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秋访襄阳:一座铁打的古城(叶平)

 叶老师YP 2021-12-12
除了襄阳,我国似乎还没有那座城池敢自称为铁打的。所谓“铁打”二字,形象地勾勒出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的坚固。地处鄂西北的襄阳,有着中国最完整的古代城池防御体系,它是一座真正经历过多次历史战争的古城——关羽水淹七军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宋元两军对垒襄樊之战。自春秋战国以来,襄阳发生过200多次战争,有详细文献介绍的有170多次。岁月的印记和战争的硝烟,如今依旧铭刻在这座铁打的城池上方。

襄阳,这个让金庸先生魂牵梦绕的地方,甚至他在暮年后还总想着亲自去一次。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三部曲的剧情里,先生居然有260次提到襄阳,用大量的笔墨描写襄阳城和襄阳保卫战,让郭靖和黄蓉坚守襄阳数十载,最终喋血襄阳城,而郭黄坚守襄阳期间所生的女儿也被取名为郭襄。

以至在金庸先生去世的2018年10月30日,襄阳市民自发地前往古城墙,用一柱柱烛火点亮了襄阳的夜空。正所谓,一生钟爱一座城,,一城送别一个人。

郭靖黄蓉的襄阳,毕竟是金庸先生之杜撰。襄阳于我而言,已属久违之城。二、三十年前,当襄阳还被称做“襄樊”的那些年月,我曾多次莅临或小住此地。一条破旧小街的襄阳城关镇加上一座低矮房屋的樊城城关镇,用一架简陋的汉水人车两用铁桥连接,这就是当年襄樊市的全部。


今年深秋季节,有幸再次来到襄阳访旧。或许因浓浓秋色的遮盖,面对眼前这座繁华的四方古城竟不敢相认。


襄阳古城示意图:十字街(东南西北街)+六座门
襄阳古城今存的城墙建于明代。明军攻占襄阳后,开始对毁于元统治者之手的襄阳城进行重建,逐渐形成了周长12里的雄伟城墙。建成后的襄阳城共六座城门,分别命名为东门“阳春”、南门“文昌”、西门“西成”、小北门“临汉”、大北门“拱宸”、长门“震华”,增设匾额,与城门城楼共同构成庄重典雅的气象。

临汉门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凭借依山之峻、据江之险的襄阳,以一江汉水,赢来十里风光,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无尽的魅力。襄阳古城的标志,首先就是汉水、城墙和临汉门。


临汉门是襄阳城六大城门之一,又称小北门。正面大书“临汉门”三字,背面则悬挂“北门锁钥”匾额。小北门城楼建筑在拱券式城门洞上,城楼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七檩抬梁构架,砖木结构,为清代建筑。小北门城台长13.75米、宽22.6米,外有垛墙,内有女儿墙,台西侧有蹬城马道。

小北门并不“小”,其位置的重要性要大大超过大北门,它处于襄阳城的中轴线上,出南门勾连荆襄古道;它与古代襄阳城的地标建筑谯楼、钟鼓楼、昭明台等在一条线上。'汉沔津梁'和'北门锁钥',就是对小北门战略要津地位的赞誉。

如今临汉门一带的城墙上还可找到模印有'岳'字的城砖,该砖高37厘米、宽18厘米左右、厚6厘米左右,砖形不太规整,砖体布满石灰、糯米汁。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襄阳城在宋代即开始包砖。

明代崇祯十四年,张献忠率起义军攻占襄阳,毁城垛及城楼,清代顺治五年重修小北门城楼,道光六年襄阳知府又重修临汉门城楼,一直保存至今。

顾名思义,临汉门乃是因面临汉水而得名,绕城而流的汉水一直是襄阳人骄傲,襄阳汉水也成了中国最宽的护城河,湖北人也通称汉水为襄河。


站在临汉门前广场,环顾左右,老铁桥与新大桥遥相呼应。汉水波涛汹涌,逝者如斯。它曾经在激荡着的岁月里,上演过一曲又一曲不朽的传奇。

鸟瞰古城

古城的城墙与汉水毗邻而居,以处变不惊的姿态见证着襄阳的繁荣与衰落。


穿越斑驳的临汉门,吟诵着诗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登襄阳城》中的“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诗句。

