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通则系列讲座 王庆农

 幽篁琴韵图书馆 2013-07-16

楹联通则系列讲座
王庆农 
(转载自“泰州楹联”)

第一讲    楹联的定义和文体属性

    《中国对联大辞典》条目:楹联,原指张贴或镌刻在楹柱上的对联,即题于楹柱之联。清褚人获《坚瓠集》:“赵某自题楹柱一联。”后来,泛指各类对联,成为对联的雅称,如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应世文件作法详解》:“贴于柱上或门旁者,谓之楹联。但春联及赠送之联、名胜之联与一般对联,多混称之为对联。”
   《辞源》条目:楹联,也叫“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舂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叫“春联”。字数无定规,但两联须相等。旧时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旧体诗词的演变。相传始于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代推广用在楹柱上,后又普遍用于装饰和交际庆吊。
    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楹联通则》(修订稿)在《引言》中指出:“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史家程千帆在《关于对联》一文中指出,对联“本应该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但不知为什么,却被我们的文学史家们在一致同意下开除了。这恐怕也是文学界应当来反的错案之一。”随着近三十年来楹联文化热的不断升温以及不少学界有识之士的呼吁,已经有部分文学史、文体发展史著作给予了对联应有的地位,如1998年10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赵雨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话》(清代卷),就根据南怀瑾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在文学的境界上有一个演变发展的程序,大体情形是所谓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到了清朝,我认为是对联”的论述,在学术界大胆提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的观点。


第二讲    楹联的基本特征

      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在“引言”中,开宗明义,指出“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这句话提纲挈领,概括了楹联格律中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从明代李开先的“拘声律,分门类”,到清代汪升的“字义之死活、虚实,声音之平仄、高下,宜相符也”,再再到民国蔡东藩的“字谐平仄,句成对偶,即为形式上之模型”。历代联家所归纳出的楹联格律要求,无不落到这两个基本点上。
词语对仗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诗词对联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强词语表现力。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关于“词语对仗”这一要求的本质内容,将在以后的章节里专门讲解。
声律协调    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汉字单音节的特点,三国时李登作《声类》,以宫、商、角、徵、羽分韵,首以五声配字音。梁代沈约进一步用五声来调配诗的音节,他指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后则须切响。”沈约所说的低昂或浮切,以及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所说的“声有飞沉”都是两分法。到了唐朝,以上去入为仄,平仄相配,符合于低昂、浮切、飞沉的两分法,逐渐形成了平仄协调的格律。关于“声律协调”这一要求的详细内容,将在专门的章节里讲述。
联语示例   (1)撑天拄地两行字;纳古涵今一副联。(中国楹联学会网站联)
     (2)对天对地,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能联。(中国楹联报报头联)
     (3)联学开新,可从文史入手;骚坛夺席,堪与诗词并肩。(梁羽生论对联)
     (4)对立统一,为宇宙万物之普遍规律;联绵成双,乃乾坤众生的共同因缘。(马萧萧)


第三讲   《联律通则》第一章第一条“字句对等”

