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基础知识100问(下)

 文山书院 2022-01-14

图片

50、如何在撰联中把握工对和宽对?

答:在实际诗联写作中,不必太强求名词小类工对,如果过于强调小类工对,不仅没有张力,甚至易产生合掌,增加写作的难度。但是,如果能做到既工对又有意境,那怕一两处很工,无疑会大大加分。   

王力认为:“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王步高说,“七字联中有五个字对得很工就行了”。在对联写作中,真正的严对(工对)是不多的,常江认为,严格做到恐怕不会超过十分之一,因此,严对(工对)往往是理论色彩的,宽对往往是比较实用的。

在诗联的创作中,正确的做法是,能工则工,不能工则宽,既遵守规则,又在允许范围内适度放宽。初学者应先在工对上下功夫,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根据《联律通则》的要求,求得创作的更大自由,从而实现由常境到妙境再到达化境。

51、请举出工对的典型范例。

答:工对的典型范例很多,比如郑板桥的“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虚心”与“傲骨”是偏正词组,“低头”与“仰面”是动宾词组。心与骨、竹与梅,头与面、叶与花都是名词的小类同类。全联平仄也合,你找不到一点毛病。但是,这样的写联局限太大,范围太窄,在实际创作中属凤毛麟角,并不实用。

52、请举出宽对的典型范例。

答:在此我们先明确一个重要的前提:在形式的层面上,我们说工对肯定优于宽对,但形式最终是要为内容服务的,内容的表达比单纯的形式更重要。中楹联学会一位专家曾举个例子:虽然以“铁”对“金”(同属器物金属门)比以“月”(天文门)对“金”要工,但宋人魏了翁的诗句“磨人三寸铁,行己四知金。”就远比不上唐朝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3、“同哦曲水千秋月 ,共叙兰亭一盏茶”,“曲”是形容词,“兰”是名词,可以对仗吗?

答:可以,“曲水”和“兰亭”均是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按《联律通则》,偏的部分词性可以从宽。

54、“…..喜茫茫空阔无边……叹滚滚英雄谁在……”,是《昆明大观楼》长联中的对应联句,“空阔”是形容词,“英雄”是名词,能对仗吗?

答:可以,“空阔”与“英雄”都是同义连用词,也就是联合词,句式结构相同,可以不拘词性相对。

55、什么是马蹄韵(也称马蹄格)?它是唯一的格式吗?

答:《联律通则》中对多分句联句脚的相关规定是第五条:“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传统所称的“平顶平,仄顶仄”,也叫“马蹄韵”或”马蹄格“。

中国楹联学会的《对联通则解读》中指出:“需要阐明的是,句脚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即所谓的'马蹄格’,不失为较佳的格式,但它绝不是唯一的,例如,朱氏规则也是主要的格式之一……在楹联创作实践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变格格式……从总结楹联创作规律性的角度来讲,不管是马蹄格、朱氏规则,或其它变格形式,坚持'每句句脚之平仄形成音步递换’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共识的。”

所以,马蹄格只是一种“较佳”的格式,但决不是“唯一”的。而“多平一仄”的朱氏规则虽然没有音步递换,但作为一种传统,亦应给予尊重和肯定。

56、什么是马蹄格正格?举例说明。

答:以四分句联为例说明:分句句脚马蹄格正格是上联末字单仄声,倒推双平双仄连珠交替,如清代书法家王继香题浙江绍兴青藤书屋联:

数椽风,几劫沧,想月中跨鹤来,诗魂尚下陈蕃

半架青藤,一池乳液,输石上飞鸿留印,名迹应光越绝书。

这副联上联分句句脚是仄,平,平,仄;下联反之。

57、什么是马蹄格变格?举例说明。

答:研究马蹄格的专家余德泉教授在《对联格律·对联谱》中曾介绍马蹄格的变格,即“变格式,一般是指对联末二句句脚为双平或者双仄者“,就是分句句脚上联末两句句脚仄声,倒推双平双仄连珠交替,如四川泸州玉蟾山金鳌阁联:

看泸地风光,九曲萦回,冱江环抱,万里平畴收眼底;

数川南形胜,玉蝉耸翠,鳌阁流金,一天云雾锁雄关。

这副联上联分句句脚是平,平,仄,仄;下联反之。

中楹联学会在解释《联律通则》时明确马蹄格的变格形式也是合律的,所以将变格打成失律是不可取的。但余教授指出:“为变格的对联 ,由于句脚平仄缺少交替,使显得有些呆板而不铿锵,每边二句、三句、四句者,尤其如此。因此,每边二句、三句和四句的对联,最好用正格而不用变格。”这也说明,用变格并非出律,但不如正格“铿锵“,如果意境特别需要,也是可以的。

58、两分句联的分句句脚仄—仄合律吗?

