?因为二郎担山赶太阳的动人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相传盘古开天地,天上11个太阳,烈火炎炎,导致大地寸草难发,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天神二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遂向玉帝讨旨,要担山压住太阳,只留一个太阳给照耀世界,解救万民。玉帝听后颔首称赞下旨。

   二郎神担起泰山脚下两座大山日复一日,与太阳同步而行。不几日,他用尽浑身力量把两座大山甩了出去,将9个太阳压在山下,另外一个太阳藏起来了没有被压住就继续追赶,有一天到了武安赵南庄村境内才追上多余的那个太阳,把太阳压在了山下,北边的山由于有二郎神扁担挑的窟窿,让自己的爱犬“哮天犬”守候在山上,怕太阳逃脱,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村东南边的山叫做二郎山。

道旁怪石嶙峋,有一处和二郎神的哮天犬一模一样,当地人依其形状,当地人命名为“天犬守日石”

此时二郎神又累又饿,二郎神远远望去,群山连绵,壁立千仞,峰峦之上,古松苍劲,老干虬枝,高与天齐,呈现一种雄浑磅礡之势。通往山巅的小路曲曲折折,颇具曲径通幽之妙。是一个休憩的所在,就在这里支起炉灶,烧火做饭,柴火把石壁烧的通红,“炉灶洞” 是二郎神当年驻足烧火做饭的地方,洞口烟熏火燎,烧红的石头清晰可见,仔细观察,惟妙惟肖,的确十分逼真。

与二郎山隔山相望还有一个奇景: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突兀出一块与周围石质完全不同的,高十几米、四面看去景色各不相同的巨石。它就是人们所说的“卧牛石”。相传,二郎神在担山赶太阳的時候,由于南山轻,北山重,担子不平衡,二郎顺手將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給捎上,就在他压太阳时,这块石头就甩在了这里。因此“卧牛石”就永远竖立在了大山中,成了人们观赏的好景点。

   二郎山和桃花山接壤,方圆有原始森林、核桃树、柿子树、花椒树等天然灌木林,森林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植物种类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人文景观丰富。这里的梯田顺着山势,从山顶一直延伸至山脚,梯田是人类适应大自然,顺势而为的耕作方式,是勤劳朴素的祖辈在大地上创作出的精美画作。

   二郎山的春天是蜂飞蝶舞、山泉叮咚、百鸟争鸣,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还有那黄的、红的、蓝的、紫的不知名的野花一簇簇,一团团争奇斗艳,蔚为壮观。夏天,火辣辣的太阳把大地烤的能着了火,而此时的二郎山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树荫婆娑,这时穿梭林间那充足的负氧离子沁人心肺,令人有说不出的舒心。秋天,苍松翠柏、层峦叠嶂,果实累累加上漫山遍野的紅叶,和远处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山脉构成一幅壮丽的图画,令人留连忘返。冬天,银装素裹,覆盖在树枝上的雪花经过阳光照射,形成一条条、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冰凌。别有一番情趣,住在都市里是领落不到这个独特的风光的。

  景区依山而连,临水而立,山清水碧,风光旖旎,四季分明,景色各异,幽林蔽日,峭崖奇石,百鸟齐鸣,百花峥嵘.仙境灵气似隐似现,风物传说娓娓动听;游客即可登山赏景,览山,水,林,古阁、古寨之自然风貌,是一天然的森林氧吧和生态旅游公园.园内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负离子含量是一般城市的300-500倍,是都市人回归自然,寄情山水,健脑强体,调整身心的最佳去处。

二郎山山势陡峻,可谓立峭岩作脊梁、披茂林作秀发,裁白云作霓裳,集雄奇妩媚于一体。峰奇水异,洞幽石美,林丰草茂,历史渊源,是观光旅游、避暑度假的绝好场所。

参观邯郸丛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丛台酒文化博物馆有感

                                                   张海江

邯郸丛台酒文化博物馆坐落于丛台苑—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央,与酒泉山洞藏陶坛酒窖浑然一体,呈战汉建筑风格,外三层内二层结构,颇具古赵风韵。