      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修订稿)第一章《基本规则》共有六条。这六条“基本规则”是有利于初学者理解的最初级、最简化的楹联格律表述形式。
      《联律通则》第一条:字句相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上联   指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下联   指对联的后半部分。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其张学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句数   指上联或下联所见包含的分句的数量。楹联出现早期一般多为五、七言单分句的短联,长者不过两三个分句。明末至清代,对联长度逐渐增加,所包含的分句数也相应增加,每边三五个分句的楹联已经比较常见,号称古今第一长联的钟云舫《拟题江津临江城楼联》更是长至每边135个分句。
字数   指上联或下联以及每一个分句所包含的文字数量。中短联中每边包含的字数称为“言”,如五字句称为五言联,七字句称为七言联;超过一定字数的长联,习惯按上下联总字数合计。如孙髯翁为昆明大观楼所题长联,达180字,除以2便为上下联每边字数。分句包含的字数也按“言”计,一般以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和七言句居多,古文句式偶有长至八、九言甚至十言以上者。
        联  语  示  例
古人巧对:(1)墨; 泉。(2)色难; 容易。
陈寅恪出巧对:孙行者; 祖冲之。
郑板桥题扬州勺园:移花得蝶;  买石饶云。
孟昶题春联: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傅山题云淘洞: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长长长长长长长
孙星衍自题: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何溱集禊帖: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曾国藩自题: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山海关孟姜女庙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张百熙题京师大学堂:学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以上一分句联,由一言巧对至十一言联。
杨鹤题杭州于谦祠: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
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
——四分句联,含四言分句、五言分句、六言分句。
李篁仙题长沙屈贾二公祠:
当年有痛哭流涕文章,问西京对策孰优,惟董江都后来居上;
今日是长治久安天下,喜南楚故庐无恙,与屈大夫终古相依。
      ——三分句联,含七言分句、八言分句、九言分句。
丘逢甲题台南延平郡王祠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事业,愿国中有志者再鼓雄风。
     ——三分句联,含十言分句。
李渔题庐山简寂观: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先师。
     ——二分句联,含十一言分句。     


第四讲  《楹联通则》基本规则之二:词性对品

《楹联通则》第二条: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对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词性、词类属性
用来划分词类根据的词的特点,称为词性。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属于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属于虚词。这里的虚词、实词概念,与古人“字类相对理论”中的虚字、实字并不等同。
对品
指词的品类相对。“对”指相对,“品”指事物的种类,这里进一步指词的品类。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认为:“咱们必须彻底了解词类和词品的分别。词类是每一个词独立的时候所应属的种类;词品是词和词发生关系时所应属的品级。咱们研究语法的时候,词品比词类更重要,因为在语言里,词是不能独立的,是必须互相发生关系的”。前人常以“品”指词语的品类,如“转品”、“依句辨品”等。
句法结构
指句法单位与句法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基本的句法结构类型有以下五种:
(1)主谓结构。 它有主语和谓语两个结构成分,有话题与陈述的关系,所以又叫陈述结构。如:他睡了。
(2)述宾结构。 它有述语和宾语两个结构成分,有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所以又叫称支配结构。如:修理汽车。
(3)偏正结构。 它有偏与正两个结构成分。正的部分叫中心语,当中心语由名词充当时,偏的部分叫定语。如:淡雅的水仙花。当中心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时,偏的部分叫状语。如:很愉快。
