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说冬至

 lwdalian 2021-12-12
        

今天(公历2011.12.22 农历十一·廿八)的133001秒,冬至这个节气到来。

枣庄电台提前约我访谈,我为此写了点文字,因节目时间太短,大部分没用上,不妨贴在这里,留个纪念。

 

为什么叫冬至?

古人说:这一天“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至,就是极点。

古人认为万物皆由阴阳构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并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升阳降,此起彼伏,互相消长之间构成大千世界的变化。

比如大自然就是一个阴阳的矛盾体。到临近夏至的这一刻,大自然或者说宇宙间的阳气增长到了极点,阴气减少到了接近零,而夏至时分一到,阳中开始生阴,从此,阳渐渐少,阴渐渐多,到了临近冬至时,阴气到了极点,阳气接近零。冬至时分一到,阳气又开始增长。所谓冬至一阳生,然后阳增阴减,再一直到夏至。如此周而复始,构成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

所以,冬至这一时分,比如说今年1222号下午130分零1秒,阴气强盛到极点,太阳向南移动到了极点,白天的时间短到了极点,物体在太阳下的影子长到了极点。

四个极点,就是四个至,并且标志冬天真的到来了,所以叫冬至。

 

冬至有趣的信息

    一、立竿不见影

今天的133001秒,人站在南回归线上,没有影子。当然所有的物体若在南归线上,都没有影子。真的是“立竿不见影。”就像夏至时分在北回归线上立竿不见影一样。

在我国自然看不到南回归线,但北回线从我国穿过。

笔者去过广东从化的北回归线标志塔。这座标志塔的顶部有一个直径为120厘米的铜球,球中心有一小孔,塔的基底的中央嵌有一颗铜心,与上方铜球的圆孔相对。北回归线正好从脚下的这颗铜心中间穿过。每年夏至这一天正午,太阳的光就会从上面铜球的圆孔直射下来,正好落在下面的铜心上。人站在这里划好的北回归线的任何一点上,都没有影子。借此可以想像出南回归线的情况。

在南回归线上,冬至这天,太阳从正上方直射下来。物体没有影子,而这一刻,在我们所处的北半球,则是影子最长的时候。

二、几个数字

1.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北半球日照最倾斜。

在哈尔滨,冬至这一天,太阳高度与地平面的夹角是20°15′。不到夏至这一天的三分之一。夏至日是67°45′。

2.冬至这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最长。

在哈尔滨,冬至这一天从太阳出到太阳落,白天的时间是8个小时零44分。比夏至的时候少了6个小时零50分钟,接近七个小时。夏至那一天是1 5个小时零34分钟。

3.在我国南北位置不同,差别很大。

冬至日白昼的长度—— 哈尔滨8小时44/北京9小时04/广州10小时44分钟。

冬至比夏至减少的昼长:哈尔滨少6小时50/北京少5小时58/广州少2小时49分。

 

冬至有趣的测试

因为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根据这一原理,古人发明了许多有趣的实验,最著名的就是律管葭灰。

古时有一种启蒙读物,相当于今天的小学课本,叫《幼学琼林》,当中有句话:“冬至到而葭灰飞,立秋至而梧叶落。”

杜甫有《小至》(冬至前一天叫小至)一诗,说“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韩偓《冬至夜作》有“中宵忽见动葭(jiā)灰”。石敏若《长至二首》有阳和散逐管灰浮,“漏春消息管灰知

上面诗中的“管灰”、“葭灰”、“飞灰”,都是指古代的葭灰占气法。又叫“候气”法。就是等候节气的到来。葭(jiā),就是初生的芦苇。葭灰就是用芦苇中一层薄膜烧成的灰,这种灰很轻。

据《后汉书·律历上》记载,在特制的里外三层的房间中,“杀牲以血”涂遍缝隙,再在室内挂上几层帘幔,以尽量减少外界的影响。然后将葭灰装在十二乐律玉管内,等到冬至到来的这一刻,相应律管内的葭灰就会自行飞出来。

至于杜甫“刺绣五纹添弱线”这一句,一个解释是“晋魏间,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另一个解释是宫女刺绣,从冬至开始,白天渐长,刺绣时间也加长了,每天要多添一根线。《岁时广记》卷三《添红线》下有“冬至后,日添一线”。

葭灰律管是文人或者专业人士做的测试,而民间有一种方法,则看鸡毛起飞:

冬至节到来之前,在地上挖一个小坑,放进几片鸡毛,交节时刻一到,鸡毛就自动飞起来。

所有这些,都基于“冬至一阳生”的理论。就是属于纯阴之体的大地,冬至开始有阳气萌动。

 

冬至大如年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就是冬至这个节日,和过年一样大。

这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冬至一阳升,君为阳,臣为阴。在上为阳,在下为阴。所以《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所以群臣朝贺皇帝,儿孙朝贺长辈。像过年一样。

