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流动性混凝土施工实践——施工过程控制

 liyouzhi1 2021-12-11

作者:刘加平,田倩

徐双全

(一)放料控制

1、应做好放料工的交底,过程中常提醒。

2、控制好放料的速率,泵车斗内的混凝土保持1/2~2/3泵斗容量为佳。

3、泵车排量不宜过大。向上或向下较长距离泵送时,宜控制在4个排量以内(10个为基准),泵管越长,排量宜越小。

4、混凝土入泵前,应快速搅拌45s以上,尤其是15m3以上的大车。同时,若车头、车尾石子略多,泵车斗内混凝土量宜接近2/3容量,并适量降低放料速率,以降低车头石子聚集的影响。

5、当前、后车混凝土衔接不及时时,应做好“养泵”工作,前后车衔接时间不宜超过20min。当现场无车可“养”时,可适当反泵做通泵管用,间隔15~20min,但不宜超过2次。

6、严禁胡乱加水,当有必要二次流化时,应与值班工长沟通。遇混凝土离析,应停止放料,并告知值班工长,做退料处理。

(二)浇筑

(1)底板浇筑

1、一般的,浇筑顺序遵循从一侧向另一侧有序推进的原则,避免出现”遍地开花“现象;

图片

2、遵循先深后浅的原则,即先承台等低洼处后平板,并做好深、浅处的衔接。当浇筑速率较慢时,应尽可能降低铺开面积,避免衔接不及时的现象。

3、推进过程中,遇高低跨或吊模时,应优先浇筑吊模和低跨处,且当高低差较大时,则需提前将下口浇平。

4、电梯井、集水坑等木箱模处,应分层浇筑,首层需提前浇筑至木箱模底以上20cm左右,避免木箱模上浮、倾斜。

5、若承台等低洼处仍有少量积水未能抽除,可从侧边流入一次性浇筑至板底标高,将水全部挤走后再振捣。

6、当存在冷缝风险时,可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铺设一层新浇筑混凝土,减轻下层混凝土水分蒸发。

(3)楼、顶板(含墙、柱)浇筑

1、一般的,浇筑顺序遵循以跨为单位(一跨或几跨),先墙、柱后梁、板,按既定方向有序推进的原则。并结合浇筑速率和布料辐射范围确定单次推进面积,其中,当柱和板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时,可先柱后板,递推推进。

图片

2、结合浇筑顺序,各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方量应基本准确,尤其避免低等级混凝土超量。

3、墙、柱的混凝土宜分两层或三层浇筑,尽量避免因一次到顶引起胀模问题。同时,混凝土需要有足够的流动性(应兼顾粘聚性、保水性)。

图片

4、板面混凝土推进过程中,遇高低跨或吊模时,应优先浇筑吊模和低跨,当高低差较大时,则需提前将下口浇平;到梁附近时,宜先梁后板,尤其是深梁,避免漏振。

5、采用回型浇筑时,可使用木方在起始位置留设企口施工缝,合拢时做企口连接。合拢前,施工缝处做凿毛处理。

6、若墙体内部有过梁等钢筋密集处,宜优先从该部位侧边开始浇筑,可降低在该处产生空洞的风险。

7、多梁、柱交汇处,若钢筋过密,应事先留置振捣棒插入口;也可在梁钢筋绑扎前,将柱浇筑完成,降低浇筑难度。

8、当墙或柱与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墙、柱混凝土应浇筑到顶,避免夹渣现象。浇筑时,可酌情使用模板于侧边导流,以减少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浪费和避免直接冲击钢筋导致石子散落的现象。

9、应尽量避免在板与墙或柱的交界处产生冷缝,尤其是有叠合板的时,混凝土应覆盖叠合板侧边。

10、超高层的核心筒,推荐使用液压式布料机。

(三)振捣

(1)底板的振捣

1、振动棒配备要求:每台泵配备两台振动棒,备一台(用于需加强振捣时,并防止有振动棒故障)。

2、一般的,混凝土流动过程中,不宜振捣。待混凝土静止后,一台振动棒跟随卸料口,于后方振捣;另一台用于补振,避免漏振。当流动性偏大、存在跑浆现象时,需滞后振捣;当流动性不足、存在起堆现象时,可紧随卸料口振捣辅助流动。