(4)述补结构。 它有述语、补语两个结构成分。成分之间有补充说明和被补充说明的关系,补语出现在述语的后边,带有补充修饰的意味。如:高兴得跳起来。
(5)联合结构。 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构成分,成分之间有并列在一起的关系,所以又叫并列结构。如:老师和学生。
传统对仗种类
古人对偶理论基本上是把所有汉字分成虚实两大类,有实实在在形体的为实,其余为虚,以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便可以构成对偶。因为汉字实际的复杂性,单纯用虚实无法截然分开所有汉字,于是又增加了“半实”与“半虚”等于过渡概念。为了使对偶更加工整,实字又被分成了数十种极其细致的“小类”或称“门”,虚字又区分为“死”和“活”两种。用现代汉语的概念粗略地翻译一下,实字相当于“名词”,虚字便是名词之外的所有字;死字相当于“形容词”,活字相当于“动词”(一说为动词、形容词归为活字,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归为死字)。除上面所说的“小类”中的字相对才算工对外,古人还设了具有标识性意义的几类字,要求严格相对,这便是数字对数字、颜色对颜色、方位对方位。
      联  语  示  例
(1)名词: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在汉语中数量最多。名词又分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和书籍名称等;具体名词,即山、水、松、鹤等;抽象名词,即性、情、忠、义 等。这三种名词要尽量做到各自相对,以显出对仗的工整。如劝学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对“学海”,“径”对“舟”,都是名词相对。
(2)动词:是表示变化或动作的词,即走、跑、做、作、说、吃、看、闻、视、听、浮、沉、争、打、呼、问等。如南昌滕王阁联:
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想见”对“送来”是连动词相对,前者作状语。
(3)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的词,即好、坏、软、硬、难、易、凉、热、大、小、长短等。如汉阳鹦鹉洲联:
芳草萋萋,孤冢西望已陈迹;
洪涛滚滚,大江东去有新声。
“萋萋”对“滚滚”是叠字形容词,“陈”对“新”是形容词,前是表示形状,后是表示性质。
   (4)代词:用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或改组句子的词,即吾、我、你、他、彼、此、汝、其、伊、侬、我辈、你们、他们等,还有谁、何、孰等疑问代词。如左宗棠题酒泉联:
中圣人之清,有如此水;
取醉翁之意,以名吾亭。
“此”指酒泉,对以“吾”是代词相对。
   (5)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等。如扬州濯清堂联:
十分春水双檐影;
百花莲叶七里香。
“百”对“十”、“七”对“双”都是数词相对。一些暗含数目的字,如“孤、半、无、单、并、满、零”等也算作数词,杜甫曾以“寻常”对“七十”,因为古代以八尺为一“寻”,二“寻”为一“常”。
   (6)量词:表示计算单位的词,一般放在数词后,即升、斗、尺、丈、里、斤、吨、件等。如兰州神河庙联:
曾经沧海千层浪;
又上黄河一道桥。
“道”对“层”是量词相对。
   (7)副词:一般放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范围、程度、时间、肯定、否定、反问、祈使、礼貌等,即相、很、甚、即、必、未、岂、请等。如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逢老子再骑牛。
“未”、“轻”、“愿”、“再”都是动词前的副词,“未”表示否定,“轻”表示程度,“愿”表示祈使,“再”表示范围。
   (8)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组成介词结构,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状态、目的的词,即在、于、乎、因、由、以、向、与、对、和、同等。如古联: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原”和“本”,“因”和“为”都是介词,前者表示状态,后者表示原因。
   (9)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分句,以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词,即及、或、并、和、跟、而等。如滕王阁联:
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
“共”和“与”是连词,都是表示连接前后名词的。
   (10)助词: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面,表示某种语法的词,即焉、矣、耳、也、乎、哉、者、呢、吗、嘛等。如关帝庙联:
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
入此庙须要出此庙,当仔细扪着心来。
“着”和“了”是时态助词相对。
(11)叹词:对事物有慨叹时用,独立于句之外。即噫、吁、嗟、唉、呜呼等。如西湖岳王坟前秦桧夫妇跪泣像联:
唉!仆本无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唉”和“啐”就是独立于句外的叹词相对。


