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从《古文观止》开始的读书进化之路

 lixiujuan2012 2022-07-14 发布于吉林

从我家大娃上小学六年级开始,我便有心想带她读些中国最好的文章。内心虽然有这个想法,但到底要怎么做,委实心里没谱。

在此之前,我带孩子亲子读了《论语》,从头到尾整本书都读过一遍。一边读原文,一边就着译文,试图给孩子讲讲其中的道理。孩子小,我看她也就读了,懂就算了。

后来,我感觉像《论语》这类书,太深奥,就带孩子读了《文言文启蒙读本》300来篇文言小故事。这个似乎能懂。

到上初一之后,我觉得不能再等下去了,必须下决断了。经过多方比较,我觉得也就《古文观止》比较合适。文章不太多,且几乎都是散文,每一篇都是经典到不能再经典的文章。就是像“周郑交质”这样的小短文,也是有完整文章架构的,套用这个框架写时政评论文,简直只需要填进去内容就行。

为了教孩子,自己首先得弄懂了,否则就会在孩子面前出丑。于是,买了市面上所有大牌出版社的全注全译版《古文观止》,同时,也买了一堆古汉语字典和古汉语虚词词典,加起来有十多种。这样,晚上孩子写作业,我读《古文观止》。

开始读的时候,因为每周固定两小时要给孩子讲,所以,时间很赶,写的教案现在看来还是挺粗糙的。孩子在后面追,我在前面跑,很辛苦。尤其是,有很多的虚词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有时候翻遍词典也未必能想清楚。更多的时候,遇到一个字或一个句子,不懂,卡住了,无法继续读下去。卡的时间,短的一两天,长的一个星期。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从检索到的论文中,留意前辈们使用的工具书。逐渐地,我买来的二手词典就堆满了整个桌子。之所以买二手,是因为很多好的虚词词典,并没有新书。

卷一卷二是左传选文,偏偏我对春秋这段历史了解得并不深入。但为了读懂卷一和卷二,我先是买来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读得感觉不对我胃口,并不是说杨先生的书不好,而是有些地方的注释总觉得差那么一点意思。于是,又买来中华书局的全注全译版《春秋左传》,读了就更觉得不对味,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早年还买过上海古籍出的杜预注《春秋左传》,老实说,读不懂。

后来,在网上检索左传,发现有人极力推荐北大出版社李学勤主编的《春秋左传正义》,说该书有杜预的注,有孔颖达的疏,如何如何好云云。于是买来复印书。这次,我是真的喜欢上了,因为杜注配上孔疏之后,这书就读得挺有意思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俩的注释,多数时候搔到了我的痒痒处,很多我一直想知道,但就是没人告诉我的那些内容,他俩像个长者一样,逐一道来。《春秋左传正义》上中下三册,总共1500多页,我大约读了700多页,不是不想读,是我还想着继续往前读《古文观止》。

接下来,我读卷四《战国策》选文,读卷五《史记》选文,都买了相应的《战国策》和《史记》来做补充。读到卷五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渐入佳境了。

这个时候,市面上有的古汉语虚词词典和古汉语字典,我都差不多买齐了。手边经常查的虚词词典,有杨伯峻的、韩峥嵘的、楚永安的、何乐士的、陕西师大的、商务印书馆的,等等;经常查的古汉语字典,有王力的、商务印书馆的,有辞源,有故训汇纂,有古汉语大词典,等等。通常,字典翻得不多,虚词词典则快翻烂了。因为,无论是杜预、孔颖达、韦昭,还是张守节、司马贞等人,他们的注释,大多不涉及虚词,可能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不值得注,因为他们天天就那么用,如同我们用现代汉语的虚词一样。可是,如今我们现代人要读古书,跨不过去的坎,恰恰就是虚词。

这期间,有好几个朋友建议我学一些训诂学。我对训诂学没有概念,只知道“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但如何学习训诂学,我则一窍不通,无从下手。早年买过鲁迅他们几个在日本跟章太炎学说文解字的笔记,觉得很有意思,但也就只限于此而已。

当我终于完成了卷一卷二左传选文、选四战国策选文和卷五史记选文时,我觉得自己进步非常大。我终于有一些时间可以空出来想一想问题了。这时,有很多朋友希望我录一些视频课,毕竟现在是视频时代。我自己尝试录了一些,不太满意。又叫孩子妈把我当孩子,她拿我的教案来讲过我听,并录视频。录完一篇之后,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就是,我写的教案,其实有很多内容是在我心里的,我无法完全表现在文字上,但我跟孩子讲的时候,我会根据孩子的反应讲出来。而一个新手妈妈,她就无法这样讲。所以,我意识到,我还得补充很多内容,即,哪怕我认为显而易见的字,也必须写出来,这样新手父母也能像我一样讲。

于是,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除了工作,其他所有的时间就都投入到细化工作中了,到今天终于完成了卷一。之前的卷一,小四号字大约150页,这次细化之后到180页了。并非之前的不细化,而是这次增加了很多的由来解释。比如,一篇文章中,为什么一会儿称“楚人”,一会儿又称“楚师”呢?为什么郑国国君就叫郑伯,而晋国国家就叫晋侯,楚国国君有时叫楚子,有时叫楚王呢?

我注释的这些文章,既想告诉孩子,某个虚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想告诉孩子,为什么是这样。有些句式为什么要调整字序?有些句子为什么只能用“吾”而不能用“我”?等等。

经过这两年的学习,我拿孩子课内的文言文来检验,发现很容易;我拿之前基本没读过的《孙子兵法》来检验,发现读起来文通句顺;我拿诘屈聱牙的《韩昌黎文集》来检验,发现以前从未读过的文章,现在也能读个百分之七八十了。

接下来,我会再花时间完善卷二,卷四卷五则完善空间不大,因为比较接近现在的想法。此次修订之后,今后就再不修订了。除非我在训诂学方面学到了新东西。

最近,有位老先生指点,说训诂学入门,先要读陆宗达的书。于是买来陆宗达的《训诂简论》和《说文解字通论》。等读完这两本书之后,再决定读哪些书。音韵学和文字学,我恐怕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这就是我的进化之路。最初是文言典籍爱好者,长期徘徊门外不得入;接着,为带孩子读些文言文,进化到小古文;然后,再进化到《古文观止》;现在,进化到要读训诂学的书籍了。

至于能学成啥样,我一点都不担心。目前,我只想好好把《古文观止》那112篇文章先行读完。读完之后,还想读完《春秋左传正义》,还想读《毛诗正义》,还想读《周易正义》。甚至,我还没有完整读完《东周列国志》。

哎呀,要读的书挺多,但克制自己,只往一个方向走,这个原则还是要坚持住。

你们的读书进化之路呢?是不是像我这样,蹉跎半生之后,才渐渐固定到一个很小很小的方向呢?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