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西游之旅

 风雨黄昏后 2021-12-12


我的西游之旅

文/吕子骞

我第一次接触到《西游记》故事,是在幼儿园时。每天睡觉前,我都听一段《西游记》。当时我只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斩妖除魔很好玩,并没有用心思考。但是我对这本书入迷了。

等到我上小学,看《西游记》原著时,就有了更深的思考。虽然它是用古代的白话文写的,我有些看不懂,但却比小时候的西游故事更精细了。从这里开始,我知道了西天取经的大体脉络,知道了玉皇大帝,知道了如来佛祖。

我了解到了唐僧是一个善良却不能明辨是非的人,了解到了猪八戒虽然好吃懒做却能干活,挑着行李一直到西天。在我眼里,那些怪物是令人厌恶的,阻挡了他们西天取经的道路;紧箍咒也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东西,勒紧了孙悟空,让孙悟空不得自由。

我对这本书还产生了疑惑:为什么菩提老祖要起给石猴“悟空”这个名字?孙悟空为什么见到玉帝不行礼?孙悟空为什么要有“紧箍咒”?假悟空真的是六耳猕猴吗?为什么取经的部分要写得那么长?……

等到我上了初中,再读《西游记》,这些问题竟然就都解决了。

悟空,其实就是“吾心空”。那么如何做到“空”呢?其实就是摒除一切杂念和欲望。这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许多人一生都在追求却不得的事情。孙悟空向其他弟子炫耀七十二变,就是有了欲望。后来孙悟空逐渐变成了妖王,欲望不断增大,见到玉帝甚至不行礼。这个环节也可以说是悟空在考验玉帝。孙悟空其实是很讲礼节的,他见到如来必定是恭恭敬敬的。玉帝管不住悟空,所以只能说“这猴子不讲理”,这就体现了玉帝的弱势。后来还是二郎神打败了妖猴。唐僧从五行山下救出孙悟空,却给了孙悟空“紧箍儿”。这就是一座移动的五行山,控制着孙悟空的魔心——欲望。

其实取经的过程就是不断摒除欲望的过程。一开始,孙悟空打死了六个强盗,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这不就是欲望吗?到后来,孙悟空遇到了六耳猕猴。其实他就是孙悟空的另一个侧面:夺取行李,自己取经,欲望达到了极点。孙悟空杀死六耳猕猴,就意味着彻底消灭了欲望。从此以后,孙悟空也再不回去花果山了——那是他作妖称王的地方。

谁能没有欲望?谁不想消灭欲望?西天取经,这不就是现实中人们的成长与修行吗?原来,故事都是反映现实的。

这时,我才知道,如来,摒弃欲望,如其本来,实在不能容易做到。但,我始终走在西游的路上!


没有磨难,怎能成佛

文/范语章

《西游记》是一部有名的小说,主角孙悟空更是人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的成长之路呢?

从最初的石猴到美猴王,再到孙悟空,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直到最后的斗战胜佛:从他的名称变化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成长。每一个名称,都意味着他不同的成长阶段,就像我们一样,经历了从婴儿期到童年期再到青春期,职业期和成熟期的过程,最终成为了一个完整的自己。

在一开始,他还只是石猴的时候,有着一颗赤子之心,没有名利和欲望之心的干扰。美猴王时期,是他的童年期,他虽然称王可也只是个孩子王,只会吃喝玩乐,还没有过多的欲望。到了孙悟空的阶段,他有了死亡意识,有了欲望,也渐渐地有了名利心。名利心膨胀到一定程度,就到了第二个美猴王阶段,他变成了妖王,欺压龙宫,大闹地府。这时的他游手好闲,生活杂乱无章。在这时,天庭给了他一份工作——弼马温。借助养马,他的各种心暂时收了回去,有动力有目标去做一件事。这时的他应该是最快活的。 

正在他兴高采烈地养马时,他得知了这份工作品又低又无法升迁,这导致他极度不满,认为天庭不重用他,于是他又开始惹是生非。当天庭得知只要满足他的虚荣心,就可以哄住他之后,就给了他一份虚职——齐天大圣,看管蟠桃园。不过,这也让他变得更狂妄自大,甚至觉得玉皇大帝昏庸无能。最后,因为没有邀请他参加蟠桃大会,他便大闹天宫。最终,被镇压在五行山下500年。

虽然在五行山下被压了500年,可他的内心却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真正让他改变的是他遇到唐僧后一步步走过去的漫长旅程,这段旅程让他的内心成长。这个时期,他叫孙行者。

在西天取经的四人团队里,孙行者是神通和斗志的象征。但孙悟空真正悟“空”,却是在九九八十一难的每一次磨难中慢慢达到的。刚开始,孙悟空还需要有紧箍咒克制着他的魔心;而到最后,在一次次斩妖除魔的过程中,他的内心已没有了魔,自然也就没有了紧箍咒。他的超我战胜了本我,佛心消除了魔性,孙悟空成为了斗战胜佛。

不经历磨难,孙悟空是不可能成佛的,就像我们不经历成长,是不可能真正长大的。



孙悟空的修行

文/叶金妍

有一只猴子,它由自然孕育而生,从一块石头中蹦出,它就是石猴,后来的美猴王。

忽有一日,一只老猴衰老,离大家而去。美猴王既感到悲痛,又感到惊恐:自己是否也会迈上衰老的路程,然后死去?

