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行之二十四】朱丹林︱黄河走过内蒙古高原

 wuzhi9 2021-12-11
图片

黄河走过内蒙古高原

朱丹林

黄河出宁夏回族自治区惠农县黄麻沟,南北向流入内蒙古高原,先后经过乌海、阿拉善、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6个盟市行政区域。

黄河内蒙古段首先穿过内蒙西部以能源开发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乌海。黄河从海南区进入乌海界,在阿拉善的东侧走过一个拐角,又经乌达区、海勃湾流出,干流长度为105千米。

这段黄河干流的西侧是贺兰山、阿拉善高原,东侧为鄂尔多斯高原。黄河既是界河,也是在两大高原的夹缝中折向北方,形成黄河几字弯西侧南北向干流的主河道。

图片

在穿越一段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地界后,黄河进入巴彦淖尔市(巴彦淖尔是蒙古语,意思是富饶的湖泊)。这里便是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了。

河套是黄河冲积平原,人们习惯上把乌拉山口以东,到托克托河口镇之间广大平原地带叫作前套平原,而乌拉尔山以西到巴彦淖尔市沙金套海的广大地区称之为后套或后大套平原。

行走于后套冲积平原上的黄河,在巴彦淖尔磴口县哈腾套海段,由于阿拉善高原在西侧,阴山山脉在北侧的阻挡,被迫由西折向东方,形成几字弯最北端的干流河道(纬度40º 75'')。

黄河的这个拐弯地带,正是秦汉时期“河南地”的边缘地区 ,是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秦始皇迁“三万户黔首” 及汉武帝分多次、共迁徙70万戍边移民来到河套地区的一处垦荒区域。

秦汉时代的移民到达几字弯西北角屯垦时,河套平原的自然生态条件要比今天好得多。那时,乌兰布和沙漠还没有侵蚀到哈腾套海和今天的杭锦后旗西北部,这里黄河冲积平原构成的沃土平川宜耕宜牧,它北依阴山、南傍大河、气候宜人。

图片

秦汉时期,河套垦区北侧的阴山上植被覆盖率非常高,与今天的阴山南坡光秃秃的景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时,阴山南坡树木苍翠漫山松柏,老虎、苍狼、麋鹿、北山羊、盘羊等动物出没在山地和山南草原,古老的阴山岩画记录下了当时的生态环境和动物资源情况。而阴山南麓,则有汹涌的河水及黄河夹带泥沙形成的冲积平原。秦汉时期的垦区是安置戍边移民的 “新秦中”“北假之地” 等垦区,这里沃野千里,到处可见阡陌纵横、村墟茅舍、柴门犬吠,村夫躬耕于田垄,村姑童子嘻闹于黄河岸边的和平景象……

西汉政府为加强对匈奴的防御和对边地垦区的管理,汉武帝在公元前105年,将秦九原郡拆分为朔方与五原两个郡,几字弯西北角由朔方郡下辖的窳(音:与)浑县管理……今天这里依然保留有窳浑县遗址和周边大量汉代的墓葬群,可以证明汉代屯垦时期曾有过的繁华。

在黄河几字弯西北角磴口县哈腾套海林场以北(今属杭锦后旗太阳庙乡),历史上的北河(又称乌加河,秦汉时期是黄河主干道)因河水大量溢出,流入的低洼地带,形成过一个巨大的古代湖泊——屠申泽。

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河水又迤西溢出窳浑县故城东……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一百二十里。” 这片古代与黄河干流连在一起的大湖,曾经是调节后套西北角黄河水患的重要湿地湖泊。

我曾经在杭锦后旗走访过地方史办公室的负责人黄积录先生,向他了解屠申泽情况时,他说:康熙皇帝于1697年(丁丑年)2月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时抵宁夏,回銮京师时走了一段黄河水路,他从宁夏乘舟沿黄河干流北上,经屠申泽——北河(清代以前的黄河干流,今称乌加河)一路而下,走过整个黄河几字弯地区,在河南弃舟登岸返回京师。

这段康熙回銮京师的路线我没有考证过,只是把屠申泽所在地方“史官”的口述史记录在这里。

屠申泽自西汉时期开始有记载,一直到清中期道光年间开始逐渐干涸,全盛时期的水面达600平方千米。随着乌兰布和沙漠东侵和阴山之阳草木消失,加之每逢暴雨山洪下泄,便有大量泥沙随洪水进入屠申泽,屠申泽开始被流沙淤塞。由于在清中期以后,黄河北河道与屠申泽因泥沙淤堵而逐渐分离,曾经的大泽无处补水,开始逐渐走向干涸。建国初,屠申泽只有12、3平方千米。

