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艺术基本规则

 新用户12747762 2021-12-11

楹联艺术基本规则

赵发洪

     这一部分,我们重点讲楹联艺术最基本的六条规则。

楹联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内容很丰富,要用一两节课全部包容是很困难的。下面,就什么是楹联,楹联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则做一基本讲解。

什么是楹联?楹联就是我们经常俗称的对联或者对子。它的形式分为上联和下联,也可以叫出句和对句。但其格律严谨,对仗精工,音韵优美,生动活泼,雅俗共赏。

根据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之规定,如果按文艺学理论来搭建中国楹联学理论框架的话,除楹联学概论、楹联发展史、楹联修辞学、楹联鉴赏之外,楹联格律学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支柱。它把楹联基本格律概括成六个基本规则。

现在,我就这六个基本规则一一做介绍。

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上联,是指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也称为出句。

    下联,指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也称为对句。

    字数、句数,他们的数量相等,指上联或下联的字数、句数和所包含分句的字数、句数都一样。

    ①如明清时期的傅山题云陶洞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生。

    ②如有一副讽刺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第二条,词性对品

    就是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词性、词类属性,就是说哪些词属于哪一类,这是词类;就一个词来说,它属于哪一类,这是这个词的词性。

    对品,是指词的品类相对。“对”指相对,“品”指事物的种类。

    若要写好楹联,必须学会词类划分,即会区分词性。

    在这里谈谈在楹联实践中常用到的并且应该掌握的几类词的划分:

    (一)、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等的名称的词。名词又分为专用名词,即人名、地名和书藉名称等;具体名词,即山、水、松、柏等;抽象名词,即性、情、中、义等。这三种名词要尽量做到各自相对,以显出对仗的工整。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对“学海”、“径”对“舟”都是名词相对。

    (二)、 动词。表示变化或动作的词,即跑、走、坐、说、吃、看、闻、听、浮、沉、打、争、问等。如南昌的滕王阁联:

    依然极浦摇山,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想见”对“送来”就是连动词相对。

     (三)、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的词,即好、坏、软、硬、难、移、凉、热、大、小、方、圆、长、短等。如汉阳鹦鹉洲联:

    芳草凄凄,孤冢西望已陈迹;

    洪涛滚滚,大江东去有新生。

“萋萋”对“滚滚”是叠字形容词,“陈”对“新”是形容词,前是表示形状,后是表示性质。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兆等。如扬州濯清堂联:

    十分春水双檐影;

    百花莲叶七里香。

“百”对“十”,“七”对“双”都是数词相对。

    (五)、量词。表示计算单位的词,一般放在数词后,即升、斗、尺、丈、里、斤、吨等。如兰州神河庙联:

    曾经沧海千层浪;

    又上黄河一道桥。

“道”对“层”是量词。

    (六)、代词。用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或改组句子的词,即我、你、他、彼、此、汝、其、我辈、你们、他们等,还有谁、何、孰等疑问代词。如左宗棠题酒泉联:

    中圣人之情,有如此水;

    取醉翁之意,以名吾亭。

“此”指酒泉,对以“吾”是代词相对。

    (七)、副词。一般放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范围、程度、时间、肯定,否定、反问、礼貌等,即相、很、甚、即、必、未、请等。如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逢老子再骑牛。

“未”、“轻”、“愿”、“再”都是动词前的副词,“未”表示否定,“轻”表示程度,”愿”表示祈使,“再”表示范围。

    (八)、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组成介词结构,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状态、目的的词,即在、于、乎、因、由、以、向、与、对、和、同等,如古联: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原”和“本”,“因”和“为”都是介词,前者表示状态,后者表示原因。

    (九)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和分句,以表示他们之间关系的词,即及、或、并、和、跟、而等。如滕王阁联:     

    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

“共”和“与”是连词,都是表示连接前后名词的。

    (十)、助词。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面,表示某种语法的词,即焉、矣、耳、也、乎、哉、者、呢、吗、嘛等。如关帝庙联:

