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老汉收留日本兵47年,等他回国后,是如何对待老人的?

 云语禅心 2021-12-12

1946年的秋天,在河南南召的一个小村庄里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随着丈夫外出归来,妻子发现在丈夫的身后还跟着一名乞丐。

女主人以为是丈夫领回家讨饭的,但是当看清楚“乞丐”身上的军服时,好似一盆凉水从头浇到尾。军服在乞丐身上虽然破破烂烂,但是上面的国徽却能分辨清楚。

这是日本的国徽。

文章图片1

丈夫怎么把一名日本士兵带了回来?

流落在外的日本兵。

由于家里没有存粮,孙邦俊这天早早地就来到了集市采购物资,粮食买得差不多,刚准备打道回府时,却看到了一名非常奇怪的乞丐。

乞丐的本身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但是行为方面却与周围的乞丐截然不同。他不说话,一直低着头,看到人经过就忍不住地磕头。善良的孙邦俊以为这个人是哑巴,动了恻隐之心,便随手将刚买的两个窝头递了过去。

文章图片2

看到孙邦俊给了这名乞丐窝头,周围人便好心地告诉孙邦俊:这是侵略战争遗留下来的日本伤兵,可不是什么善茬,大家都厌恶他,想让他饿死,你怎么能给他东西吃呢?

孙邦俊闻言后悔不已,本想做一件好事,竟误打误撞给侵略者行了方便。

再回过头来,看到吃完窝头的日本兵正对着孙邦俊傻乐呢。本来心中就窝火的孙邦俊看到日本兵傻乐更是气急,也不再停留,拔腿就往家里走。没成想,这位日本兵像是黏上了孙邦俊,一路的尾随,每当孙邦俊一回头,这位日本兵就跪在地上磕头,意思是希望得到收留。

文章图片3

虽然恨得牙痒痒,但是孙邦俊毕竟还是质朴的村里人,不忍心看日本兵一直在地上磕头,也算是积德行善,在内心一段天人交战后,还是把日本兵领进了家门。

后来经过与日本兵的接触后,因为语言上面的不通,两人的沟通是十分困难的。而这位日本兵给人的感觉也是傻傻的,好像脑子不太正常,善良的孙邦俊终于下定决心要收留这名日本伤兵。

得知孙邦俊要收留日本伤兵,村里可算是炸了锅。

文章图片4

村民们个个义愤填膺,他们的亲人很多都在战火中牺牲,不少人还被残暴的日本军队吓出了后遗症,放任不管自生自灭已经是对日本军人最大的“仁慈”了,怎么还能往家里面领呢?

而对此,孙邦俊却解释道,抗日战争已经胜利了,咱们又听不懂他说话,他脑子还不好,总不能眼睁睁地看他被饿死。村民对孙邦俊的行为极其不理解,逐渐和他断了联系。因为这个日本伤兵,孙邦俊在村子里没有威望,变得不受人待见。

文章图片5

痛失远大前程。

家里本来就不富裕,还要多出一个人吃饭,这是孙邦俊最操心的事情。

为了让家里的粮食可以得到补充,孙邦俊只能让日本士兵一起帮忙干农活。可是头脑不正常的日本兵只会傻笑,连播种这种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孙邦俊看了直摇头,索性让日本兵回家待着,会自己吃饭就很好了。

在孙家人悉心的照料下,日本士兵身体恢复得很快。农闲时,孙邦俊还会教日本兵几句中国话,久而久之,日常简单的交流是没有问题了。

文章图片6

在我国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被问及日本兵的姓名,日本兵便在地上写了几个字。因为不懂日语,看着地上的字,负责人口普查的同志直咂舌,而孙俊邦看到这几个字像“李”,索性就给日本兵取了“李同”这个中文名字。

在村里生活得久了,村里人发现这位日本兵平日里老实巴交,不惹事也没有做过激的举动。便承认了“李同”这个中国的身份,村里的人都不像一开始那样反感日本兵了,反而充分地发挥了中国人友爱的特性,时不时还会帮衬孙邦俊一家,免费的送水送面。

文章图片7

就在“李同”在家住的第七年,孙邦俊的儿子孙保杰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师范大学。这件事让孙邦军一家人都雀跃不已。