那是它第一次感受到死亡。

为了长生不老,它踏上了艰辛的学艺之路。归来时,它已改头换貌:不仅学了一身本领,还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孙悟空。

短短三字,表明了菩提祖师对它的期望。他希望悟空能成为一个人,于是去掉兽旁,从它身上取了个人姓:孙;“悟空”二字则是希望它能悟出一切皆空之理,悟出一切其实都缘自一颗本心。

这时的悟空注定要让他失望了。他的欲望在膨胀:嫌自己没有一件趁手的兵器,下海找龙王索取了如意金箍棒与全身披挂;恼恨地府索他魂魄妨碍他长生,他大闹地府,大笔一挥,从此生死簿上再无猴类。

很快,孙悟空被龙王和阎王告上了天庭。玉帝权衡利弊之后,听取了太白金星的招安建议。悟空踏上了天庭为官之路。

天庭上,悟空故作不懂礼节,见玉帝不拜,实则在试探玉帝。瞧玉帝面对自己这种不礼行的恶劣态度却宽容大度,悟空不由地看不起玉帝:玉帝竟如此软弱怕事。

成为弼马温之后,孙悟空安定了一段日子,勤勤恳恳卖力干活,马看到它非常开心,个个彪悍强壮。日子一长,悟空发现了天庭公司中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没有升迁制度。这意味着,他极有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个弼马温,做得好,只有一声赞扬;而稍有差错,便会有严刑峻法加身。悟空心一横,打出了弼马府,重回花果山,做花果山美猴王,自称齐天大圣。

玉帝迫于无奈,再次招安,封孙悟空做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欲望更加膨胀。

虽叫齐天大圣,但没有实职。乐得他只管在天宫结交四方好友,与各位仙人称兄道弟。玉帝恐其联合造反,给他看蟠桃一职。平日里闲散的悟空,上殿面圣的第一句震惊到我了。他问玉帝,召见他有何封赏!一个无所事事的职员竟然在向领导索取封赏!

悟空作为看守者,将蟠桃几乎吃了个精光。分明是自己没有对天庭做出足够的贡献,没资格参加蟠桃会,心存不满的悟空,却将前来采桃的七仙女定住,冒充赤脚大仙,偷丹偷酒,搅乱了蟠桃会。自己醉熏熏地回到花果山,却为世间带来了一场灾难。大闹天庭的他,妄想做玉帝,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山底。

幸得观音慈善,点化它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取经过程中,他又几次兽性爆发,后因杀了几个强盗,一向以慈悲为怀的三藏觉得连累了他,终被赶走。悟空无处可去,重回唐僧身边,却倚仗自己的本事、神通,心高气傲,只道“千万还得我保你去西天也。只怕你无我去不得西天。”但唐僧很坚决,把它赶走了。悟空心觉委屈,请菩萨那里主持公道,终于肯低头认错。

这一次的真假悟空,其实是应该由悟空本身负责,是悟空自己的道眛,导致了假行者趁虚而入。悟空失去善念,违背了取经的原则。他的魔心已然失控爆发。但若想成佛,就需有一颗佛心。须有佛心,才能悟空。 

假行者将唐僧打晕,弃之一旁,想独自去西天取经,让那里的人封他为祖。可以说,假行者就是悟空的魔心幻化而成的。但假行者注定替代不了真行者的。假行者的名利心太重,不能悟空,如何成佛?再者,假行者的一切都是属于它自身的吗?不属于。他是在模仿孙悟空,悟空的一切,是他听来的。想要取得真经,必须要经过漫长的跋涉与修行,即“行者”阶段,而假行者没有。跟它相比,孙悟空真就真在他的一切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孙悟空,西天取经,护送唐僧的过程,也是佛心长、魔心消的过程。 

杀死了假行者,孙悟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与自己的凶狂之心彻底决裂,真正虔诚地走向取经之路。心既悟,修成正果便是早晚的事。从此,它不再是他,而是祂,——斗战胜佛。

孙悟空由魔心的浮躁好动,到悟出悟空的宁静专一,回于本心。他是西游路上的英雄,也是我们口中的大圣。

(以上三篇均为《西游记》课程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