丛台酒文化博物馆以时间为序设六个单元,一楼大厅迎面是全国最大的成语典故主题油画《丛台置酒》,两侧是巨型陶壁画,文物展柜不同年代的青铜酒器和磁州窑酒器琳琅满目,通过磁山先民的生产生活,农耕经济的出现,为人工酿酒起到了促进作用,“粟之都,酒之源”中国酿酒发源地最早在这里产生,“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成语典故都充分说明了邯郸酒史悠久和酒厚流芳;二楼以现代手法立体再现了贞元增烧坊的辉煌和前店后厂模式,丛台酒红色文化基因等精彩展示。整个展馆集中展示邯郸丛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不同时代的历史文物,中国白酒酿造演变发展过程,以及邯郸丛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以及邯郸丛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辉煌业绩。丛台酒业不同时代的历史文物表现着丛台酒业企业文化精神。同时采取图片、图版、文字解说、影像资料、多媒体以及绘画景观等辅助手段,使观众了解丛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以及丛台酒业辉煌历程和建设成就。

丛台酒文化博物馆精选丛台酒业历史文物精品,采用选精、跳跃、串珠式的方式,以文物、雕塑、场景、模型、影视播放、多媒体等手段为主线,要求突出观赏性、互动性,体现艺术化、个性化、人性化,以事件、人物、文物图片为辅线,将丛台酒业整个历史发展串联起来,从中展示丛台酒业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合理利用现代材料,恰当地运用灯光的渲染作用,将重点内容设置为不同形式展示的“闪光点”,以突出丛台酒业文化的辉煌成就,打造丛台酒业品牌。

丛台酒文化博物馆精品文物为主干,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条,以重要历史事件为点晴之笔的基本要求;整个展览文物选精品陈列,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文化事项用景观还原;整体展厅既显展品丰富,又不堆砌,展空间疏朗、大气,观众流线明确有序;让普通 观众看懂,并引发专业工作者有更大思考空间。整个参观路线以发现——认识——了解——震撼——铭记,让每位参观者走出博物馆,都会说邯郸丛台酒业,了不起;邯郸丛台酒业人,了不起;古赵邯郸,更了不起;CHINA,OK。

邯郸丛台酒文化博物馆,邯郸旅游文化一张倩丽名片!

 

张海江 ,男,1977年3月生,系磁山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北省影视家协会会员,邯郸市影视编导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冀南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武安市作家协会理事。书画诗作品在国内、国际书画展赛中入选,获奖80余次,入编百余部书画典集。潜心钻研、探索磁山文化,近16年,参与过10余次磁山遗址的考古发掘调研,是全国有影响的磁山文化研究专家,撰写了近百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家权威报刊发表,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磁山文化的关注。为扩大磁山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他呕心沥血,充分利用港、澳、台报刊现代传媒和互联网传播,通过不同宣传媒体,纵横交叉全面覆盖向海内外展示悠久的磁山文化魅力,对弘扬磁山文化,展示华夏文明,打造武安品牌,光大邯郸形象,起到了十分积极作用。出版了《中华文明源·磁山文化探索与发现》一书,这部学术著作集科学性、知识性和史料性为一体,补充完善了磁山文化这部大百科全书。执着追求文物事业,全程参与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和磁山遗址保护棚的建设,编写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展览布展大纲,参与策划设计“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展览内容,曾在中国农业大学为广大师生作了《磁山文化遗址——中国北方农耕文明探源》的学术报告,百余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也是中国农业大学建校以来第一个乡村学者走进大学讲堂的人。张海江自学成才事迹被邯郸经济广播电台、邯郸电视台、《邯郸日报》《邯郸文化》《当代人》《燕赵都市报》《邯郸文化网》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张海江作品展示区:点击以下阅读

河南文苑||磁山文化

河南文苑||磁山文化与中国历法的形成||张海江(三))

河南文苑||磁山,农历最早发源地||张海江(二)

河南文苑||养生与长寿(一)张海江

中华农耕文明之源—磁山文化|| 张海江

磁山人,陶器||张海江《磁山文化的特点》

张海江磁山文化科研成果汇总(部分)

会“说话”的槐树||张海江

 磁山文化,“粟”说“谷今||张海江

磁山,黍、粟 探源|| 张海江


到磁山,寻找美丽中国的原型||申礼成  张海江

品武安商帮文化||张海江

磁山文化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之首||张海江
守望磁山|| 张海江

金马驹子的传说 ||张海江

微笑着寻找快乐|| 张海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