然而,全家人还没有高兴几天,儿子孙保杰却被学校勒令退学。而退学的原因就是因为收养了日本人,怀疑孙保杰是间谍,政审不给予通过。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孙保杰不但被退学,还差点坐了牢,最后在一众乡亲的保证下,才被放了回来。

文章图片8

孙家人得到这样的结果,一时间心酸不已,这些年的善良现在看来十分的可笑。而因为语言上的不通,这位日本兵并不知道,孙保杰因为他,失去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孙保杰难以接受这件事情,可是面对日本伤兵,他又怨恨不起来。多年的生活在一起,这名日本兵似乎已经成为家里的一份子了。

文章图片9

坎坷的回国历程

随着中国的改革成功,人民的生活也一天天地变好,可是就在苦难日子到头之后,准备享清福的时候,孙邦俊却病倒了。

在弥留之际,孙邦俊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名日本兵。孙邦俊躺在床上,紧紧地抓住儿子的手,让儿子一定要帮助这名日本兵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儿子孙保杰的含泪保证后,老人孙邦俊才不舍地闭上了眼睛。

文章图片10

孙邦俊刚刚去世那年,孙保杰才刚刚二十多岁,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他的身上,他不仅要负担起一个家庭的责任,还要找机会帮助这名日本兵回到自己的祖国。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开始有了缓和,孙保杰借着这个事由,开始他的行动。

文章图片11

由于不知道这名日本兵具体的名字,在多次的接触中只知道这名日本兵叫石田,这无疑是给孙保杰制造了非常大的难度。在1992年,由于两国之间建交,日方派出外交人员访问我国。孙保杰不愿意放弃这次机会,便带着石田前往了首都。

孙保杰在一番周折后终于带着石田见到了访华团。在打过照面后,有一名日本军人是石田的上级,一下子就认出了石田,并叫出了他的名字,终于在照顾了四十七年以后,孙保杰第一次听到了“石田东四郎”这个名字。

文章图片12

石田跟随战友回归了日本,此时,距离孙家照顾他已经过了四十七年的时间。石田的家人们无法相信离别四十七年的亲人竟然还活在世上,由惊讶转为了喜悦。他们跟石田抱头痛哭,诉说着这些年的离别之苦。

后来的日本把石田东四郎和孙家的事情上报了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救援委员会”,号召社会进行募捐。他们把所有的钱用于河南的建设。除此之外,还专门派人在河南的当地修建了学校,并且无偿地资助当地比较优异的人留学日本,这其中就包括了孙保杰的儿子。

文章图片13

拒绝巨款的帮助

为了报答孙保杰对石原东四郎的帮助,东四郎的家人多方打听到了孙宝国的具体住址,并且直接给孙保杰一张三百万日元的支票,换算成人民币大约为十七万左右。

在当时那个社会,“万元户”都可以说是富豪,更别说这十几万的财产。

这笔巨款可以盖大大的房子,可以一辈子吃穿不愁,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这些都让乡邻们感到羡慕不已,也对孙家父子的坚持而深受感动。

文章图片14

可是孙保杰并没有接受这笔巨款,因为他跟父亲之所以选择照顾石原东四郎,他们的本心都是因为自己的善良的品质,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得到回报。在无论多么恶劣的条件下,孙家都没有选择落井下石,而是坚守着自己的本心。

孙保杰的事迹在日本媒体的宣传下,渐渐有了不小的知名度。时间不大,孙保杰受邀赴日观光,在乘火车的时候,因为跟翻译的聊天,被人听了出来。

没想到全车人都知道孙保杰这个名字,当得知眼前这个人就是照顾日本伤兵四十七年的孙保杰,纷纷离座向孙保杰鞠躬,并表达了由衷的敬佩与感谢。

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以史为鉴。我们在痛恨帝国主义挑起战事的同时,也要避免战争的出现,因为不管哪场战争,都只会给两国无辜的民众带来巨大的灾害。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文章图片16

希望世间永远没有战争,永享和平,我想这大概是全人类共同的心声了。但是发生过的事情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忘却的,只有牢记历史,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改变。孙邦俊的举动对错与否,或许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吧。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