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育儿:「清华最苦男生」刷屏的背后真相,是为人处世中最夺目的智慧┃李晴朗

 丄学号 2021-12-11

作者┃李晴朗  朗读┃奕云

编辑丄学号  主持┃梁山伯

前段时间,一位清华大学学子全网刷屏,被称为清华“最苦男生”。

这位同学在清华大学的匿名平台树洞上,发表一篇长文,讲述自己如何在贫困状态下完成清华的本科学业。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包括火车票价多少,饭菜多少钱,奖助学金多少等,真实动人地触动了无数读者。

我逐字逐句读完了这篇文章,也是被深深感动。

从这位同学的身上,我看到了人生最夺目的智慧:不抱怨,知感恩,怀大爱。

01

面对困苦,不抱怨

文章中的学子是以省前十名的成绩考入清华的,但因为家境贫困,在大学前两年,只能依靠学校的奖学金、助学金来维持生计。

所有的奖、助学金加起来,共有一万三千元。扣掉学杂费,还剩下6500元。为了存钱买电脑,他留出3300元。剩下的3200元,要负担8个月的开支。

最终,他一个月只能花400元钱。

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依靠400元钱活下去,不精打细算是不可能的。

他每天只能拿出10元钱用作伙食费,为了不超支,他吃着最便宜的饭菜,穿着最破旧的衣服,不参加同学聚会,不舍得喝一杯饮料。

他不敢生病,不敢让自己的生活中出现任何“意外”,为了维持这种“平衡”的局面,他经常跑步,练单杠,练了一身的腱子肉。

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他始终坚持努力学习,获得了保研的名额。

有人说,这位同学是用一手烂牌,打出了王炸。

但我更佩服他那从不抱怨的心态。

面对比自己家境好很多的同学们,他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上天如此不公平,要让他受那么多苦?更不曾埋怨过父母,没能给他提供好一点的学习条件。他甚至连自卑的心态都从未有过。

从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起,他就在拼尽全力,调动自己目前拥有的所有资源,安排好学习、运动、生活中的一切。

在世人无法破解的艰难面前,他始终清醒、自律、坚强、不卑不亢,朝着目标砥砺前行。

同样出身贫寒,毕业于名校的新东方校长俞敏洪曾经写过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文中讲述,在北大读书时,俞敏洪想出国留学。但尽管考了高分,仍然错过了国外大学的奖学金发放和招生录取。

无奈之下,俞敏洪决定办托福培训班赚钱出国读书。以此为契机,他一步步将新东方经营成为行业老大。

今年,面对双减政策,新东方不得不退租最近两年新装修的1500多个教学点。这些教学点,据说光装修费就花了几十亿元。

但俞敏洪没有抱怨,也没有逃避,他逐步关停中小学学科类业务,为农村孩子捐献出八万套课桌椅。同时积极想办法,转换商业赛道,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艰难,怨天尤人是最没有用的。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记住,永远都不要抱怨。”

如果养成了抱怨的习惯,不仅于解决问题无益,更会破坏心境,让自己一步步沦为情绪的奴隶。

永不抱怨的人,都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02

面对帮助,知感恩

尽管生活里有那么多的艰辛和无奈,但在学子的独白里,看到的却是满满的知足和感恩。

他说,很感激学校,他占用了很多的社会资源。比如教学楼、图书馆里的开水,比如学校公用的电脑,比如企业家们捐助的爱心自行车、智能手机等。这些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他很感激为自己提供第一份家教工作的学生家长,他们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雇用了他,所以他一直没有加价,只是拒绝了一些本来不属于他的接送任务。

他提到申请助学金时遇到了困难,系里的张老师在了解情况后帮忙开了绿灯,让他很顺利地拿到了补助。

从此以后,他每年教师节都会给这位张老师发个微信,表达感谢之情。

他还提到,他每年要手写两封信,一封给为自己提供奖学金的企业,一封给为自己提供助学金的基金会,坦诚地向捐赠者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满满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深受感染。

像作者这样心怀感恩的人还有很多。

博士肖清和的《博士论文后记》曾经感动了万千人。

肖清和出生于一个封建、落后的山村,小时候经常受到乡邻们的欺辱,家境极为贫苦。为了读书,他吃尽了苦中苦,受尽了累中累。

但他仍然在文章中说:温暖的校园生活让我孤独、受伤的心灵常常充满了阳光和雨露。”“我最幸福的事就是每个周末,我常常买些好吃的东西带回家,给大叔和弟弟吃。”

他感激老师、同学们给他的帮助,感谢北大在安徽的招生老师,感恩为自己筹到学费的陈叔。

读北大后,县里有一家人开始资助他,学校里也有各种资助和各种奖学金,他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他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步步读到博士,获得了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双料博士学位。

卢梭曾经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亦是一种珍贵的品格。

心怀感恩的人,往往比普通人更加懂得珍惜,懂得包容,懂得付出。

常怀感恩的人,内心如有宝藏在身,无论生活多么艰苦、贫瘠,精神永远富有、充盈。

03

面对后来者,心怀大爱

文章中提到,在这位同学读研之后,可以继续申请助学金。但他想了很久,还是放弃了。

虽然他仍然属于清华园最困难的那批人,但他觉得一边兼职,一边读书,可以养活自己了。

尽管继续拿这些钱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轻松很多,可他坚定地认为应该把钱留给更需要的人。

更让人感动的是,从研一开始,学子每个学期会拿出3200元钱,资助家乡希望小学里的几个贫困孩子。

通过他的资助,这些孩子的生活费、学杂费,从此有了着落。每个学期回家,他会去看这几个孩子,和他们亲切交流,让他们知道外面世界的样子,也了解了解孩子们现在的情况。

文章最后,学子总结说,他认为上天是眷顾他的,遇到了这么多优秀的同学,老师。是大家一起的努力才帮助他找到如今的工作,开启了未来的生活。

我接受了这一切,那么我就该做出相应的回报,匹配我的德行,去资助像我一样的孩子,我想就是未来我要做的。”

得到爱,再把爱传递出去。自己淋过雨,也想为他人撑起一把伞。

这样的大爱,很难不让人动容。难怪有人在评论区里说:这位同学是中华民族未来的脊梁!

想起前不久看到了一篇报道。

中国第一女伞兵马旭,本来是一位军医。为了为战友安全保驾护航,她刻苦训练,转岗成为一名跳伞战士。

学会跳伞后,她根据战士们的安全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先后发明了充气护踝、供养背心等产品,硕果累累。

离退休后,颜学庸、马旭夫妻二人继续进行科研攻关,也为病人义诊。他们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将毕生积蓄1000万元悉数捐献,用于发展家乡的公益事业。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马旭说,因为自己从小就是个穷孩子,她希望能够帮助到家乡的穷孩子们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中的这句话,是很多人理想的生活状态。

歌德也曾经说过:“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能够为社会、为他人提供价值的人生,是快乐而充实的一生,是值得被铭记的一生。

04

写在最后

王小波说:“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第一就是要好好做人。”

好好做人,是让我们忘记别人的眼光,专注去做最好的自己。

面对困苦,不抱怨,是磊落坦荡的坚韧,是成就自我的智慧。

面对帮助,知感恩,是与人为善的品格,是长远发展的基石。

面对后来者,怀大爱,是撑起生命价值的信念,是温暖世界的澄澈真心。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愿世上有更多像“清华学子”这样的人,用真诚、美好、坚韧、自强的优秀品质,坦然走好脚下的路,拥抱未来的光。

作者:李晴朗,80后职场妈妈,终身学习者,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为人真挚,文字真诚,爱写乡愁故事,有一颗炙热赤子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