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利国:不因距离遥远而断亲情(故事)

 京都闻道阁 2021-12-13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文丨师利国

前几天,我的一位战友母亲过世,专程从北京赶回老家,因心情悲痛和熬夜,显得精神有些憔悴。他给我讲,离开家乡46年,只要是有时间,都要回老家看看母亲,到底回来了多少次?我记不清楚,逢年过节要回来,想母亲了要回来,母亲有事要回来,母亲有病了要回来。我说你是幸福的,母亲陪伴你64年,你又是一个孝子,人虽然在外地,心里十分挂念母亲,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老人为有你这样的儿子而骄傲,所以才高寿。

他说:自母亲去世后我想的东西太多了,想着想着,眼泪情不自禁地掉下来,觉得亏欠母亲太多。母亲不在了,以后回来就少多了,有什么理由可回来?这里已经没有我的家,只能叫做故乡。他说的话听起来有些酸楚,但也是实话。虽然很多人在描述故乡时,采取不同的手法及艺术加工,什么故乡的云,故乡的情,故乡的酒,故乡的人,故乡的山,故乡的路,故乡的河,故乡的味等等,可父母不在了,只能成为记忆的故乡。我说这是你的家乡,生你养你的地方,想抹掉这段记忆很难,肯定还要回来。他说回来肯定要回来,这里是我牵挂的地方,但是不知何年何月因何事。过去看望母亲就是最大的理由,现在有什么充分理由?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父母在世的时候,你随时可以回到父母身边,父母离世了,你也就没有去处。有一种压力,叫做上有老,有一种责任,叫做上有老,有一种幸福,叫做上有老,有一种理由,叫做上有老,有一种牵挂,叫做上有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一旦父母不在了,瞬间,我们的心就被掏空了。也有的说父母过世后,似乎一夜长大。也有的讲,父母不在了才知道后悔。这就告诉我们,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有一位朋友给我讲他自己的感受,他说:在我三十八岁那年,父亲去世,那时太年轻工作又忙,头脑考虑问题不多,母亲由姐姐弟弟照顾,我也经常从武汉回来小住几天。自母亲去年过世后,我的心如刀绞,觉得自己失去了一个大靠山,失去了一个温暖的家。鄂西北有个习惯,老人过世七天为一期,七个期及百日周年都要回来祭祀。我因为还在上班,母亲过世十四天回武汉上班,七期也就是去世后的,四十九天我要回老家祭拜。我开车带着老婆孩子一起,一路上我在思考,今天是回老家住还是在县城宾馆住?这在过去是不会考虑的,肯定直奔老家看母亲。女儿问我今天晚上去哪里住?我说回家住,女儿说什么回家住,还不如说到叔叔家住。由于到县城已经是晚上七点钟了,只好到宾馆登记了房间,如果母亲活在,别说七点就是半夜也会赶回去。我们找了一个餐馆吃饭,我根本没有心思吃,心情十分复杂,眼泪花花转。弟弟还打电话问走到哪里了?我心里稍微平静了些。不能说弟弟家不能住,肯定能住,但心情大不一样。

我的一位朋友给我讲,他们兄妹五个,老三在黑龙江当兵,提干后在哈尔滨安家,弟媳妇是当地人。刚当兵时特别想家,经常书信往来,提干后每年还有一次探亲假,自结婚后部队有规定,每四年才能探望父母一次,因为孩子小也根本保证不了。他无所谓,可急坏了父母,几年不见十分想念,有时我们也写信把父母的想法告诉他,回信时也讲得好好地一定回来。到时候不是工作脱不开,就是家事缠身。时间长了我们也不说了,其实说了又怎么办。家里亲人婚丧身嫁娶似乎与他毫无关系。姐姐出嫁,弟弟结婚生子,父母生日,乔迁之喜,侄男侄女上大学及成家,他也不问,我们也不讲。爷爷在病重期间十分想三弟,我们发电报告诉三弟,不知道是否收到,人没回来信也没有。就连父母年龄大了,我们都没有找他商量怎么养老,由于姊妹多,条件都还可以,如果兄妹少无闻不问,肯定不行。其实我们也知道在外地生存也不容易,就是有心考虑,距离也太远。父母过世后三弟十分难过,院子里也有人说他是一个不孝之人,甩手掌柜。我从没有责怪之意,各有各的难处,况且三弟生活在异乡更难。现在他们已经退休了,弟媳妇回来过一次,侄儿子回来过两次,我们彼此之间根本就不认识,本来就是一家人,如今显得很陌生。前几天三弟说想自己回来住一段时间,估计也是说说而已。真回来了我们一定把他当客待好。

当然,也不都是他这样子,也不是他不顾家不想父母,不思念家乡,不考虑亲情,而是家里有依靠,有人替他操心,有人替他分担。如果是兄妹之间三家四靠,丁是丁卯是卯,距离远怎么啦?工作忙怎么样?事情多又能如何?该你的责任你应该尽,该你的担子你应该挑。当然我们在外地的人,尤其是距离远的人,也不能因为兄妹多而不顾亲情,也不要认为你不出力有人出力。如果遇到较真的,肯定行不通。亲情关系也需要常来往,多走动,勤沟通,尤其是遇到事情时,要积极要主动参与才行。亲人有事就是载体,就是联系的机会,长时间无动于衷,感情就会淡化,久而久之在别人眼里是急事大事,可在你心里就不是事,因为你不能亲身经历和感受。

上个月我在武汉认识一位朋友,因为我们都是属于“漂流一族”,从外地来照顾孙子的,在交谈中得知,他是广西人姓李,今年60岁,在山东当兵,转业后在山东安家。儿子在武汉上大学,工作在武汉。

我问他老家还有什么人?经常回家看看吗?

他说父母在世时也常回家看看,老人过世后,七年了只回去一次。

你不想家吗?

他说想,有时做梦都在家里,但父母不在了,回去觉得很不自在,玩得不踏实,兄弟姐妹之间似乎有什么隔阂,又说不出隔在什么地方?我虽然在外地工作,回去的少,但没少给父母养老钱,兄弟几个条件都很一般,实话实说我照顾不过来,但父母所花费用没让他们操心。

其实,我想给他说,孝敬父母金钱固原重要,也是必须,但作为儿女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在金钱上,更重要的是日常照顾关心体贴上。如果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交了钱就万事大吉吗?绝对不是,还要经常去陪陪老人聊聊天,问问情况。老人一定天天盼望儿女去看他们,这是金钱无法满足的情感。尤其是老人生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才是检验儿女的时候。

我们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隔断真情,不要在忙碌中遗忘真情,不要在拼搏中忽略了真情。

2021.12.11竹山南山大酒店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师利国,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1993年转业回湖北十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