 第五讲  《楹联通则》基本规则之三——结构对应

   中国楹联学会《楹联通则》第三条: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结构
包括词语结构和句子结构两个层面:
一、          词语结构指汉语词和短语的构成方式,包括不可拆分的单纯词和可拆分的合成词及短语。
(1)    单纯词:两字以上的单纯词包括连绵词、象声词、音译词、叠音词等。连绵词以同类相对为工对,非同类相对为宽对;象声词、音译词可按各自词性相对;叠音词只能对叠音词,否则会造成不规则重字。
(2)    合成词及短语(词组):实词与实词依靠一定的语法手段组合起来叫做词组。词组主要有以下各类:
偏正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定语或状语,后一部分是中心语,两个部分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后补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
动宾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等关系。
主谓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有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
联合结构:由两个或更多的部分组成,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有的是并列的,有的是选择的。
同位结构:两个部分叠用,指同一事物。
连动结构:两个以上动词连用,它们之间没有主谓、联合、动宾、偏正、补充等关系。
兼语结构:一个动宾词组和一个主谓词组套在一起,动宾词组的宾语兼做主谓词组的主语。
除了上述八种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词组,例如数量词组和方位词组等。
对联的对方仗只考虑词语在结构上的大致平衡,初学者可首先注意区分并结构与偏正结构,其次注意在偏正结构中区分主要成分和修饰成分。
二、          句子结构,指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这成分的组合方式,汉语句子这按结构可分成单句和复句两类,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可分为主谋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
      在诗词楹联的对仗中,句子结构相同可以构成对仗,句子结构不同同样可以构成对仗。王力先生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故对联的上下联可以句子结构相同,亦可以不同。
示例
(1)    明杨继盛自题: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铁肩”与“辣手”都是偏正短语结构,“肩、手”对仗势极工。“道义”与“文章”均并列结构名词相对。上下联均为“主谓宾”结构,相互对应平衡,属于王力先生所说的“正格”)
(2)    清郑板桥题扬州月观亭联: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
(以水喻光,写月在地;用云譬峰,称山在天。想象可谓神奇,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状宾结构,彼此对应,四平八稳。)
(3)    清曾国藩题桂湖联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
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上下联的两个分句分别都是偏正结构和主谓宾结构,句法一致。)
(4)    清刘凤诰题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联语巧用数字,“荷、柳、山、湖”简约概括,极为诱人。在修辞上“荷花、山色”均为双声词,读来悦耳顺畅。从结构上分析,上联的“四面、荷花、三面”与下联的“一城、山色、半城”,均相应为偏正结构;而上联的“四面荷花”与“三面柳”,以及下联的“一城山色”与“半城湖”,则分别构成并列结构。)
(5)    清阮元题杭州贡院联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上联写时间——桂香、槐黄,旧时乡试三年一次,都是秋天在省城贡院举行。下联以“月满”喻称心满意,用“潮来”喻思维敏捷。在修辞手法上,作者采用了自对法。“桂子香时”对“槐花黄后”,“西湖月满”对“东浙潮来”,不仅词性结构一致,而且平仄交替、相对,非常工稳。)


第六讲  《楹联通则》基本规则之四——节律对拍

中国楹联学会《楹联通则》第四条: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楹联是一种融合了诗词曲赋以及古文特点的边缘性文体,楹联语言节奏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骈文节奏:即由两个标准音步形成的四言句式和由三个标准音步形成的六言句式。声调格式为:
平平\仄仄;(浮舟沧海;)
仄仄\平平。(跃马昆仑。)
     
         仄仄\平平\仄仄;(竹雨松风琴韵;)
         平平\仄仄\平平。(茶烟梧月书声。)
二、诗律节奏:即在骈文节奏句式的最后一个音步之前或后,加上一个单音节而形成的五七言句式,如“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之类。
平平\平\仄仄;(风云三尺剑;)
仄仄\仄\平平。(花鸟一床书。)
仄仄\平平\仄;(曲径通幽处;)
平平\仄仄\平。(园林无俗情。)
仄仄\平平\平\仄仄;(自闭桃源称太古;)
平平\仄仄\仄\平平。(欲栽大木拄长天。)
平平\仄仄\平平\仄;(读书养气十年足;)
仄仄\平平\仄仄\平。(扫地焚香一事无。)
三、词律节奏:即在骈文节奏句的最前面加上一个单音节,形成“一四”或“二三”结构的五言句和“一六”或“三四”结构的七言句,其后四字在与下一个四字句形成自对时,分别又形成了一字和三字的领格字。如:
仄\平平\仄仄 ;(破千年旧俗;)     
平\仄仄\平平。(开一代新风。)

平\仄仄\平平\仄仄;(能受苦方为志士;)
仄\平平\仄仄\平平。(肯吃亏不是痴人。)
四、古文节奏:即在或长或短的一组标准音步之间的任意位置,插入一个或数个单音节成分,形成一音节、二音节、三音节音步交杂的状况。如: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五、更多的楹联则是把各类节奏形式交错使用,骈散结合,自对和互对参差错落,以避免语句的平板单调,涵雍容之度,蕴风流之致,达到跌宕起伏、张弛有度的艺术效果。如吴汝纶联:
泛\洞庭湖\八百里\秋波,挂席\来游,三楚\风涛\携\袖底;
邀\太白楼\一千年\明月,凭栏\远眺,六朝\烟景\落\樽前。
当代语言学把语言节奏归纳成六个基本类型,即:高亢型、舒缓型、紧张型、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应根据楹联内容,选择与之适配的节奏类型,创作出真正上乘的楹联作品。