3、快插慢拔,密点点振,振捣间距300~500mm,振捣时间以没有气泡冒出为准。流动性偏大时可滞后并减弱,流动性不足时应加强。

4、承台内等低洼处有少量积水时,应先挤排后再振捣,避免在混凝土上方有水的地方振捣,防止渗漏。

图片

5、斜坡上,铺设上层混凝土时,振动棒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

6、木箱膜四周应密点点振一圈,以提升坑壁观感质量。

(2)墙、板、柱的振捣

1、振动棒配备要求:每台泵配备三台振动棒,备一台(用于需加强振捣时,并防止有振动棒故障)。

2、墙:①一般的,混凝土流动过程中,不宜振捣,待混凝土静止后,两台振动棒跟进振捣,快插慢拔,振捣间距300~500mm;②流动性偏大时,需滞后振捣并减弱;③流动性稍欠时,需振捣加强,可安排一~二台振动棒跟随卸料口辅助流动。④分层浇筑时,首层插入到底、上层混凝土插入下层5~10cm;⑤当遇墙较薄或钢筋较密等因素导致混凝土流入困难时,可采用振动棒于卸料口辅助流动。⑥墙内含柱或过梁等钢筋密集处,振捣需适当加强。

图片

3、柱:①应分层振捣,单层高度宜≤1m;②首层浇筑后,即下振动棒开始振捣,避免一次性浇筑过高导致振动棒难到底或振偏的问题,也可提前将振动棒插入至底部;③可边浇筑边振捣,振捣棒置于下层混凝土中。

4、遇厚(宽)度大于600mm的墙、柱,应于模板侧边300mm范围内沿模板侧边布振捣点,提升观感质量。

5、梁、板:一台振动棒跟随卸料口于后方振捣,密点点振即可。当流动性偏大时,需滞后振捣并减弱;当混凝土于板面有明显起堆时,可安排一台振动棒于卸料口辅助流动,并适当加强振捣。

图片

6、一般的,当使用铝模、钢模、塑料模为模板或使用了脱模剂时,振捣时间相比木模要延长,便于气泡的排出。

7、墙、柱混凝土的振捣时间可结合经验判断,一般的,有“嗡嗡”声时,振捣基本密实。

(4)找平

1、振捣完成后,先根据既定标高将混凝土初步耙平,再采用铝合金杠、木托板或振平尺等工具进行找平。

图片

2、当混凝土略粘时,可在混凝土表面少量洒水以便于操作,但应避免使用水管喷淋。

3、对开间尺寸大的板结构,推荐使用振平尺。

说明:

混凝土存在跑浆或泌水问题时,易有沉降收缩,找平的效果将受跑浆、泌水程度大小的影响。

(5)找平后直接覆膜工艺(仍是当前主要的应用方法)

1、能较好地抑制混凝土初期(终凝或终凝后4~5h以前)的水分散失,降低收缩,从而起到降低开裂概率的作用。但,它对有明显泌水或有较厚浮浆的混凝土作用较小。

2、当混凝土的粘聚性不良,边缘有跑浆现象时,应优先采用该工艺,且找平后即及时覆膜,避免初期因较大的失水收缩产生裂缝问题。

图片

3、有平整度控制不佳的缺点,但也受混凝土品质的影响。越接近基准混凝土状态,平整度越容易控制,当混凝土无明显跑浆、泌水问题时,可适当滞后覆膜。

4、当楼板较薄或含叠合板时,可优先使用该工艺。

5、薄膜覆盖应严密,薄膜之间搭接5cm左右。

6、推荐使用全自动覆膜机.

