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如何带孩子走上精读《古文观止》这条路的?

 如水138 2021-12-11

漫长的六年小学,看似很长,做父母的,心里总盼望孩子早些长大成人,总想着让孩子多读一些书。但是,整个小学阶段,充斥着各种艺体项目、英文启蒙、数学启蒙,反而我们的母语中文,却鲜有时间让孩子多读一些。加之小初年级,孩子识字不多,读书困难,稍不留意,六年就过去了。父母心里虽然有些慌,但总想着到了初中、高中,再读中文书也不迟,但真的不迟吗?

小升初一过,正式成为中学生了。先是来一个初一上学期的混乱期,再来一个初一下学期的叛逆期,转眼就到初二了。一上初二,数学难了,物理加了,学习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孩子成天写作业到十一、二点,基本也没什么时间看书了。初三呢?要会考了,要中考了,学校老师的卷子雪片似地发下来,孩子基本交给老师了,还有时间看书吗?没了。

高中呢?也许上寄宿学校了,也许功课压力更大了。作业和卷子都做不完,孩子还有时间看书吗?肯定没有的。要说一定有,也许就只是高一这一年吧。

这么一盘算,孩子看中文书的时间是真的没有。可是,家长仔细一想,孩子虽然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够不着,管不到,但在家里总还是有一些零打碎敲的时间,总能喂给孩子一些中文书的,毕竟是母语啊。多读一些母语的书,不仅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陶冶品性,而且有助于开阔眼界。这么一想,多读一些中文书,肯定是一件好事,也是必须做的事情。但凡事一琢磨,就总是能琢磨出很多的问题来,读中文书这件事,也是有很多问题的。

首先,书是承载信息和思想的工具,以前的人要获得信息和思想,除了面授,就只有书了。可是,现在的工具就多了,有电子的,有纸质的;有文字的,有声音的,有视频的。多如牛毛,应接不暇。但是,叙事比较有逻辑、内容比较完整,还只能是书。比较便于阅读和思考的,还只能是纸质书。即使你只考虑到孩子的近视问题,家长也会首先选择纸质书。因此,我们内心就会出现第一个想法:尽量让孩子读纸质书。

第二,印刷技术的发展,购书成本的相对降低,导致了书籍出版的泛滥和购买的泛滥。家长以为只要开卷就有益,以为只要读就比不读要好。其实不然。仅从写好考试体作文的角度来看,读网络爽文出版物,读粗制滥造的杂志刊物,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更遑论那些思想不健康,纯粹感官刺激的网文,尤其不值得信任。因此,我们内心就会出现第二个想法:孩子读好书才有益。

第三,那什么是好书呢?市面上到处都是经典名著,但我们家长看了,会发现,中国的经典名著其实并不多,古代的也就四大名著,即使《三国演义》都不容易读懂,《红楼梦》就更加不容易了,人生阅历不够的小朋友是很难读懂的。那现代的,现代的白话文,统共历史也不过百年,有多少是经过了至少百年的时间沉淀呢?百年之前的,大多是文言文,至少要到初中了,才勉强能看懂一些。因此,小学阶段,我们做家长的,选来选去,发现能选的其实大部分是国外的文学名著,都是翻译的。大部分翻译的名著,从语言本身来说,其实和我们中文固有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选的译者不好,小朋友还容易形成翻译腔。至于什么是翻译腔,举个简单例子,我们中文讲究简洁,句子短,而以英语为代表的国外名著,讲究从句套从句,一个that接一个that。要详细了解这种英式中文,大家可以自行去读一下余光中关于英式中文的文章,在此不赘述。因此,我们内心就会出现第三个想法:孩子要读译文符合中文习惯的翻译家的作品。

第四,小学阶段,因为现代文的历史很短,能选的经典名著其实并不多,大部分选了国外的名著。这些国外的经典名著,其实又主要是欧美俄的名著。这些名著所承载的文化其实和我们中国固有的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因为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先天基因就是不同的。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很容易让孩子置身于两个陌生的世界。一个陌生的世界是我们古老的中国,那里有我们的文化之根,但和我们的现实世界割裂得很厉害。另一个陌生的世界是与古老中国和现代中国都不同的西方文化,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思维,他们的饮食,和我们都有太多的隔阂。因此,我们内心就会出现第四个想法:小学阶段的中文阅读其实处于一种找不到祖宗、融不进他人的境地。