雍容跌宕对==
风采张弛联  (程瑞)



第七讲  《楹联通则》基本规则之五——平仄对立

中国楹联学会《楹联通则》第五条: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俗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楹联要做到上下联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的相对。这里分两个层面:
1、单句联以及多句联的分句,一句之内的若干个节奏点,要做到一平一仄的交替;上下联相对应的节奏点,要做到平仄相反。
2、多分句的长联,上联或下联的各个分句句脚字,其声调按顺序一般要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即一、二分句平声收尾,三、四分句仄声收尾,五、六分句平声收尾……。若是某一分句因句脚字而造成三个平声字收尾,或句脚字声调影响到整句的平仄协调时,可以突破两平两仄交替的格式。
在对联创作的现阶段,上联仄收,下联平收,上下联相对应分句的句脚应该平仄对立,这是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
单边联语内部,各分句句脚的平仄排列格式,目前有四种模式可供选择:
1、平仄单交替式;2、平仄双交替式;3、多平一仄式;4、分节粘接式。
联语示例
(1)    元赵孟頫题扬州瘦西湖迎月楼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诗律节奏,句内节奏点平仄交替,上下联节奏点平仄对立。
(2)    清陈文政题贵州图云关可憩亭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
一楼\俯看\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骈文节奏,句内奏点平仄交替,上下联节奏点平仄对立。
(3)    清彭玉麟题杭州西湖平湖秋月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苹\秋老;
把酒对\琼楼\玉宇,莫辜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词律节奏,三四结构的三字音步上下联平仄对立,领格字的三字音步平仄不对立。
(4)    清俞樾题临海东湖湖心亭
好水\好山,出东郭\不半里\而至;
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楼\何如。
   ——古文节奏,上下联节奏点对立,但句内节奏点平仄不交替。
(5)    李月初挽石伏生联
相约买山种桔,相邀筑室藏书,文字交把酒对谈,枉费几番筹划,岂奈遭时不偶,致教夙愿难酬,此别已吞声,万里烟云齐惨淡;
共怜世道崎岖,共愤人情冷暖,古今事和盘打算,终归一塌糊涂,此来退扫闲轩,漫拟专攻进学,前程空想像,百年心迹付蹉跎。
   ——此长联为“平顶平、仄顶仄”的标准格式,每两分句为一层意思,八分句恰好完成两个单元的重复,形成“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




第八讲  《楹联通则》基本规则之六——形对意联

中国楹联学会《楹联通则》第六条: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楹联要做到上下联之间形式上相对仗、意义上相连接。对联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是表达某种主题的工具和载体,对联文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上下联的“对举”,即并列的两个事物互相衬托。这种对举包括对应字词的类别一致与平仄的对立。但在语意上,上下联必须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为表现这一主题服务
属于广义对联范围的各种巧趣类联语以及短小的巧对,可以视为楹联文体形成前的初级形态,这种形态没有因为楹联的形成而消失,而是与楹联文体并行发展。这种以文字技巧和趣味性为主的对联形态与一般文字游戏一样,意义仅在于自身的趣味性,并不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我们在理解“形对意联”这一条时,有必要把这类巧对、趣联特别是无情对,与一般的对联文体作出明确的区分。
有些些字面上看似不关联的古联,其实在宏观上或内在逻辑上都是相关联的,所以这种关联也存在表面的关联和内在的关联两种形式。
上下联意义关联的最紧密形式,就是上下联语意极其连贯,差不多就是一句话分为两句说的所谓“流水对”。
联语示例
(1)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上下联重复表现主题。
(2)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上下联并列表现主题。
(3)    自古英雄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上下联正反表现主题。
(4)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上联铺垫,下联点题。
(5)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联
门外湖光十里碧;
座中山色四围青。
   ——此联上联写水,下联写山。“水”与“山”同为自然景物,主题是描写西湖三潭印月之美景。
(6)    清康熙皇帝挽郑成功联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1661年,郑成功抗清失败,率师四万渡海东征,鏖战九个月,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逝世后,其灵柩迁葬福建南安石井镇故里。康熙因其功在不灭,题联挽之。上联写郑成功坚持抗清,下联写郑成功收复台湾。上下联内容统一,康熙帝对这位民族英雄作出恰当的、较高的评价,显然是出于巩固统治秩序的需要。



