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清泉:四种原因所致疫病的分析

 caimin133 2021-12-12

1

寒邪所致疫病

再说H3N2,以六经辨证,其性质是寒邪,是传染病,即寒邪导致的疫病,为什么这么理解?

六经辨证的治疗里张仲景很少涉及营血分,营血分没有“寒”。有人说阳明病就是温病,但阳明病也没有涉及营血分,从六经辨证来看,寒邪所致的疫病更多的是少阳病,后期出现厥脱症。而三阴病的治疗,也是中医的优势,很多人都说是阳气虚,用附子用得很多,扶阳派这些理论,到底对还是不对,就有很多争论。

当今有很多问题是治疗引起的,是与西医西药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医不能关门去想象,我中医如何如何,现在西医西药在咱们国家占主导位置,虽说提倡中西并重,但事实是西医独大。若要中西并重,应该是西医院有十家,中医院也要有十家;西医有多少大学,中医也要有多少大学。事实上没有。北京的三级甲等医院有66家,只有7家是中医院,这个比例有多大?如果有100家中医院和100家西医院,我们再来看中西医谁更好。政府在决策和执行时有一些分歧在这里。


还有咱们中医自身发展也存在问题。比如发热的治疗,感染性疾病,西医就是输液,用抗生素。今天上午看了一个小孩,春节后出现呕吐、咳嗽,到现在几乎天天用抗生素,结果还是咳嗽,还是反复发烧,抗生素已经用了几个月。这些治疗方法的使用会对中医的证候造成很多影响,中医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更不能忽视,否则病因病机的分析就会出现问题。

输了那么多液干吗去了?它要么伤阳气,要么郁热了,腿肿了。西医里面经常见,现在叫做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因为输液多了伤了阳气,气化不行了。这时就该咱们考虑如何使用《内经》《伤寒论》的理论去解决了。现在温病治疗中很少出现热入营血的情况,这与西医使用抗生素有关。

在我国还有个问题,就是滥用中成药,家家户户都有清开灵口服液、板蓝根冲剂、感冒冲剂等,发烧都吃,吃得对不对不知道。抗生素使用不合理,中成药使用不合理,两个不合理加一块问题是很大的。我们中医不能忽视西医治疗的特点,西医也不能忽视中医中药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中成药或者抗生素的滥用,这是当今发热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治疗过程中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尤其H1N1病毒流行那年我们看看卫生部从全国的西医院调来的1000个病例里面,都在治疗发热的同时用了中药,什么莲花清瘟、双黄连等。如果你忽略了这些中成药的作用,就会对治疗有很大影响。


咱们对于伤寒的治疗要注重扶阳气,这些中成药的使用可能对病机的转变起了很大的作用。患病初期我们一定要将温病和伤寒分开,其病因可能很像,但是治疗截然不同。卫气营血就是一个由表到里的传变,六经辨证也是由表到里,病因不同,导致治疗的点不同。

2

内伤基础上的疫病

还有一种温病或者确切地说叫疫病,古人都谈过,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里谈了很多,这就是发生在内伤基础上的疫病。目前这类病很多,占的比例也很大。

新中国成立前国人的平均年龄是46岁左右,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增加至现在的73岁左右,这是社会主义的成绩,但这些人中大都有慢性病(即内伤)。在内伤基础上的传染病的治疗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病人多了,当有传染病来的时候,这些病人死亡率高,尤其是老年人。


前几天王辰教授在呼吸论坛大会讨论时说,目前患肺炎死亡的病人里大都是老年人。为什么呢?因为老年人大都有慢性病,内伤的问题你不能不去考虑。我们回头看看李东垣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内外伤辨惑论》里的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这些方子都是针对内伤基础上得了疫病、传染病、发热性疾病的,有时间不妨回顾一下《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内容。

3

夹杂湿浊之气的疫病

瘟疫夹杂浊气的,可以不寒也不温,也可以有寒又有温。夹杂湿浊的疫病,吴又可在《瘟疫论》里谈得比较多,这类疫病一旦发生,传变快,死亡也快。在早期这类疫病跟经典的温病伤寒不一样,所以吴又可针对夹杂湿浊这一特点治以达原饮。