答:按余德泉教授对马蹄格规则的解释,两分句联分句句脚的正格是平—仄,即第一分句尾字为平,第二分句尾字为仄。如果第一分句尾字为仄,即成为马蹄格的变格,不能算出律,但不如正格有音步递换好。所以,二分句联的分句句脚提倡平—仄格式为佳。但如果三分句联的分句句脚为仄—仄—仄,显然不合适了。

59、什么是龙形格?举例说明。

答:分句句脚龙形格即朱氏规则,上联多平一仄,下联反之,如汤文正斌题无锡惠山邹忠公浩祠联:

六经万户千,只慎独两,上接泗,下肩伊

三疏九年再窜,痛引裾一决,晓行岭海,夜渡潇湘。

这副联上联分句句脚是平,平,平,仄;下联反之。

60、什么是鹤步格?举例说明。

答:分句句脚鹤步格即李氏规则,句脚依单平单仄交替,如康有为题北京龙潭湖公园袁崇焕祠联:

其身世系中夏存,千秋享,死重泰,当时乃蒙大; 

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稳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这副联上联分句句脚平,仄,平,仄;下联反之。

图片

61、什么是尾三平,尾三仄?

答: 尾三平又称三平尾,是指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应仄而平;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应仄而平,造成收尾三字均为平声的情况。尾三平是指下联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尾三仄是指上联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字。写对联用律诗句型, 要注意避免。

62、这副联有什么问题?试改正。

四季锦霞萦白岳;

一帘痴梦寻徽州。

答:下联尾三平。寻字应改个仄声字。

63、下面这副联属于尾三仄吗?

清梁鼎芬:门联

往事/忆/觚棱,身别/都门/二十载;

新阴/尽/桃李,教成/君子/六千人。

答:尾三仄,是指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五字应平而仄;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中,第三字应平而仄,造成收尾三字均为仄声的情况。三仄尾在古人律诗中偶有所见,应该尽量避免出现,但在确实无法避开的情况下,也可入联。需要注意的是,“尾三仄”只是指五七言律诗句式而言,非五七言律句式,或一四句式的五言、三四句式的七言,则不必拘求。此联上联“二十载“为一节奏,非律句,故可不拘求。但类似问题,可以尽量通过调换字句顺序等方法避开为好。

64、下面一联有什么问题?

黄山老校学联对;

戴震公园看虎狼。

答:形对意联是《联律通则》的要求之一,指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一个主题。这副联虽然对仗合乎要求,但上、下联所写的事件毫不相关。在意义上相“隔”,即上下联的景、意没有关联性。

65、什么是领字?《联律通则》对领字的平仄有什么要求?

答:领字是处于句首位置且有引领本句或数句的字。它一般用在句意转折过度处起串合、联结各句、提纲挈领的作用。领字不与其后的字构成同一节奏或音步,可不计平仄。领字有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领等。

66、下面这副联的第二分句平仄合律吗?

胜地据淮南,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答 :此联第二分句,如果按五律律句看平仄,肯定是不合的。但如果把“看“和”闻“看作领字,不计节奏和平仄,则”影“和”空“,”声“和”处“平仄交替,上下节奏点平仄相对,是合律的。

67、什么是衬字?联律通则对衬字的平仄有什么要求?

答:衬字是指在联的声律中,为了补足音节而增加的字。例如关帝庙联:“允文允武;乃圣乃神。”其中“允“是衬字。《联律通则》对衬字的平仄没有要求。

68、什么叫合掌?举例说明。

答:合掌是指上下联相应部位上的字、词、句所反映的内容,意义相近或相同。例如:“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晨昏”和“早晚”无异,就是合掌。

69、什么叫不规则重字?举例说明。

答:一副楹联里,两次以上出现的某一个字如果分别与不同的字相对,这个字就叫不规则重字。如“生态文明看义马;氧吧城市靓煤城”,“城”字为不规则重字。

70、下面对联中的重字合律吗?

