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宋代繁华苏州

 苏迷 2021-12-11
写下《苏州通史·五代宋元卷》的戈春源教授开出四张“苏州寻宋路单”
《姑苏晚报》2021年12月06日 A04版

  本报记者 姜锋 实习生 曾海燕

  近日,“包邮区”四大晚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钱江晚报》《姑苏晚报》联手推出的“待无恙,多来往——长三角四大晚报联手邀你寻宋江南”主题融媒行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热切关注。写下《苏州通史·五代宋元卷》的著名学者、原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戈春源看到相关报道后特别感动,他直言,宋代的江南尤其是苏州的繁荣超乎想象,很多都藏在历史的深处不为当代苏州人所知晓。他应邀为读者开出了四张“苏州寻宋路单”,带大家探访宋代的繁华苏州。

  物阜民丰 苏州得称“人间天堂”

  “我们现在对江南文化,尤其是苏州文化的研究,大多关注明清时期,比如市镇经济、书画艺术、教育科举、苏工苏作等方面。但其实远在宋朝,苏州就以它优越的自然条件与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苏州在城市规划、人文教育、水利治理、环保、科技等方面均在宋代的城市中领先,为明清时代的繁华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宋朝是苏州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戈春源说,苏州历来为国家的财赋所出之地,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州的商税五务,税额在五万贯以上;酒课七务,税额在二十万贯以上。

  在两宋时期,苏州由于水利的兴修,塘浦圩田的兴建,农具与耕作方法的创新与改进,良种的培育与引入,肥料的开发与多样化,农业产量大幅提高,满足了全国的粮食供应,故而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由于农副业的支撑,苏州的手工业产品增多,技术日精,其中以纺织、造船、造纸等最为著名,同时还是丝绸的重要产地之一。商业繁荣,商品丰富,街市喧阗,海运发达,文化教育亦随之发展,苏州成了东南经济文化中心,被称为“东南第一雄州”“浙西第一”,在南宋时就有了“人间天堂”的美誉。“这也使得江南地区留下了不少宋代遗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宝塔。”戈春源说,他推荐的第一张“苏州寻宋路单”便是宋塔,如虎丘塔、上方塔、双塔、瑞光寺塔、报恩寺塔、灵岩塔、秦峰塔、聚沙塔、方塔等。

  苏州图书馆古籍部主任、研究馆员孙中旺也认为,正是在宋代发展的基础上,才孕育了明清时期江南文化的顶峰。“我们现在都说江南民风柔顺,敦礼崇文。其实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好勇尚武,著名的刺客专诸、要离等人都是出自于今苏州一带。项羽反秦时率领的八千江东子弟兵,也是出自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孙中旺说,从唐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步伐加快:在唐末五代北方的战乱中,立国于苏杭一带的吴越国政权,实行了保境安民的国策,后来采用和平的手段纳土归宋,使得苏杭一带的吴人几百年来老死不见兵戈。稳定的社会环境吸引了北方大量移民,他们不仅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还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得苏杭一带的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

  人文荟萃 留下无数风流韵事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使得“枫桥”和“寒山寺”成为名闻中外的胜地,而宋代的苏州亦是文人墨客争相歌咏的对象,也更加坐实了“婉约姑苏”的名分。这里是范仲淹首创府学之地,是苏舜钦修筑沧浪亭的谪居之所,是范成大的归隐之地,是韩世忠的长眠之所。贺铸在这里追忆亡妻,写下与苏轼《江城子》齐名的悼亡词《半死桐》;姜夔在这里携得美人归,留下著名的小诗《过垂虹》。

  北宋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创建苏州文庙府学,并聘著名教育家胡瑗为教授。因为办学有方,苏州文庙府学名闻天下,成为各地州学、县学效仿的楷模,有江南学府之冠的赞誉。府学建好后,苏州登科者不绝。终北宋之世,苏州共出进士159名。苏州儒学也流派纷呈,各显其善,如“震泽学派”“和靖学派”等,均名声响亮。所以,戈春源推荐的第二张“苏州寻宋路单”便是范仲淹遗迹,如天平山的范文正公忠烈庙(即范文正公祠),还有苏州文庙府学,尤其是其中的《平江图》《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四大宋碑,以及范氏义庄(今景范中学)和范公闸。