也可以理解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所以像过年一样。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其二、我国从汉朝开始才使用今天我们用的农历。这个农历叫夏历。夏历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所以过年是正月初一。而在汉代以前,使用的是周历,就是周朝制定的历法,周历是以现在的十一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就是在十一月的冬至这一天过年。也就是说,冬至是汉朝以前中国人的大年。到后来,实行夏历,“年”就改为现在的正月了,但这个冬至过年的习俗还保留下来,所以冬至大如年。

  

冬至的习俗

    传统的冬至习俗有以下几项:

一、朝拜君长

    对国家来讲,群臣朝贺礼礼拜皇帝;在民间,儿孙朝拜父母。

从冬至前一天(古时叫“小至”)开始放假三天。 “百官朝贺,君不听政”。

民间学生放假,长工放假。亲朋好友互赠礼品。家里再穷也要给父母长辈买衣物食品,表示节日祝贺。节前那一夜叫冬至夜,全家团圆,喝团圆酒,吃团圆饭。还要在堂屋里悬挂祖先遗影,用香箔纸钱和点心果品供奉祖先。

    到了近代,简化成冬至前,儿孙要给父母长辈做衣服鞋袜。出嫁的女儿提前送给娘家父母,但冬至这天不能在娘家过。

二、测试冬至

就是前面说的,文人用葭灰,民间用鸡毛。

    鸡毛试验一直到清末民初,北方许多地方还有这个风俗。

三、数九和消寒图

数九就是从冬至这天算第一天,开始数着过日子,每九天为一九,一九、二九、三九,一直到九九,总共八十一天,这个九九天气冷暖有变化,生活生产也有变化。“一九二九不出手……”

为了方便计算,就有了数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样式非常多。最长见的是用纯黑色画出九勾画出九朵梅花,每个梅花有九个花瓣。从冬至这天开始,用一种颜色染一朵花瓣,九天染完一杂花,再换一种颜色染另一杂花。一杂花是一九,全部染完,九九就过完了。也的在每朵花上记上当天的天气。

四、饮食习俗

1.“冬至饺子夏至面”。一种说法是医神张仲景,用中药水著一种面食,面里包上补养御寒的药物,用来治疗老百姓冻坏的耳朵,这种食品叫矫耳。后来就传下了吃饺子。这只是民间传说。文人记载则是因为,周朝时,现在的十一月当作一年的开始,叫正月。而十一月,按十二地支,是子月,把子月当正月,这种做法叫做正月建子,那么交了正月,就叫交了子月。“交子”就变成了饺子。后来,到汉代,改为正月建寅,(现在的十一月是子月,十二月是丑月,正月是寅月,二月是卯月……。虽然正月在寅月,不在十一月的子月了,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还是留了下来。实际上,现在过年吃饺子也是那时的习俗的留传。因为那时是冬至过年。

2.喝羊肉汤、鸡汤、鸭汤等,都是因为冬天太冷,人体消耗热量太大,所以要吃一些滋补的食品。

当然这些主要是北方习俗,南方则流行吃圆子,团子,喝米酒。

五、敬老习俗

上面说了,古时候这一天上拜皇帝,下拜祖先父母。冬至其实是最早的敬老节。但到了近代就简化为给父母做鞋袜。明清叫做“冬至荐袜履于翁姑”。荐就是敬献,翁就是老公公,丈夫的父亲,姑就是老婆婆,丈夫的母亲。就是冬至之前,做儿媳的要给公公婆婆做鞋做袜等衣物。也有给娘家父母送衣物的。也有两方父母都送的。

除了敬父母,就是祭拜祖先,这天祭祖除了供品之外,还要在祖先的影像或牌位前祷告:全家跪在祖先神主木牌前,由家长述说自己的“根”在什么地方,比如我们这家人的祖先是山西洪洞县,明代洪武三年迁到此地,现在是第几代了,我们世世代代都不会忘本,都会好好过下去,对得起祖先。

六、占天习俗

民间有用冬至这天天气的好坏,冬至在一个月中的早晚来预测未来的习俗。

一般认为,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有的地方俗语说:“冬至阴,过年晴;冬至晴,过年阴。”

七、鲁南独特习俗——冬飨

从古老的资料记载,鲁南古时候当然也隆重地过冬至节。可几乎从清代的记载中,冬至就不怎么隆重了。现实生活中,流传在民间的冬至习俗也不多。主要也就是冬至吃饺子和喝羊肉汤。给父母做鞋袜,置办衣物也不太流行。

可是鲁南有一个十分独特的习俗,把冬至叫做冬飨(dōng xiǎng)。飨,就是享用。在这里主要是祖先享用祭品。就是说这一天要上坟祭祖。特别是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给死去的父母送衣物。纸扎的衣服鞋帽,到坟前焚化。有冬飨不上坟,父母蹲在坟头上等一冬之说。

当然,也有在十月一这天送寒衣的,也有这两个节日都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