聚素毫徽墨神魂,亦书亦画,乃赋乃诗,甘棠遗泽留青史;

抒翰藻风猷形意,述志述怀,博今博古,鲁殿逸才推赤心。

答:“亦”与“乃”,“述”与“博”无论是自对或上下联相对,均是规则重字,合律。

图片

71、传统对联的属对格式有哪几种?

答:根据《联律通则》第二章第七条之规定,传统对格有字法、音法、词法、句法等四种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其中字法对常用的有叠语、嵌字、衔字、掉字等;音法对有借音、谐音、联绵等;词法对有互成、交股、转品等;句法对有当句、鼎足、流水等。《联律通则》规定:“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 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现在的问题是,许多联友对传统对联的属对格式知之甚少,甚至把采用传统修辞对格的对联视为出律,这种对《联律通则》的认识是片面的,不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对联的艺术形式。

72、什么是叠语对?叠语是叠音吗?

答:叠语不同于叠音(叠音又称叠字)。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在句际间重复使用。如民国喻长霖题浙江杭州岳飞庙墓联:      

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

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

上联两个“有”字,下联两个“奇”字,称首叠;只叠一个字,称一叠。上联“一人”两字、下联“绝代”两字重复,称尾叠;叠了两个字,称二叠。

73、下面这副联二三分句是否是失替呢?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答 :这副联上联的“大”“千古”和下联的“山”“一人”为叠语。因修辞需要不拘平仄,应属于《联律通则》传统对格的放宽之列。常见的不拘平仄的句式有如下几种:排偶句式、反复句式、顶针句式、排比句式、技巧谐趣句式及俗语入联句式等,基本都用叠语。以上几种古联中常用的句式,虽然貌似存在部分失替失对现象,但有一个原则基本坚持(除个别特例),那就是上联的尾字为仄声,下联的尾字为平声,并未违反对联的铁律。

74、什么是嵌字对?

答:“嵌字”,是指将人名、地名、干支、事物等,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某些位置上去,进而构成一个新词,使之产生新的语义或情趣。按在联语中所嵌的位置不同,主要有鹤顶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一个字)、雁足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末一个字)、魁斗格(分别嵌于上联的第一个字和下联的末一个字)、蝉联格(分别嵌于上联末一个字和下联第一个字)、碎锦格(任意嵌于上下联内)等。最常用的是鹤顶格,即嵌在联中第一个字。如王闿运《杭州曲园联》:“曲径通幽处;园林无俗情”,上下联第一字分别嵌“曲”和“园”字。

75、什么是衔字对?举例说明。

答:衔字是指一个字衔接着一个相同的字。如:“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其中“山”和“地”属衔字。

76、什么是借音对?举例说明。

答:借音是以词语音同而借用。如“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一道桥”,这里“沧”借为颜色字“苍”,以便与“黄河”的“黄”相对。谐音是指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是利用字词的音近或音同,构成表里两层意思。如“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并奏,笛清难比箫和。”其中橹速谐音鲁肃,帆快谐音樊哙,笛清谐音狄青,箫和谐音萧何。

77、什么叫联绵对?举例说明。

答:联绵词是单纯词,两个不同章节构成一个语素。联绵词在对联中比较常用,连绵词如果用得好,就会使诗联的语言产生一种非常美妙的效果。有三个特点:

一是构成联绵词的两个汉字拆开后,都不能单独表示意义,如囫囵,单独拿出来不表示意义,合在一起囫囵吞枣,表示整个儿把枣吞下去。

二是构成联绵词的两个汉字拆开后,其中有一个字能单独表达意义,另一个字则不能单独表达意义。伶俐“伶”可单独表达意义,旧时指戏曲演员,不能表示“伶俐”的意思(聪明而灵活);“俐”不能单独表达意义。

三是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拆开后,都单独有意义,且能与别的字构成另外的词。但拆开后的字义与该联绵词本身的意思没有联系。如“马”单独有意义,“虎”单独也有意义,但它们各自的意义与联绵词“马虎”的意义无关。

毛主席在诗词中喜欢用连绵词,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和“磅礴”就是连绵词。徽州区唐模的集句联“花红涧碧纷烂漫,天光云彩共徘徊”,“烂漫”与“徘徊”也是连绵词。

78、联绵词能和联合词对吗?