 第九讲   《楹联通则》第二章:传统对格

   中国楹联学会《楹联通则》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对于传统的对偶辞格,如:
“文字修辞”中的“叠语对”、“嵌字对”、“衔字对”等;
“语音修辞”中的“借音对”、“谐音对”、“联绵对”等;
“词汇修辞”中的“互成对”、“交股对”、“转品对”等;
“句法修辞”中的“当句对”、“鼎足对”、“流水对”等。
只要在联语中使用了上述修辞方式,即可视为满足了对偶的形式要求,不必再从语法学角度分析上下联相对词语的词性是否相同和结构是否相应,个别情况下因使用辞格而造成的平仄要求从宽,也不应视为出律。
叠语对
原指相同文字在上下联中相对的格式,最初常用于古风体诗歌的对仗句。因为楹联的对仗严格禁止同字相对,所以在上下联之间只偶尔出现“之”、“其”等虚字同位相对的情况。叠语对在对联中应用较多的另一种情况是在句中自对时,含重字的句中自对一般均为叠语对。如蒲州关帝庙联: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上下联“而”相对,上联“大”和“千古”相自对,下联“山”和“一人”相自对)
嵌字对
即嵌名对,是把专用名词镶嵌到对偶两句中的格式,专用名词整体嵌入称为整嵌对,拆成单字分别嵌入称为分嵌对。我们常说的嵌字联一般为分嵌,因为所嵌部位的不同,又分成名目繁多的格式,如凤顶格、燕颔格、鸢肩格、蜂腰格、鹤膝格、凫胫格、雁足格、蝉联格、魁斗格、鼎足格、碎锦格等。如:
(1)四川剑阁姜伯约祠联
九伐竟无成,心师武侯,能继祁山六出志;
三分不可恃,计诛邓艾,已复阴平一败仇。
(此联分别嵌入“武侯”、“邓艾”两个人名和“祁山”、“阴平”两个地名。为整嵌。)
(2)挽秋瑾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瑾其可怀。(此为分嵌中的“鸢肩格”。)
(1)    题长沙也可园(改清朱彝尊山晓阁联)
也不设藩篱,恐风月畏人拘束;
可大开门户,就江山与我品题。
(此联为凤顶格分别嵌入“也”、“可”二字。)
衔字对
一句之中同字连用(非叠音词),谓之衔字。这与连珠对不同。连珠对是同字叠用构成叠音词,中间不可以停顿,如杭州西湖湖山春社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而衔字对的两个同字之间可以顿开,如新都宝光寺大雄宝殿联: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上联“法法”相衔,下联“了了”相衔。)
借音对
是用假借字音的方法,造成相对词语同类工对的格式。即字面上相对本来不工,但借用与此字读音相同的其它字来相对,则构成了工对的变通形式。如:
福州半山亭联
眼中沧海小;
衣上白云多。(“沧”与“苍”同音,借来与颜色词“白”相对。)
谐音对
运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字面上表示一个意思,实际上别有所指的一种语义双关的对偶格式。如常用“晴”谐音“情”,“藕”谐音“偶”等。
(1)清才子金圣叹因哭庙案受株连,临刑前与儿子出联作别: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以“莲”代“怜”,以“梨”代“离”,别有一番滋味。)
(2)送汪精卫联
昔具盖世之德;
今有罕见之才。
(汪精卫卖国求荣,充当了日本羽翼下的伪中央主席,在人赠送了他这副对联。“盖世”谐音“该死”,“罕见”谐音“汉奸”。)
(2)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在孔子上;
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
还有一种谐音巧对,是利用同音字的连续使用以构成对偶的难度和趣味,如“今世进士尽是近视”等。
联绵对
即联绵词与联绵词相对的格式(与音法中的双声对、叠韵对有重复之处)。联绵词又称连绵词、连绵字,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单纯词。它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双声兼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如:
(1)孙中山挽蔡锷联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慷慨”为双声联绵词,“间关”为叠韵联绵词。)
(2)祝贺吉林省楹联家协会成立联
门楹新对联,花炮红灯光灿烂;
雪域大风景,白山松水气氤氲。
(此联中“灿烂”一词,韵母相同,为叠韵联绵词;“氤氲”一词,声母相同,为双声联绵词。)
(3)福州春意亭联
莺啼燕语芳菲节;
蝶影风声浪漫诗。
(此联中“芳菲”为双声联绵词,“浪漫”为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未完待续)    