登上不高但是陡峭的城门楼梯。

小北门上,还保留一座古色古香的城门楼,为清代道光六年(1826年)重建。

几门残存的老式守城火炮,还在向游人叙述着襄阳对历次战争的记忆,叙述襄阳这座“铁打城池”的坚固。

最著名的有两个三国前期的典故。一是孙坚攻打刘表,把襄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却怎么也打不下来,结果中了埋伏,被刘表的士兵一箭射杀。二是关羽攻打襄阳,包围襄阳很久很久,即便水淹了于禁七军,就是打不下襄阳城。关羽失荆州,与其说是大意,不如说是襄阳太难打。

站在小北门城门楼上,鸟瞰古老的襄阳城。在那悠远之中,继续打开绵延恒久的记忆,沿着古老的城墙徐徐前行,触摸那一段又一段古老而又辉煌的历史。

襄阳这座城市,还有太多的传奇与故事。这里有张继、皮日休、宋玉等人吟咏的名句,有一代诗圣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喜极而泣。有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故事。

它所拥有的的城市风光也是美不胜收。且不说“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单凭着全国最长的仿古长街,就使得襄阳获得了令人仰慕的繁盛,令这座城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夫人城

最令人称奇的是,从小北门城楼开始,有一段堪称全国最短的城墙,被命名为“夫人城”。

这段城墙墙高6米多,周长60余米,城墙向北的一面上方正中有一石匾,上书“夫人城”三个大字,城墙下边有碑刻,系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襄阳人民为缅怀韩夫人所筑。

一千余年前,晋孝武帝宁康年间,梁州刺史朱序受命镇守襄阳。公元376年,前秦大将苻坚率军消灭了东晋,又令其长子苻丕率十几万大军分四路围攻襄阳。朱序错误地认为,襄阳城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前秦的军队全是北方人,不善水战,不可能从汉水北岸的樊城渡江攻取襄阳,所以并不在意。

然而,朱序的母亲韩夫人,早年跟随丈夫朱焘南征北战,行军布阵,样样精通。韩夫人登城巡视,检查防御工事,她认为敌人会改变战术,从西北面进犯,而西北角一带防御薄弱,很容易被秦军攻破。于是叫儿子调遣人马,加修城墙,派精兵强将前来把守。朱序觉得母亲的话有道理,可是,自己手下满打满算只有五千人,连守城都顾不上来,哪里还有人来修城呢?

韩夫人便带领自己的女儿、媳妇和家婢100多人前来修城,全城妇女也都争先恐后帮忙,不到两天的功夫,就把残破不全的城墙加高补齐,还在西北城墙外,赶修了一座60多米的“城外城”。韩夫人叫儿子把人马集中在城西北角,自己带领全城妇女身着戎装,手持刀枪,把守在东西南三面有城河的地方。

不出韩夫人所料,前秦苻丕果然在襄阳城西北大举进攻,朱序的军队寡不敌众节节败退。韩夫人则带领身边的的妇女截断了敌人的后援。苻丕的军队遭到夹击后,损失惨重,带着残兵败将离城而去。

后人为了纪念韩夫人的壮举,就把新修的这段城墙尊称为“夫人城”。“夫人城”是襄阳人的骄傲,也是中国妇女的骄傲。

南船北马


襄阳地处长江第一大支流的中游,是中原文明与荆楚文化的交汇之地。在中国南北对峙时,南方政权半壁江山以这里为屏;在江山一统时,“南船北马”在这里分野。

襄阳是三千里汉江的码头要地,素有“七省通衢”、“南船北马”之称。古时候东南各省客商到西北,大都先乘舟船到襄阳,再换乘骡车马车北上;西北往东南的客商,也是先到襄阳再买舟南下。据介绍,襄阳的船码头多达30多座,会馆也有20余处。在小北门下,塑有若干处雕塑,以表达“南船北马”的典故。