第五,中学阶段,孩子逐渐长大,学识渐多。这个时候,更艰巨的任务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找到我们的文化之根,从思想上和精神上,找到我们真正的祖宗。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我们之所以这样想问题,而不是那样想问题;我们之所以这样待人接物,之所以有这样的亲子和家庭关系,都源于我们的文明。中国文化,就和我们的文字一样,我们日用而不知。这些明显区别于西人的那一套,都藏在我们先人的典籍中。我们以为我们已经现代化了,但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我们绝大多数初中孩子的家长,少年时身处农业社会,青年和中年时才进入工业社会,现在进入后工业社会也才不过几年而已。我们实在是在农业社会呆太长时间了,我们中国是几千年,西方国家有的几百年,有的虽也有上千年的,但鲜有文字记载。我们中国在工业社会又呆太短时间了,西方几百年,我们大约也就四十年。后现代社会,西方几十年,我们也就十来年。因此,我们内心就会出现第五个想法:孩子要学一门“外语”,文言文,来了解和继承祖宗的文化。

第六,我们祖宗的文化都藏在典籍中,而典籍实在是太多了。因此,我们必须选择一本书来精读。既要篇幅适中,又要文章好,还要和高考作文(议论文)比较兼容,哪本书同时满足这几个条件呢?思来想去,也就只有《古文观止》比较合适。首先,《古文观止》只有222篇文章,算是各种编本中篇幅最小的了。其次,《古文观止》的222篇选文,都是最顶尖作者的最好文章。最后,书中95%以上都是议论文,包括历史议论文,外交议论文,政治议论文,时政议论文等等,而高考作文是议论文,考公务员申论还是议论文。因此,精读这本书,相当于孩子拿到了一把开启祖宗文化的钥匙。这样,我们内心就会出现第六个想法:精读《古文观止》。

第七,那如何精读法呢?是否像很多家长第一反应的那样,把书买来,丢给孩子,让他们去背就行了呢?显然不是。我们首先要明确,是背诵优先,还是理顺文义优先?书读百遍,是否真的其义自见呢?大学毕业的家长,都会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没有理顺文义,让孩子读一万遍也是不会明白的。

那具体应该怎么精读呢?我认为,首先要诵读一至三遍原文,可以买一本注音版来解决读音问题。通过诵读,解决断句,并大致了解文章的大意。因为一篇全新的文章,初读时会感觉句子比较生硬,但多读几遍,就会发现句子变“软”、变顺口了。同时,也就知道文章内容的大概了,许多不理解的句子,不明其意的字,我们大可放过,这有点像不求甚解。

其次,要逐字逐句解决不懂意思的实词,不懂用法的虚词,不明所以的句式。这个过程就是理顺文义的过程,很多心知其义而口不能言的字词句,都要在这个阶段解决掉。这个过程比较难的是省略句式和虚词用法,因为文言文讲究的是简洁美,所以句子经常承前、蒙后省略上文出现过,或下文将出现的句子成分,增加了理解文句的难度,我们常常需要仔细揣摩上下文才能知道。另一个难点是虚词,因为每一个虚词的用法都多如牛毛,同一个句子中的多个相同的虚词,可能起到的作用和含义都大不相同。更为困难的是,很多虚词起到的是使文义更加精妙的作用,因此,表面看起来,忽略其中的一些虚词,也能大致表现句子的意思,很多人就常常直接把虚词忽略掉。殊不知,只有加了这些虚词,才能精深微妙地表达句意。这是说,实词相当于人体的骨骼、肌肉、大动脉,有了这些,人的躯壳轮廓大致就全了。但是,虚词好比毛细血管,人体没有毛细血管就不能感知细微的变化。没有毛细血管的文章,就好像人体只拥有了粗放的感觉。这些没有细微变化的文章,就是僵尸文章。

最后,通过阅读名家的点评,来分析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让他们来告诉孩子,文章中的每一个部分都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从而逐渐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而把学到的这些技巧延展到日常的作文实践中去。

这个精读的过程,孩子能独立完成吗?显然不能。“双减”以前,我们也许还能去报班,但现在,我们除了“费爸妈”外,还有其他的路吗?因此,我们内心就会出现第七个想法:只能父母直接上阵,先自己学了,然后再去教孩子。

于是,我在孩子上初中之后,在陪读的日子里,每天晚上花费4-5个小时,自己一字一句抠,字字过关,句句直译,保证自己懂了之后,再和孩子一起共读。目前已完成《古文观止》卷一卷二左传选文34篇,卷四战国策选文17篇,正在进行卷五史记选文15篇,将要进行卷七卷八韩愈选文24篇,卷三国语选文22篇,初步计划完成112篇。精读完这112篇文章,我相信,我和孩子应该都能拿到了一把打开祖宗典籍的钥匙,中华文明的精华予取予求。而不是像我之前,明知祖宗宝库中珍宝无数,想去取,却因为查字典太麻烦,因为离不开注释和翻译这根拐杖,每每兴之所至而读,又因道路艰难半道而还。每次都兴冲冲地去,每次都灰溜溜地回。

这就是我一路走路的所思所想。

以下图片为图文版必备,可忽略。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