20世纪60年代初,水利部门调查时显示,屠申泽只有2平方千米,基本干涸。阴山雨季暴雨下泄时,屠申泽可以蓄水井出现,旱季干脆消失。今天,杭锦后旗有关部门开发当地旅游,建立“沙海生态旅游区”,开始向屠申泽洼地注入乌加河水,生态有所恢复。

要说巴彦淖尔段的黄河,离不开当地人讲的总排干。“总排干精神”是巴彦淖尔人艰苦奋斗的象征。

1975年深冬,为解决河套地区土地盐碱化问题,当时的巴彦淖尔盟盟委、盟政府发起了整治总干渠的大型水利工程。从杭锦后旗的太阳庙,到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四百多里的总干渠上,二十几万民工们在冰天雪地的冻土地带,用西锹、箩筐人挖肩挑挖大渠。沿途送上大渠给民工的中饭都是冻成冰茬的馒头,谷米稀粥表层冻成了薄薄的一层冰片。笔者当时所在的杭锦后旗乌兰牧骑,参加过慰问总排干民工的演出,深为巴彦淖尔人民 “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精神感动,至今回想五千年来黄河流域的治理,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图片

总干渠的龙头工程又称 “三盛公黄河水利工程枢纽” ,1958年开始兴建,1967年峻工,是专为后套地区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三盛公是黄河水进入河套黄灌区的总入口,它由西向东纵贯河套灌区,总长230公里,设计最大引水流量563立方米/每秒。总干渠下设4个分水枢纽,将过去在黄河上直接开口的12条古干渠分别合并串联,河套平原的农业用水由总干渠下的4个分水枢纽供水。总干渠灌溉面积800多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

1967年建成的拦河大坝是非常成功的现代引水灌溉工程,在保证河套地区水利灌溉需要的同时,还能为工业用水、防洪、发电提供方便。

三盛公水利工程枢纽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域内,它把黄河分为两支:北河又称乌加河,是古代的黄河干流;南河是当代的黄河干流。干流在前行345千米后,北南两河相汇在乌拉特前旗境内,两河环抱的地区就是黄河离开后套平原的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主要指的就是包括宁夏、巴彦淖尔、包头到托克托县的平原地区。

图片

巴彦淖尔市在古地质变迁时代,是鄂尔多斯高原与贺兰山、狼山、大青山之间的陷落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气候上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只有200mm, 雨季多集中在6—9月, 具有冬寒长, 夏暑短, 雨雪稀少, 气候干燥, 风大沙多等特点。但是,因为有黄河水的浇灌和完备的水利灌溉系统,整个河套灌区土肥水美、农业发达、旱涝保收,534千公顷水浇地是国家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重要的灌溉农业区。

在后套平原的东端乌加河与黄河交汇处,有一处黄河改道形成的河迹湖——乌梁素海(意思是生长红柳的地方)。这片大湖湿地形成于1850年前后的一次黄河水患与改道,河水淹没的低洼地成了湖泊,也淹没了洼地里的一座唐代古城,即唐代镇守阴山河套地区防守突厥入侵的天德军要塞。统领天德军的将军是唐朝名将郭子仪。那个时候,他还兼任九原太守。可惜的是古城的废墟被黄河水患中淹没在湖水之中,周边多有打渔撒网的渔民在湖中打捞出瓷片,经专业考古人士鉴定,这些瓷片是唐代古瓷。

今天的乌梁素海风景如画、水天相接、芦苇茂密,鸟类资源丰富,有“塞外明珠”的美誉,是地球同一纬度上最大的湿地,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

图片

乌梁素海的总面积最大时是在1949年,曾经达到过800平方千米。受环境影响,也包括历史上人为的围湖造田等破坏性生产方式的影响,现在乌梁素海保留有300平方千米的湿地面积。有专家预测:随着气候变化和人为的各种因素,乌梁素海可能在10到20年内消失。所以,近年来乌梁素海保护性的补水工程已经开始。

乌梁素海保护区面积为372平方千米,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地球同纬度最大的湿地,是全球范围内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规模、多功能湖泊。由于地处亚欧大陆中部,它还是地球8条候鸟迁徙通道之中亚路线的重要节点,也是候鸟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乌梁素海苇蒲丛生,水草富集,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每年有600多万只鸟类在此繁衍生息,目前有17目46科264种鸟类栖息在乌梁素海,其中一类国家保护野生鸟类9种,二类保护鸟类41种,是全球疣鼻天鹅最大的保护繁殖地。目前,鸟类和水生植物的保护工作也在进行中。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朱丹林 :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馆员 ,包头文联《鹿鸣》杂志文化顾问 ,包头市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