(6)抹压工艺

1、能获得良好的面层观感、清除少量浮浆、闭合初期较小的塑性龟裂。但,它仅适用于粘聚性和保水性良好的混凝土,即没有明显跑浆或明显泌水的混凝土。

2、需注重时间节点的控制,以脚踩有浅印但不下沉为准。当混凝土表面浮浆略多时,应进行两遍抹压,第一遍适当提前,以脚踩有浅印为准,清除部分浮浆的影响,第二遍以脚踩有浅印但不下沉为准。

图片

3、应避免出现抹压不及时的现象,当气温较高或浇筑速率较快时,应增加抹光机数量。

(7)抹光工艺

1、能进一步提升混凝土表面的光滑、平整程度,一般在抹压工序之后,适用条件同抹压。常见于露天的地下室顶板、屋面等结构中,便于后期防水材料的铺贴。

图片

2、需注重时间节点的控制,一般的,以浆体刚好不被抹刀甩出为宜。

3、应避免出现抹光不及时的现象,气温较高或浇筑速率较快时,应增加抹光机数量。

(8)拉毛工艺

1、能提升混凝土的平整度和获得良好的面层观感,适用条件同抹压。常见于非露天的水平结构中。

2、拉毛的时间节点在初凝前,以脚踩有浅印为准。一般的,在找平或抹压工序之后,先用铁抹子抹面提浆,再用扫把进行拉毛。

图片

3、为进一步实现整齐的拉毛效果,可使用铝合金杠或木方,沿侧面进行拉毛,并控制好铝合金杠或木方放置的间距。

(9)常见的工艺组合

图片

常见工艺组合的补充说明

1、仅找平(或+铁抹抹面)工艺,应用较少,适用于结构面积较小且阴天、无风或蒙蒙雨的天气,同时,需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仅通过找平即可实现良好的平整度要求。

2、不同和易性状态的混凝土,初期的收缩大小不同,施工工艺的组合需结合混凝土的性能制定。如:和易性良好但微粘的混凝土,可选择“找平后直接覆膜”或“找平+抹压+覆膜”的方式;有跑浆现象的混凝土,应选择“找平后覆膜”的方式。

3、找平后直接覆膜是当前抑制混凝土初期收缩的主要方式,它能一定程度上弥补混凝土品质的缺陷,应优先采用该工艺组合。当有平整度和美观控制要求时,可采用抹压、拉毛等工艺,但应在混凝土品质良好的基础上。

4、鉴于当前多数搅拌站的品质情况和混凝土的波动特性,项目部应结合在合作搅拌站混凝土的品质情况,提前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功能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工艺组合。如:地上首层非露天结构,采用“找平+拉毛”或“找平+抹压+拉毛”的方式;楼层结构采用“找平后直接覆膜”的方式。

(10)雨天浇筑

1、一般的,应提前了解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施工,避免连续中雨、大雨及大雨以上天气浇筑混凝土。

2、应确保出泵混凝土的粘聚性,避免跑浆现象。

3、尽可能缩小混凝土的铺开面积,随浇筑、随振捣、随找平、随覆膜,减轻混凝土受雨水的冲刷,避免浮浆过厚或起砂问题。

图片

4、需加强浇筑区块内的排水,并防止周边雨水的流入。如底板承台等低洼处的抽水、相邻区块设“坎”阻流等。当局部有少量积水时,应从侧边浇筑将水挤走后再振捣。

5、浇筑墙、柱混凝土,应避免浇筑中断的现象,防止雨水冲刷已浇筑混凝土导致接茬不良的问题。

(四)养护

(1)底板养护

1、一般的,底板采用“找平后直接覆膜”、“找平后抹压”或“找平后抹压+覆膜”的工艺组合。

图片

2、厚度≥1.0m应使用覆盖毛毯并湿润的养护方式;厚度<1.0m,可使用浇水或覆盖毛毯并湿润的养护方式。< span=''>

3、从终凝阶段开始养护,0.4m厚不少于3d,1.0m厚不少于7d,并随厚度增加相应延长。持续高温天气,应延长养护时间。控制要求:养护期内,混凝土表面没有明显的温升。

