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是通背“窝子”,意思是说大连练通背拳的人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影少林寺上映的时候就听老拳师讲,少林拳不练上两年打不了人(见附录1),练通背拳单操手的,好好练三个月就能打人。 一,小师弟领来陌生人 2014年4月的一天早晨,我们正在劳动公园练拳,刚加入我们不久的小师弟领来一位陌生人。 “孙哥,这位是练通背拳的,他想和你打打。”小师弟说。 “好啊!”我应声答道。 来我们这切磋的,练民间技击武术的少,练现代搏击的多。听说来了位练通背拳的,几个在“土场地”外面练对抗的师兄弟,都凑了过来。我们在劳动公园的训练场地,只有一块是泥土地面的,其它的都是坚硬的水泥方砖。遇到外门来切磋,我们一般会选择这块泥土地面的场地,这样可以在对抗的时候“放”的更开些。 我进场的时候,小师弟跟在我后面嘀咕了一句:“孙哥,轻点哈,这是我朋友。”这句话在接下来的对抗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我们入场后面对面站好,抱拳。这位练通背单操手的先生,四十多岁,中等身材,皮肤泛黑,但肤色很健康,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个多年在户外风吹日晒的练家子。他整个人长得很结实,一双不大的眼睛很深邃,看上去又总有些心思的样子。 二,奇怪的技术 开始了,我们都抱好了拳架。古传推手的散手抱架,和李小龙所抱的拳架一样:高手护脸,低手接腿。但对方所抱的拳架却比较奇怪,他既没有传统武术的高手护脸和低手接腿,也没有现代搏击的双手护头,而是站在那里有一种街头打架冷不防出拳的感觉。另外,他的站位也十分危险,因为他站在了我的低腿可以扫到的地方;而他的拳势又没有腾挪的双轻步,用来规避下盘遭受到的威胁。 难道他还有什么我所不知的妙招绝技不成?我心里这样想着,后脚却不由自主地飞向了他的踝关节。我用了一个贴地低扫,扫在了他的脚脖子上。瞬间他的左脚连着他的左腿一块儿,像钟摆一样向后斜飞了出去。 事实证明,这只是他对抗距离感不好,在抱架和站位这两项技术里,他没有什么妙招绝技。我正这样想着,小师弟的话不知为什么响在我耳边:“孙哥,轻点哈,这是我朋友”。 既然是小师弟的朋友,就别那么认真了,挑点对方会打的技术吧!想到这里,我就已经决定不再使用腿法了。 大连练通背拳的,很多学拳于修剑痴前辈,在攻击技术上,主要依靠五行掌单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摔拍掌。 古传推手的散手,也有专门的掌法训练。用我们的掌法,Vs通背拳的掌法,这个想法在脑海中一闪现,我就和他“沾”在了一起:顷刻间“掌花飞舞”,我们彼此之间,都快速的用掌法互攻互防。 在这个时候,我对手的实力才开始凸显出来:他的掌法娴熟快捷,进攻劲道充沛,防守密不透风。没有多年高水平的自练和对练(见附录2),是很难磨炼出这等出色掌法的。 可是,他的整体对抗技术,为什么会在下盘和距离感上,出现如此大的漏洞呢? 第一个回合结束,密集的掌法攻防,使我们彼此都失去了有效击打对方的能力。 略微调整一下,我主动发起了第二次攻击。这次我计划用步法拉开对手的攻防空间,来降低他的攻防速度。看来这招是奏效的,我们有活步功法的训练,在活步中,我的掌法攻防技术,无论在劲道上,还是在速度上,都不受影响,而且我还可以利用活步所带来的拳势,加强攻击的冲击力。 而我对手的攻击和防守速度都降了下来,他对攻方横向角度的频繁调整很不适应,能看出来,他没有接受过对抗中弧形步法的训练。这时,我的掌开始“渗透”到他的脸上,头上了,他的身法开始有些乱,他的头也不由自主的开始后仰。 快速攻击技术,在高水平对抗中只是过渡,因为任何重拳(掌)和重腿,或入身贴身技术,都需要相对较长的准备时间。