雕塑群再现了“舍舟下马”和“下马登舟”的古襄阳码头文化。

码头工人卸货转运

掌柜与管家清点货物。

老人儿童嬉戏玩耍。

北街——仿古步行街

北街是古襄阳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道和古老的商业街区,也是全国最长的一条仿古步行街。

北街坐落在襄阳城中心十字街之北。 北连古城墙,南接昭明台,长860米,宽12米。北街的特殊位置注定了它是襄阳古城的重要符号,也是襄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

北街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开始发展,唐宋时期甚为繁华,虽历经沧桑战火,但街道的位置没变。

1993年,为迎接第一届诸葛亮文化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会的召开,北街被建成为仿古文化步行街。

北街改建后,历史上原有的建筑格局没有变,建筑体的体量和高度没有变,沿用襄阳传统名居的建筑法式和材料。

北街的每座单体建筑之间,都有一堵高出屋檐1米多高的隔墙,这堵墙叫风火墙。如果发生了火灾,这堵墙就会阻止火势蔓延,起到隔离的作用。

目前的北街,店铺林立,修旧如旧。

襄阳最著名的小吃——襄阳牛肉面

连街上的学校也是古色古香。

诸葛亮的《诫子书》雕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仁义巷位于北街之西,全长400米,宽5米,呈东西走向。此地流传有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修书:“千里来信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使邻里和睦的传说。为让后人牢记德义礼让,彰显襄阳历史文化内涵。

因为北街昭明台到小北门不是一条直线,所以修了两个牌坊。一个牌坊与昭明台平行,一个牌坊与小北门平行。

透过与小北门平行的牌坊,清晰地看见北街秋意正浓。


北街古玩城


银杏树金黄,银杏叶低垂。


东北有三宝,襄阳有三绝。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有了这样的概念: 襄阳三绝指“襄阳牛肉面、襄阳黄酒和襄阳大头菜”。


襄阳黄酒真的很好喝!

襄里襄音。我看得懂的,只有“搭把手”“天道好”等几个词。


与昭明台平行的牌坊,上书“荆州古治”,因公元191年荆州牧刘表将荆州治所由汉寿迁至襄阳而得名。



终于走到了襄阳城的地标建筑“昭明台”之前。

昭明台

襄阳古城的地标建筑。

昭明台位于北街南端,为一座跨街建筑,始建于何年不可考。该建筑名称历经变更,先后被称为昭明台、文选楼、古高斋、山南东道楼、南平楼、镇南楼、钟鼓楼等。你到襄阳打车,通常可以对司机说,我去鼓楼,也是指的昭明台。

据《襄阳府志·古迹》记载:“昭明台,在郡城中央,其迹甚古。”因南北朝时梁武帝之子萧统(梁朝文学家,病逝后谥为昭明太子)出生于襄阳,并在此读书,故名昭明台。

在抗日战争期间,襄阳城被日军侵占,昭明楼遭破坏。1954年,市政府在台上建了两间房,交给市图书馆使用。1973年夏季,昭明台东南角塌陷。为保行人安全,昭明台被拆除。

1991年,市政府决定修复北街,要求重建昭明台。黄鹤楼的设计者、著名设计大师向欣然将昭明台设计为高台基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

昭明台的券洞横跨北街入口,而楼上的'昭明台'匾额则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

建成后的昭明台高34米,台基上按照魏晋风格建造了3层阁楼,整个建筑雄伟壮观,成为襄城北街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当时襄阳城墙内最高的建筑。

昭明台上回望北街

昭明台内,还深藏着一个小惊喜:襄阳市博物馆便藏身于昭明台之内。

进门迎面一座巨大的佛钟。

襄阳历史名人浮雕像(局部)

华夏第一铜马。襄阳博物馆第一层进门处,,一匹气宇轩昂的青铜马映入游客眼帘。此展品为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2008年出土于当地樊城区一座三国早期的将军墓葬。经考证是蒙古马与汗血宝马的杂交品种,是目前国内出土的时代最早且体型最大的青铜马,没有之一。