答:实际创作中,常常会用到联绵词和联合词相对的情况。联绵词也是并列结构,和同样是并列结构的联合词可以宽对。如左宗棠《吴县柳毅井》“驰骋云路三千,我原过客;管领重湖八百,君亦书生”,其中“驰骋”是联绵词,“管领”是联合词。古诗还有联绵词“慷慨”与“风流”等相对。但并不是所有的联合词都可以和联绵词相对。最好是同为动词或形容词等,结构一致,符合习惯。

79、什么叫互成、交股、转品?试举例说明。

答:传统对格词法对常用的有互成、交股、转品。

互成对是将同类单字连用,然后上下联对应相对,如“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中,上联“日月”对下联“山河”,均为同类单字连用,这种格式即为互成对,而不能理解为“日”与“月”,以及“山”与“河”的自对。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同义联合词相对。

交股对,也叫磋对。“交股”,是指上下联中的两对词语在不同的语法位置上交错互对。交股修辞法,刻意避开整齐、均衡、雷同的词语形式,使上下联词语别异,形式参差,错落有致,产生活泼多变的优美辞面。交股对有几个特点:一是上下联相同位置上对应的词,其词义、词性多不一致。二是交股对实际上是解决平仄难题的一种方法。三是交股的结构一般是平平相对和仄仄相对,形成对偶。例如唐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赠美人》诗中之句:

裙拖六幅湘江水;

鬟耸巫山一段云。

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又如:

池花春映日;

窗竹夜鸣秋。

以“春”对“秋”,“日”对“夜”。

交股相对的词节奏点平仄相同。如第一副联,“幅”与“段”同为仄声,“江”与“山”同为平声。第二副联“春”与“秋”同为平声,,“日”与“夜”同为仄声。

转品对也叫转类对,是凭借上下文的条件,临时转换词性用。如“水车车水;门锁锁门”,其后边的“车”“锁”改变了名词的词性作为动词用。

80、怎样理解当句对?举例说明。

答:“当句”,是指在上下联各自的联文中,一些字词或句子与另一些字词或句子各自成对,也称为自对。从具体的字词或句子自对情况来看,当句修辞法一般可以分成三种,一是联中自对式,即在多分句联中,两个分句以上自对,亦可称语句自对;二是句中自对式,即在一个分句中,两个词语(包括词和词组)以上自对,亦可称词语自对;三是词中自对式,即在一个词语中两个字以上自对,亦可称字词自对。我们常用的是联中自对和句中自对

图片

81、联中自对有哪些特点?

答:一是上下联相同位置均使用并行语(不分前后、可互换的骈句)做自对联。二是写作上要求“三严一宽”:上联中自对部分对仗从严,下联中自对部分对仗从严;上、下联非自对部分对仗从严;上下联自对部分的对仗从宽,其词性、语法均可松动,甚至可以完全不对。

82、下面这副联的二三分句上下不对仗,算出律吗?

湖北汉口长沙会馆陶文毅联

隔秋水一湖耳,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此境原非异土;

共明月千里兮,记夜醉长沙,晓浮湘水,相逢好话家山。

答:二三分句采用的是联中自对手法,其中“岸花送客,樯燕留人“,“夜醉长沙,晓浮湘水”形成自对,上下联对应部分并不对仗,这是联律允许的。这种联中自对用法极广,使对联生动活泼,易于操作。

83、上海市豫园一笠亭的上下联对应部分貌似并不对仗,合律吗?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答:此联有两处句中自对。第一分句中“游目”与“骋怀”自对,“仰观”与“俯察”自对。第二分句中“崇山”与“峻岭”自对,“天朗”与“气清”自对。很明显,在自对部分,上下联相应位置的词性和结构都是不一样的,也是传统对法允许的。

84、下面这副联算自对吗?