  戈春源说,当时的苏州文学以诗词、散文见长,本土作家大量涌现。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边塞诗词脍炙人口。南宋范成大所作田园诗清新委婉,还与著名词人姜夔有一段佳话。当时,姜夔至苏州拜谒范成大,在他的石湖别墅里住了一个多月,填制了两首咏梅词《暗香》和《疏影》。“姜夔的才情令范成大家中歌女小红倾慕不已。于是除夕当夜,姜夔辞别范成大返回湖州苕溪时,范成大便将小红赠送给他。”戈春源说,这一夜正赶上大雪纷飞,姜夔携得美人归,十分兴奋,乘坐的小船行进在苏州大运河的河道当中,经过垂虹桥时,他即景生情,写下了一首小诗《过垂虹》: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苏州自古就以桥梁之盛闻名内外,垂虹桥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戈春源说,他推荐的第三张“苏州寻宋路单”便是宋桥,如吴门桥、垂虹桥、沧浪亭桥、双塔附近的寿星桥、工业园区车坊的大觉寺桥、虎丘山双井桥、光福铜观音寺的香花桥等。

  遗迹犹存 抗金名将结缘苏州

  苏州的繁盛兴旺,自然也少不了保家卫国的军人的功劳。南宋名将、词人,民族英雄韩世忠就曾驻军苏州,也葬在苏州,在苏州留下了不少遗迹和传说。前几日,本报记者寻访金庭镇,就曾观览对韩世忠有知遇之恩的“无碍居士”李弥大的摩崖石刻,他任朝廷重臣之时曾提拔重用行伍出身的抗金名将韩世忠。而苏州境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以及古河道、古井中,人们常可以见到一种粗糙的陶制品出土,其外形粗拙修长、小口鼓腹、通体弦纹、平底有系,普遍高约30厘米,或破损,或完整。这种器物,苏州的百姓称之为“韩瓶”。对韩世忠的怀念,千年犹记,可见民心所向。

  曾写下《韩世忠传》的戈春源说,韩世忠最早结缘苏州,是从苏州出兵讨伐并击溃苗傅、刘正彦叛军,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平定苗刘兵变之后五年,也就是公元1134年,朝廷把今沧浪亭一带的一片土地赏赐给韩世忠,使韩世忠跟苏州再次结缘。韩世忠在这里修建私宅,在两座假山之间架设了飞虹桥,还修筑了寒光、翊运等厅堂,濯缨、瑶华等亭子,使沧浪亭的景致更加美丽。这里因此当时被人们称为“韩家园”。“在苏州有私宅后,韩世忠成了'的的刮刮’的苏州人,苏州成了韩世忠的第二故乡。”戈春源说,韩世忠的儿子韩彦古,也曾两次担任平江(即苏州)知府,延续了韩家跟苏州的缘分。

  绍兴二十一年(1151),韩世忠病死,终年六十三岁,同梁红玉等四位夫人一起葬在苏州灵岩山。去世时,身经百战的韩世忠只剩下四个手指,身上的伤疤多得像一幅地图。宋孝宗赵昚即位后,为顺民意,不仅平反岳飞的冤狱,也为韩世忠昭雪,追封韩世忠为“蕲王”,谥号“忠武”。“韩世忠的墓由韩蕲王祠、神道碑及韩世忠墓组成,但韩世忠墓前原本是没有神道碑的,是在他去世二十六年后,宋孝宗赵昚突然忆及中兴勋臣,除了赐予韩世忠与诸葛亮、郭子仪同样的谥号外,还诏赵雄撰碑,周必大书丹,又御书碑额'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这才有了这块神道碑。”戈春源说,这块碑原高八米有余,碑文一万三千九百多字,记载着韩世忠生平事迹。石碑之高,碑文之长,都是为全国所罕见,有“天下第一碑”“万字碑”之称。

  戈春源的第四张“苏州寻宋路单”便是韩世忠在苏州的遗迹,而除了沧浪亭以及灵岩山的墓、碑、祠之外,苏州还有两处与其有关的历史遗迹。一是穹窿山上的宁邦寺和玩月山居,传说当年韩世忠带领部下在此赏月,他的部下在此出家。另有一个地方在枣市街76号,编号为苏州文保建筑159号。那里曾经是纪念韩世忠的韩王庙,现在偏殿尚在,已经修葺如新。

  戈教授的四张“寻宋路单”让我们一起去走一走,探访风雅“宋”的消息。同时,本次“待无恙,多来往——长三角四大晚报联手邀你寻宋江南”主题融媒行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已经有不少朋友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向我们推荐寻宋胜地。“打卡点”可以是一处宋代建筑遗存,抑或是一个满含宋风宋韵、充满故事感的点位;可以是你已经去过的,也可以是你知晓但从未踏足过的;可以是肃穆的,也可以是温情的……总而言之,只要你有相关的线索,就可以在微博带话题“访苏州探江南”“江南寻宋之旅”,并@姑苏晚报或@苏州日报官方微博,或是在苏报集团引力播客户端相关文章下方留言评论,向我们晒一晒,说道说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