就在这个时候,他主动跳出了圈外,第二个回合结束。 通过这次回合,对抗的优势,在我不使用下盘攻击技术的情况下,也向我这一边开始倾斜了。我们双方都对对方的技术,有了大致的了解。 三,他的技术来自哪里? 这位貌似总有些心事的挑战者,却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应该是“身经百战”的那类拳手。但他的技击技术很不全面:上盘的掌法如此出色,下盘的攻击和防守却都很差,他几乎不懂下盘防守。另外上盘的出色的掌法也仅限于定步,一旦把步法拉开,他的攻防在速度上会明显慢下来,劲道也受到影响。直觉告诉我,他虽身经百战,见过大场面,可缺少正规场合下比武的经验。 是街战高手吗?我的头脑中冒出了一股凉气。 第三个回合开始了,他主动发起了攻击,使用了一个入身技术,我们之间的对抗距离一下子被压缩了。这挺意外的,下盘技术不过关,还想打贴身和地面吗?我瞬间调整了步法和拳法,变掌为重拳,准备拿住根劲后,用重拳结束战斗。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下盘腿法的近身缠斗中,他使用了一个不太规范的下盘攻击技术:用不大的力道,在我的小腿“蹭抹”了一下,而他的侧肋却因为防守缺失,漏出了很大空档。我抓紧机会,下盘拿住根劲,接他威力很小的“蹭抹”,同时一记可以结束战斗的重拳,对准他的下肋,稳稳地发了出去。 他下盘奇怪的“蹭抹”技术,因为没有用上足够的横向劲道,所以,才使他可以迅速变换方向,纵身一跃,顺着我的拳势就抽身跳了出去。原来,这是他的战术。他的这套战术是事先计划好的,他为什么使用这种战术,我没有看懂,但在他使用奇怪的“噌抹”技术的时候,我的小腿麻了一下。 他的功力也很好,激烈对抗后没喘粗气,一直在旁边默默地看着我。 “接着来?!”我大声问道。 他摇摇头:“不打了,来的时候做公交,有点头晕,我晕车了。” 接着,他冲我一边点头,一边说:“挺好的,不错”。这是他给了我技术上的肯定。师父在一旁笑,事后师父对我说:“你的侧抡掌他招架不住,他没法再打又不想认输,就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哪儿有打完了才开始晕车的?!” 四,“江湖险恶” 我徒步回家,不开车是师父的建议:“训练结束后,最好能多走走路,这是非常好的平气收功”。出了劳动公园北门快到友好广场地下通道,我的左小腿有异样感,弯身挽开裤脚一看,鞋里和袜子都是血。 穿过地下通道,来到了离家很近的造船医院:左小腿两个伤口,其中一个伤口缝了5针,医生说非常危险,骨头都看到了,是尖锐铁器类冲击划伤的,问我是做什么工作的,我只能回答是练散手的,踢到一排铁钩子上了,但我已经明白,找我切磋的对手在护腿上绑有“暗器”。 这次受伤整整静养了一个月,定时去医院换药,根据医生嘱咐,拄拐也得尽量少走动,伤口下面紧挨着⻣头,养不好可能会搞成瘸子。 学会古传推手,就等于学会了散手(⻅附录3),对外⻔的比武切磋会经常发生。有一点我们必须牢记,比武也是一项竞技运动,它同样要分出胜负;比武切磋的安全有裁判负责,任何人也没有理由让一方“轻点,哪怕他是你朋友”。主动找人家切磋的一方,是没有理由递过话让人家“手下留情”的,如果人家“手下留情”你才可以获胜,那你的这种获胜还有什么价值呢? 至于身藏暗器与人比武切磋那就更有悖武德,万万不可。会员区的同学们,学会散手后,也总有一天会与外门比武,我们必须遵守比武的规则,坦荡对待,同时也要考虑安全,在比武切磋开始前,不妨进行一下安全检查,虽然此类事情极少极少发生,但立下此规矩还是有必要的。 附录1:老拳师说的“打人”,指的是武术的技击能力。 附录2:自练和对练,分别指技击武术的自练单操和对练单操。 附录3:师父一直说,我们的推手其实就是散手。 |
|
来自: 杨门单操太极拳 > 《国庚起太极散手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