一泓镜生百里烟波,看源起耶姜,脉并湘流……

万重涛卷千秋风物,问粮船可返?金牛何往……

答:从对仗的要求看,上下联节奏点的相应部分平仄应对立,就是运用自对手法,这个原则也不宜打破。从这副联来看,上联的“源起耶姜”和“脉并湘流”,下联的“粮船可返”和“金牛何往”,节奏点的平仄,则“起”和“并”,“姜”和“流”并不相对,所以,上下联的二三分句之间,只能算对偶句,不能算对仗句,因为对仗句的一个特征是平仄相对。

这样看来,既然“源起耶姜”和“脉并湘流”,“粮船可返”和“金牛何往”构不成对仗,那未,它们的上下联相应部分的词性必须严格对仗,显然,“源起耶姜”和“粮船可返”,“脉并湘流”和“金牛何往”,无论是词性或语法结构上是构不成对仗的。

但是,目前这个问题存在争议,有的专家认为古联中就有不少类似联例。既然有不同意见争议,在没有结论之前,最好还是按规范自对要求更为妥当(参照82问的联例)。

85、下面这副联的自对合律吗?

……蒙牛伊利,乌海赤峰,塞外苍茫飘翠韵;

……东林西矿,北牧南粮,草原壮阔荡春风。

答 :上联的“蒙牛伊利,乌海赤峰”和下联的“东林西矿,北牧南粮”各自在联中形成自对,这是无疑的。但三、四分句句脚的平仄,上下联却失对,这种情况合不合律,目前也存在争议,古联中确实也有类似联例。在没有定论前,最好在自对中慎用。其实,只要将“东林西矿”和“北牧南粮”位置对换,就避免了这种上下平仄失对情况。

86、怎样理解流水对?试举例。

答:流水修辞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上下联之间语意连贯,语气衔接,不可分割,不能随意颠倒,似水顺流而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条件关系,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得更远,上下联不能颠倒过来。

87、怎样理解鼎足对?试举例。 

答:“鼎足”,是指三个句子排比对举,鼎足而三。如世传名联“花好月圆人寿,时和岁乐年丰。”

88、对联讲孤平吗?

答:《联律通则》没有忌孤平之说。如“仄仄仄平仄“对“仄平仄仄平“也是可以的。但如果能不出现尽量不出现更佳。

89、对联讲拗救吗?

答:《联律通则》没有拗救之说。但古诗中“平平平仄仄”中,常使用另一种格式 :“平平仄平仄”,王力称之为“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如中国的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这种格式。

90、“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是对联吗?

答:不是。只能算对偶句。不仅有同位重字,而且平仄不合律。

91、古联不用标点符号,如何正确断句十分重要。下面这副联如何断句较为合理?

章贡会双流俯仰沧桑大地风云天外起;

高台收八景依稀城廓故乡烟雨梦中来。

答:这是清朝沈保儒题八境台联,章贡:章水、贡水于八境台下汇合而成赣江。俯仰:比喻时间短暂。八景是崆山、螺亭、章贡台、八境台等称为赣州八景。某书作如是断句:

章贡会双流,俯仰沧桑大地,风云天外起;

高台收八景,依稀城廓故乡,烟雨梦中来。

句脚为马蹄格变格,也说得过去。句中平仄也没问题,但上下联中间两句不好理解。说明断句有问题。正确的断句应是:

章贡会双流,俯仰沧桑,大地风云天外起;

高台收八景,依稀城廓,故乡烟雨梦中来。

这样不仅全联句脚合马蹄格正格,中间的断句也好理解。

92、电脑检测中出现“多“”通“”中“等字,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一字多音多义的字,系统无法判断其读音是平是仄,必须根据语意来确定。比如《平水韵表》中查“和“字,平声属歌韵,有 “和谐”“暖和”等义,但仄声属“个韵”,有“应和”“和声”等义。所以,对多音多义字,应根据语义自我判断,决不能以电脑软件“通过”的假象所惑。

93、检测数字“三”,电脑显示是仄声,这是为什么?

答:“ 三”是多音字,作为数词用,三是平声。“三思而后行”的“三”,读音是仄声。电脑只能显示出一种读音,多音字还必须自我鉴定。电脑显示“三”是仄声,只是其中一种。

94、什么是生造词?