    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

    入此庙须要出此庙,当仔细扪着心来。

“着”对“了”是时态动词相对。

    (十一)、叹词。对事物有慨叹时用,独立于句之外。即噫、吁、嗟、唉、呜呼等。如西湖岳王坟前秦桧夫妇跪泣像联:

    唉!仆本无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唉”和“啐”就是独立句外的叹词相对。

第三条,结构对应

     结构对应有两个方面的意义,既指上下联的句式结构要一致,词组结构也要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等。同时联中的主谓宾定状补相对部分,也要求其词组结构相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但也存在当局自对、或结构相似、或结构特殊,而放宽对结构要求的情况存在。主要有这样三种情况:

    ①句式结构相称。就是上下联句式结构要一致,要求上下联同时主谓结构、或谓宾结构、或主谓宾结构、或述补结构等。如杭州西湖初阳台联:

    可遇同升日月;

    但观俱赤乾坤。

“遇”与“观”为谓语,“日月”与“乾坤”为宾语。

    ②词组结构相称。不仅句式结构要一致,每一个词式结构内的词组也要求结构一致,既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补充结构对补充结构等。如下联: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铁肩”与“辣手”,都是偏正短语结构,主要部分“肩”与“手”对偶极工,修饰部分“铁”与“辣”相对从宽;“道义”与“文章”均并列结构名词相对。  

    ③结构放宽现象。有些当局自对联,可以放宽上下联的结构要求,同时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较为近似和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上下联结构要求也可以适当的放宽。如下联:

    一死便成大自在;

    他生须略减聪明。

    此联第一节奏中的一死,是一旦死了的意思,是一个壮语结构。下联的他生是下一辈子的意思,是一个偏正结构。两个结构虽然不同,但具有相似性,且它们的中心词“死”、“生”为同门对仗用词,而“一”、“他”只作为修饰词可放宽要求。

    结构对应,关键是要对词的结构了解。这里只做一个提示。

第四条,节奏对拍

    所谓节奏对拍,是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同步。

    ①基本节奏。不论是语音还是语意的节奏,二二节奏是最为常见的节奏类型,系楹联中的基本节奏。如下联:

风和日丽;

人杰地灵。

“风和”与“日丽”、“人杰”与“地灵”,在上下年中分别构成一个节奏。这是标准的马蹄韵规则。

    ②单字或多字节奏。一个节奏通常是两个字,但也要存在单子或多字节奏。如下联:

说真心话;

做老实人。

此联是一三节奏,“说与做”是单字成为一节,而“真心话、老实人”分别是三个字构成的一个节奏。

    ③分句节奏。就是上下联两句来说,要求各对应分句的节奏也应该一致。如下联:

    千指同居,誉三朝孝义,全屏楹下从三德;

    百丁出仕,承一脉清廉,无愧江南第一家。

    此联是三句十六字联,上下联各分句的节奏,分别都是二二,一二二,二二三节奏,各分句节奏保持一致。

    节奏对拍,还有成语节奏、语音节奏与语义节奏等,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第五条,平仄对立

    我们先说说什么是平仄。所谓平仄,在现代汉语中,阳平、阴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这是中华新韵划分的标准。当然还有古声,在古汉语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仄声除了上声、去声外,还有一个入声。后来在现代汉语改革中把它分成了四份,分别归到其他声律去了。

    所谓平仄对立:

    ①即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就7字联来说,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元朝赵孟頫题扬州瘦西湖迎月楼联: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句内节奏点平仄交替,上下联节奏点平仄对立。

    ②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下联:

    好水好山,出东郭不半里而至;

    宜情宜雨,比西湖第一楼何如。

——上下联节奏点对立,但句内节奏点平仄不交替,就是平顶平,仄顶仄。

第六条,形对意联

    即形式对举,意义关联。形式对举,即“字句、词性、结构、节奏、平仄”五者对应;意义关联,即上下联内容要相关,上下联所表达内容统一于一个主题。

    就是说楹联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上下联都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这个比较好理解,下边儿举几个例子: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上下联重复表现主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上下联并列表现主题。

    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绮少伟男。

——上下联正反表现主题。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上联铺垫,下联点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