4、毛毯覆盖应紧密,湿润程度以脚踩有水溅出为准。

5、超厚、大底板,需增加毛毯、棉毡或麻袋厚度,厚度经计算确定。

6、不建议采用蓄水养护方式。

(2)露天顶板养护

1、一般的,露天的地下室顶板或屋面,采用“找平后直接覆膜”或“找平+抹压+抹光”的工艺组合。

图片

2、可采用浇水或覆盖毛毯并湿润的养护方式。从混凝土终凝开始,养护时间不少于7d。控制要求:混凝土表面没有明显的温升,尤其是3d以内。

3、终凝时,即浇第一遍水,终凝后3d内,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持续湿润。其后,每天浇水次数不少于4次。

4、毛毯覆盖应紧密,湿润程度以脚踩有水溅出为准。

(3)非露天楼(顶)板养护

1、一般的,非露天楼(顶)板,采用“找平后直接覆膜”或“找平后拉毛”或“找平后抹压”或“找平后抹压+拉毛”的工艺组合。

图片

2、采用浇水养护的方式,从终凝阶段开始,养护时间不少于3d。持续高温天气,养护时间应延长。

3、终凝时,即浇第一遍水,终凝后1d内,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持续湿润。其后,每天浇水次数不少于4次。

4、放线工作至少应在浇完第一遍水之后,且放线后应及时恢复养护工作。

(4)墙、柱养护

1、常见的墙、柱混凝土的养护方式有:带模养护、浇水养护、喷淋养护、覆膜养护、喷养护液养护等。

图片

2、墙、柱混凝土拆模后,应对构件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3d。

3、拆模后,应及时复核墙、柱混凝土强度情况。当强度有或预判稍有不足时,应及时浇水或覆膜养护进行补强;当有或预判有1~2强度等级不足时,可采用新型混凝土节水保湿养护膜(竖向)覆膜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d。并及时与搅拌站沟通,查明原因并改进。

说明:

一般的,除混凝土的浮浆较多外,若墙、柱混凝土养护良好,碳化深度基本在2mm以内。

(五)拆模时间和堆载控制

1、竖向结构:严禁过早拆模的现象。一般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拆模时间不得低于12h,冬季不得低于18h。较宽或厚的构件,可通过触摸模板温度进行判断,当有明显的温度上升时,即可拆模。

图片

2、水平结构:严禁过早堆载的现象。一般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夏季12h内不得堆载;冬季18h内不得堆载,或终凝以后6h内不得堆载,且应分散堆放,避免因堆载过重引起的裂缝问题。

3、应特别留意混凝土存在缓凝时间异常的情况,若凝结时间偏长,拆模时间和可堆载时间均应相应延长,并做好水平结构的保湿养护工作。

(六)地下室外墙竖向裂缝控制

1、控制理念:控制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满足   基准状态),使得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拉能力(以抗为主);混凝土内部拉应力产生前,赋予混凝土良好的养护,大幅度降低温、湿度收缩的影响 ,从而较大幅度减少裂缝产生。

图片

2、 水化热控制: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基础上,可请试验室适量降低胶凝材料总量、提升矿物掺合料比例。

3、拆模时间控制:宜采用三节式螺杆,待混凝土具备拆模条件即开始松螺杆,拆钢管、方木、模板。一般的,拆模时间,夏季不超过1.5d;冬季不超过2.5d,并根据气温进行调整。

4、覆膜养护控制:拆模后,应及时覆盖新型混凝土节水保湿养护膜(竖向)覆膜养护,拆模结束与覆膜时间间隔不宜超过0.5d。薄膜间搭接5cm左右。

 覆膜方法:薄膜与墙间隙需采用水管小水量淋水,水少则保湿效果不明显 。薄膜有自粘贴和持续保湿(湿度≥90%)功能。当粘结不牢时,可使用双面胶或其他方式辅助粘贴。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