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帝司马曜是简文帝的第三个儿子,刚即位时才11岁。据说他小时候也很聪明,那么,他受的惊吓一定也不轻:因为刚刚被扶上皇帝的宝座,那个“彭城妖人”卢悚,就乘着新老皇帝交替、满朝文武被丧葬之礼与登基庆典忙得晕头转向的时候、乘着内部矛盾最为尖锐激烈的时候,竟然率领三百多个“亡命之徒”,打着海西公司马奕的旗号,杀进了宫廷,杀到了金銮殿之上!虽然叛乱终于被“平定”,小皇帝的身边也少不了武士的保护,可是那刀光剑影,那鲜血淋淋,那凄惨号叫,谁能保证,没有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挥之不去的恐怖一幕?没过几个月,权倾朝野的桓温又率军入都,一时建康城里人心惶惶,谣言四起,有的说桓大司马要杀掉大臣谢安、王坦之等;有的说他要篡晋自立了。 司马曜(362年—396年) 虽属“谣言”,却绝非空穴来风,桓温确实有此愿望,谢安与王坦之的处境也确实非常危险。可是,正是这个桓温,一方面位高权重而又野心勃勃,另一方面则年迈力衰而又疾病缠身,谢安看准了这一点,便与王坦之、王彪之等一班忠于皇室的大臣,与桓温巧妙周旋,终于使他功亏一篑,篡位未成身先死。已经12岁的孝武帝司马曜不知是否明白:东晋王朝总算又侥幸地躲过了一场严重的危机。紧接着,谢安等再次请出皇太后褚蒜子出来临朝摄政,以达到安定人心的效果。直到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司马曜已经15岁了,才在举行了成人加冠典礼后,从褚太后手中接过了政权。此时的东晋王朝,在谢安等人的尽心辅佐下,政局渐渐稳定,内部也相对团结。孝武帝司马曜最值得自豪的是,在他22岁那年,即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劣势的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统一了中国北方、兵力强大、不可一世的前秦苻坚的军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可是强敌一去,内部纷争即起,谢安被司马道子排挤出朝廷,不久就抑郁而逝,朝政又开始混乱。司马曜与司马道子哥儿俩之间、司马道子与司马元显父子俩之间、司马氏父子兄弟与桓温之子桓玄之间,都展开了勾心斗角与明争暗夺。渐渐地,正直之士或遭贬黜,或避位隐退,而谄佞逢迎之徒则如鱼得水,纷纷进居要职。那个皇帝司马曜呢,却只知享乐,沉湎于酒色之中,经常通宵达旦地滥喝狂饮,竟致沉醉之日多而清醒之日少,外面那些大臣想见皇帝一面也难上加难,更别提让他处理问题了。于是,“太白连年昼见,地震水旱为变者相属”(《晋书·孝武帝纪》):这些自然灾害,在古人的眼中就是“苍天示儆”了,可是,什么样的警诫能够惊醒梦中人呢?什么样的警诫能够让烂醉如泥的孝武帝幡然省悟呢? 司马道子(364年~403年2月3日) 孝武帝有个姓张的贵人,快要30岁了。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九月的一天,孝武帝与她开玩笑说:“以你的年龄,应该被废黜了,我属意于更年轻的。”这句话对张贵人的打击太大了,因为她不但一直“宠冠后宫”,而且“后宫皆畏之”(《资治通鉴》卷一百零八):其时作为正宫娘娘的王皇后早已去世,因为皇帝最宠爱她,她张贵人自然就是后宫中的最高权威了;又因为她对待宫中那些嫔妃宫女们比较苛刻、比较严厉,所以后宫中的其她所有人都很害怕她。可是,皇帝今天的一句话却使张贵人得了寒热病:一方面气得怒火中烧,好你个无情无义的家伙,多年恩爱,转眼之间就翻脸不认人了么?一方面又吓得直打冷颤,被废黜后的可悲处境、新欢的谗言,还有,即使你皇帝不立即对我怎么样,可我结怨甚多,还想逃脱得了凄惨结局么?这暗中发作的寒热病终于使她拿定了主意。当天晚上,孝武帝照例烂醉如泥,在清暑殿呼呼大睡。张贵人赏赐所有的宦官喝酒,然后把他们都打发走,再命令贴身婢女用被子蒙住孝武帝的头,将他活活闷压而死,最后,用重金贿赂所有的侍从,声称皇上因梦魇而突然驾崩。当时,司马道子昏聩糊涂,司马元显只顾着争夺权势,而孝武帝的两个儿子呢,长子司马德宗与晋惠帝一样是个白痴,次子司马德文还是个11岁的娃娃,因此,堂堂皇帝被谋害了,竟没人去追查凶手。 司马曜死的时候35岁,在位24年。作为一个皇帝,这样的死法,这样的“冤屈难伸”,这样的死不瞑目,是不是太窝囊了?只不知张贵人的结局如何,按年龄推算,只要不发生意外,她活到24年之后,看一看改朝换代,应该说没有问题。 (《高处不胜寒——皇帝与他的后妃儿女们》系列之131) |
|
来自: 金色年华554 > 《高处不胜寒/荣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