第十讲   《楹联通则》第七条“传统对格”
续讲第第九讲未完部分


成对
一句之中连用两个同类词语,再两两对举的偶对格式。如用“山川”对“花木”,把形式上的异类宽对变成为事实上的同类工对。
互成对可分为实字互成对(如“风雨”对“春秋”)、虚字互成对(如“磨砺”对“苦寒”)、虚实互成对(如“天地”对“有无”)三类。例如:
杨慎题昆明西山华亭寺联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烟霭”、“雨晴”同小类实词互成对;“有无”、“浓淡”反义连用虚字互成对;“苍茫”、“画图”同义连用虚字与同小类实字组成的虚实互成对。)
交股对
两对词语在上下联不同语法位置上交错互对的格式。如李白诗“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春与秋,日与夜,皆交错相对。又如贺知章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其中,“碧玉”对“绿丝”,“一树”对“万条”皆为交股对。
吉林北山公园旷观台联
登高远望,四面云山,千家烟树;
长啸临风,一川星月,万里江天。
(登高“与“临风”交错相对,“远望”与“长啸”交错相对。)
转品对
指在词语的应用中,把本来属于某一词性的词语临时活用为其它词性的偶对格式。如“春风风人”,第二个“风”便从名词临时转为动词。例如:
(1)    集句联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转品,即词性的转变。此联中,第一个“衣”、“食”、“风”、“雨”为名词词性,而后一个相同字则均转为动词词性。)
(2)    福建长汀朝斗岩联
人在北斗以南,可小天下;
月在东山之上,且坐灵根;
当句对
又称当句自对。原指诗歌中一联两句既两句互对,又本句自对的格式。在楹联中被广泛应用后,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自对形态,一般认为只要本句自对工整了,两句间的互对可以放到很宽,甚至可以不予考虑。
当句自对的可以是一对词语,也可以是两个句子,还存在字数不等的两个短语参差自对的情况。例:
(1)    柳侯祠联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
春秋报事,福我寿民。
(黄蕉、丹荔,两个偏正结构相对;福我、寿民,两个动宾结构相对)
(2)    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方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落霞孤鹜”与“秋水长天”相对;“江上才人”与“阁中帝子”相对。)
(3)    清代余小霞题桂林五咏堂联
异代景前修,想石榻摊书,竹林怀友;
新堂还旧观,对半潭秋水,一柱奇峰。
(上联中“石榻摊书”对“竹林怀友”;下联中“半潭秋水”对“一柱奇峰”。)
(4)    毕沅自挽联
读书经世即真儒,遑问他一席名山,千秋竹简;
学佛成仙皆幻象,终输我五湖明月,万树梅花。
(“读书”、“经世”自对;“学佛”、“成仙”自对;“一席名山”、“千秋竹简”自对;“五湖明月”、“万树梅花”自对。)
(5)    谢威风题兰州两湖会馆联
玉关柳色,陇上梅花,听凭羌笛吹来,雅调都成塞下曲;
汉口夕阳,洞庭秋水,想到渔歌队里,乡心倾尽掌中杯。
(上联中“玉关柳色”对“陇上梅花”;下联中“汉口夕阳”对“洞庭秋水”。)
鼎足对
是指三个句子排比对举的格式。在楹联中以排比自对的形式出现。如:
俞樾贺任小沅七十寿联
屏藩节钺半生来,宦迹两至吾乡,僚友曰善,士林曰善,闾阎曰善;
香山放翁七十岁,诗篇并为公寿,富贵中人,风雅中人,神仙中人。
(上下联三个分句排比自对)
流水对
是指出句和对句在语意上有先有后,上下相承的偶对格式。一般的平对上下联语意并列,不分先后,可以颠倒顺序而不影响意义,但流水对则是上下语意联贯,不可以随意颠倒。例如:
查九峰题河神庙联
曾经沧海千层浪;
又上黄河一道桥。
此外,楹联属对格式中,尚有:
属于字形修辞的:字侧对、镶边对、离合对…
属于藏掖修辞的:嵌名对、藏字对…
属于语音修辞的: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拗救对、全平全仄对、同调对、两韵对、别音对…
属于词汇修辞的:同类对、异类对、同语对、云泥对、借义对、人名对、地名对、切侧对、偏对、实名对、虚名对、背体对、同体对、假性对、翻语对…
属于句法修辞的除上述当句对、鼎足对、流水对而外,还有二十种之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当代学者朱承平先生著有《对偶辞格》一书,对数以百计的传统对偶辞格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查阅此书。  