吴又可最大的发明就是达原饮和邪伏膜原理论。这类疫病如果出现邪气入里化热、伤正,其治疗仍然离不开白虎汤和承气汤。很多疫病的基础就是阳明病阶段,古人是这样来说的。阳明病就是病比较重的一个阶段,把阳明气分处理好,病人的死亡率就会下降。


我国现代著名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大家——北京友谊医院的王宝恩教授,主要研究肝病、重症传染病、重症感染性疾病三个领域。他对于重症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抓住通腑泄热这一要点,实际上就是抓住了中医所说的阳明病阶段,阳明病的问题解决了,死亡率随之下降。对于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抓住通腑就能降低死亡率,这是王宝恩教授的宝贵经验,也是近几年我参与他们的研究后得出的体会。


王宝恩教授及其团队更多的是研究西医所说的“胃肠黏膜屏障”,这与中医所说的阳明病有很大的相关性。王教授的这些硏究对咱们如何将中医经典里面的理论与现代疾病结合提供了一个借鉴。


吴又可的《瘟疫论》用的是表里传变,分为九种传变方法,这是他对于中医学的贡献。他当时觉得包括六经辨证在内的许多学说不足以解决所遇到的所有临床问题,所以深入疫区去实践、去思考,形成个新的传变理论,给咱们治疗疫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对于新发传染病我们怎么处理?首先要思考如何辨证施治,使用什么理论去指导临床。当然,温病最经典的理论还是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但吴又可的邪伏膜原和邪气九传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


4

论温热之邪所致的疫病

温热邪气所致的瘟疫,起病就表现为伤阴入营血。300年前病人只能喝汤药,病重又喝不进去,很快阴液大伤,从现代西医角度来看存在着严重的脱水,然后进入DIC,出现凝血功能紊乱状态,从中医看就是卫气营血的传变。

叶天士是卫气营血理论的发明者,他当时是真的都看到了,卫气营血证都在临床遇到了。20世纪60、70年代还有很多营血证,但自从有了输液,营血证少了很多,液体一输进去就麻烦了,对疾病的传变产生了很大影响。古人的经典理论我们不但要学透学好,还要结合现在的临床实际情况。现在的医学发展和医疗现状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如果忽视了,就会使治疗产生偏颇。


当年有位记者问我,你对于李可用这么多附子如何评价?我说很简单,李老先生的治疗方法是在特定的生活环境、特定的医疗条件下形成的,这种方法治好了很多人。在贫困偏僻的山区没什么先进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只有靠这种方法来尽可能挽救病人的生命。如果要将李老先生的经验推广普及,我认为是需要斟酌的。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当时的环境及其他相关因素,而不是说拿来就用,这样才妥当。


前几天我看赵绍琴老的一本书,他把卫气营血应用于很多内科病的治疗,比如慢性肾炎,赵老在治疗中常提到热入营血,但这个“热入营血”跟急性传染性疾病的热入营血不一样,一定要把既定原理结合当时的环境和患病群体去使用,否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我认为吴鞠通对于阳明病、中焦病的治疗是高过张仲景的。张仲景治疗阳明病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在此基础上吴鞠通有宣白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等,使得阳明病的治疗方法更加丰富。王宝恩教授是西医出身,他用厚朴三物汤治愈了很多病人,他觉得这个方子非常好便经常用,其实阳明病治疗里面中医还有很多好方法值得咱们去思考。


“辛凉”是温病学的重大发明。对于“辛凉”我认为没有辛凉解表药,也没有辛凉解表剂,只有辛凉解表法。辛凉解表是什么?就是清热解毒药合理地配上辛温解表药,银翘散就是。


很多年轻医生看到辛凉平剂中用了辛温的药物,去掉吧,于是只剩下清热解毒药。那么是不是可以把中药教材中的辛凉解表药拿掉呢?解表药应该是辛温透达的,本草古医籍里只有解表药,没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之说,本草古医籍如《本草纲目》等是按果实、矿石等分类的,近代才以功能来分类。


叶天士、吴鞠通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如果是温热病照着这个思路走就可以。伤寒照着《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的思路走就可以。如果夹杂内伤的就需要考虑内伤的原因。如果有浊气,传染很快的,一定要考虑是不是邪伏膜原,邪伏膜原与张仲景《伤寒论》少阳篇有一定的关系。

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基于中医疫病学理论谈新发流感的辨证论治,刘清泉 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