新石器时代襄阳出土文物选

青铜时代襄阳出土文物选

襄阳三国墓出土文物选

南北朝出土的陶俑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乾隆年间守道陈大文出于对前贤的钦敬,亲自摹写了孟浩然先生小像,并写下了“坐对鹿门深,清诗惬道心。江山长古蔡,风月自桃林。蔓草凄以绿,荒亭不可寻。写图访摩诘,千载仰知音”一诗,刻于石碑之上。

宋蒙元襄阳之战图画

襄阳明墓出土的舍利子

襄阳清代出土的玉如意。


昭明台全景雄姿

襄王府与绿影壁


从北街走到南街。

绿影壁巷垂直于南街,呈东西走向。此巷东段曾是明襄王府地域。

明襄王府是明仁宗的第五个儿子襄宪王的府第,占当时襄阳城的十之二三。襄王府占地约4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当年大兴土木时,也建造了王府前的绿影壁。

1642年,闯王李自成率军攻占襄阳,在这里登基,自立为新顺王。一年后,李自成北上,一把火把豪华的府第烧为一片瓦砾,只剩下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绿影壁,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

1993年,襄樊市政府为恢复古城风貌,投资重建襄阳王府。

重建的襄阳王府高大雄伟,气势恢宏。

但内部空无一物。

仅在两边有对称分布的小亭,附近陈列着襄阳市及所属各县出土的少量文物。

襄王府门前遗留的照壁,建于 1440 年,因全用青绿色石料刻砌而成,故名绿影壁。绿影壁为仿木结构庑殿式四柱三楼,造型别致,雕刻精细,图案繁缛。绿影壁是全国石刻艺术中绝无仅有的珍品,与北京北海九龙壁、山西大琉璃九龙壁一起,称为中国影壁三绝。

绿影壁分三堵,全长26.2米,中堵高7.6米,左右两堵高6.7米,厚1.6米。三堵壁均根据构图的需要,用不规则的绿矾石浮雕组装,白矾石镶边嵌界而成。

壁的主画面,以及壁座、壁顶、壁脊刻龙99条,大的5米有余,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 中堵的主画面雕巨龙两条凌空腾飞,争戏一颗直径达33厘米的玉珠,即'二龙戏珠'。

左右两壁各刻巨龙飞舞于'海水流云'之间,大有夺珠之势。四周边框精雕小龙64条,姿态各异。整座壁面雾海茫茫,群龙争跃。

仲宣楼

从东门沿城墙里侧的内环东路向南走,远远的能看到一高大的阁式建筑,它是襄阳古城的又一标志性景观——仲宣楼。


仲宣楼位于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之上,是为了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因王粲字仲宣,故名仲宣楼,又名王粲楼。

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满腹经伦,是公认的才子。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唯刘表治下的荆州相对安宁,于是大批文人雅士投奔襄阳,王粲也在其中。王粲与刘表是同乡又是世交,但刘表虽给了王粲幕下参伍的名号,却没有重用他。王粲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只好攻书作诗,以此为乐,《登楼赋》即在此间所作。刘表去世后,王粲等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降了曹操。魏国建立后,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王粲所作的《登楼赋》,抒写了他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他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登楼赋》原文: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 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 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汉代的仲宣楼位于何处,何时塌毁已经无据可查。明末万历年间,襄阳知府周绍稷义王粲居襄阳写《登楼赋》为据,在城东南角新建仲宣楼,民国初年毁于战火。1993年,襄阳市政府在原址上复建了这座仲宣楼。


新建的仲宣楼为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分城墙、城台和主体楼几部分,整个仲宣楼不含城墙高17米,总面积650平方米,它高高的耸立在古城墙上,造型雄伟,外观壮丽。四面悬挂名家题写的“仲宣楼”“先生之风”等8幅匾联。楼内有壁画石刻建安七子图。

仲宣楼是一座风雨观景台,游人可凭栏四望,欣赏雄伟壮观的襄阳古城池和碧波荡漾的护城河,可远眺天水一线的汉江和襄阳的城市风光。

楼上也可观赏朝阳落日,俯看古城夜景,是襄阳古城的一处观景抒情的好地方。


仲宣楼上远眺襄阳古城的护城河。



亦可下到河畔浏览护城河秀丽秋色风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