作者系泰州楹联专版版主


附:

祝贺王庆农老师主持泰州楹联专版

师出有名,地连千里同称庆
我来何意,时隔多年再学农  (王广华)


庆翁摆阵,激活一泓春水;
农主育苗,赢来万里秋光。  (滨江居士,曽两获全国性征联大赛一等奖) 


登楼望海,心潮荡出仄平句;
会馆询贤,思绪催生忧乐天。  纪增强,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理事、泰州市历史学会副秘书长)


望海楼高,高宜观海,海内藏龙,龙腾文苑;
泰州城美,美可昌州,州中翔凤,凤舞联坛。  刘湘鹏,中国楹联学会中华对联研究院研究员、中华辞赋社会员)


王者归来,庆贺八方,农歌声里情飞舞
俊才汇聚,吟讴三韵,对语字间志奋扬     (梦之缘)



神九飞天,天宫对接,接嫦娥回故里,里程不远;
蛟龙潜海,海国深探,探敖广后花园,园景当前。
(作者  王庆农:神舟九号飞上太空与天宫一号顺利对接,与此同时,蛟龙一号创造了深潜七千多米的纪录。一个上天、一个入海,相映成趣,试用“顶针法”作成一联颂之。)


应征光孝寺楹联稿

王庆农            泰州光孝寺楹联应征稿

(1)最吉祥殿   
光溥人间,看莲灯照夜,海月穿云,能自纤毫观世界;   
孝行天下,传冻浦求鱼,寒林索笋,即生寸草报慈恩。

(2)天王殿   
大光明处,万象皆空,一尘不染;   
彰孝义时,清莲喻法,白月传心。

(3)传汝楼   菩提堪证,贝叶相传,为庄严法;   
锡杖能飞,木杯可渡,是自在身。

(4)藏经楼   
诵经讲律,香雨霏时,天花纷坠;   
入定悟心,碧云飞处,海月空明。

(5)方丈室   海虽阔乃有为法;   
陵自高而无碍心。 


清修通佛慧,
静悟益禅心         梦之缘:学作一联



主伴庄严,接引众生归净土;
愿行成就,超登上品觐慈尊。    (南山寺门)



我喜欢的两则酒肆联   (吴陵人)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门一拱歪之乎。
(“之乎者也"都用上了,恰到好处。下联犹生动有趣味。)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集摩诘太白句,浑然天成。)

人尽其才,吟坛喜遇诗翁领。
楼占斯境,雅座欣逢风月奇。  (任雨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