答:生造词是语言运用中通过拼凑词语而成的表义不明,不为人们理解的“词”,或者是在历史典故和词典中找不到依据的词。如将“昆明湖”简称为“昆湖”,“伊甸园”简称为“甸园”,“突厥”和“唐朝”简称为“突唐”等。

95、什么是集句联?举例说明。

答:集句联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集句联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集句联必须上下联都是集句,不能上联是集句,下联是自创句。

二是集句必须含意深刻,思想贯通,对仗合理,浑然天成,上下联表达一个中心思想。如果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即使上下联对仗工整也不能叫对联。

三是同一作品中的现成对句不能算集句,只能为摘句。

四是不能修饰和改动原句中的字,否则,不能称为集句,而只能称为仿改联。

五是用于发表的集句联必须注明集自何人何作,否则有抄袭之嫌。

集句联是一种锤字炼句的好方法,驾驭好集句联,不但要有较深的文学功底,还要平时多读古典作品,刻苦探索,举一反三,不厌其烦,才能创造出得意之作。集句联从古人诗词文论摘出两个语法一致的句子,组成对联,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古人句子非为现景而作,又不可改动,故属对时从宽,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如杭州西湖之滨楼外楼酒家的一副对联:

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集自南宋词人姜白石的《翠楼吟》)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集自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

此联为集句联。

96、什么叫摘句联?

答:摘句联,是指直接摘取他人诗文中的对句并书写的对联。如峨眉山有一联:“山色千重眉鬓绿;鸟声一路管弦同”。此为摘句联,摘自赵朴初《忆江南·峨眉山记游》词中的句子。

97、下面这副联有重字,合律吗?

田宝发题济宁子路祠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答:根据《联律通则》的规定,使用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虚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对联中带有衬字性质的虚字,可允许同位重字。(如之乎者也)。

98、是不是所有的虚字都可以同位重字?

答:不是。用来调节联句节奏的“而、于、则、之、其”等少数虚词允许同位重字,但不是所有虚词都可以同位重字。如“此味易知,但须绿野秋来种;对他有愧,只恐苍生面色多”,这副联中,“但”和“只”也是虚词,但不宜两个“但”或两个“只”同位相对。

99、试分析这副联有什么问题?

 雅志耕耘,倾千滴汗水,笃志执鞭传道义;

古: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今: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忠心解惑,漾两袖清风, 诚心修德育英才。

古: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今: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  

答 :按今音,上联平仄合律,但下联第三分句德处失替失对;按古音,第二分句滴字失替失对。这是古今混用的联。

100、如何看待一些古联中的失律现象?

答:我们在学习古诗联中,常常会发现有些对仗和我们理想的典型对式有一定差距,大概有如下原因:

一是唐诗初期规则未成熟,如初唐时律诗的对仗有时只有颈联才对仗,有的甚至中二联全不用对仗,却在首联或尾联对仗,至后期才逐渐发展为颌联和颈联对仗的成熟格式。

二是古人诗联以意为先,重意宁愿牺牲平仄和词性的修辞。许多古人看重不因词害义的传统,有的是因修辞产生的艺术效果极为直观,远远大于平仄声调的严整所发挥的作用。《红楼梦》里林黛玉和香菱谈诗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就表达了当时一些作者放飞自我,不愿循规蹈矩的思维。

三是集句联不拘平仄,甚至打破“铁律”。如湖南长沙岳麓书院门前的名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联上联尾字平声,下联尾字仄声,破了《联律通则》中联语尾字“上仄下平”的铁律。因为这是集句联,不拘平仄应能容许,故成为特例。

四是传统对格因修辞需要不拘平仄,也应属于《联律通则》的放宽之列。

对初学者而言,坚持从严要求的原则为好,不提倡初学阶段就急于效仿一些古联中的特殊手法,尤其是参与社会上的征联活动更是如此。只有基础打稳了,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可以为以后的创作自由争取更大的空间。

应当承认,浩如烟海的古代对联,有精品也有庸作,并非全是优秀的。有些作品受作者学识和创作水平限制,确实存在明显瑕疵。即使一些名家的作品,也非副副都是精品,特别是被迫作“急就章”时更是如此,不必奇怪。对那些存在明显格律瑕疵的古联,可以欣赏,但不宜作为范例予以介绍,以免有误导初学者之嫌。

图片

编者介绍:舒甘来,网名屏风,徽州黟县人,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系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太白楼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经济师,黄山市退休公务员,现聘任为黄山市老年大学楹联老师。出版有《徽州上下两千年》《徽州布衣》等著作100多万字,长篇历史小说《徽州布衣》获黄山市第三届文学艺术一等奖。系2020年度中国楹联百名创作奖作者之一,中华楹联十佳作者。其作品多次入选《中国楹联作品集》《中华对联作品集》等,在全国楹联报刊发表过数十篇楹联理论探讨文章。坚持对联创作、理论研究和楹联教学三位一体。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