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古钧台对联,出自黄璟手笔 清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文著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所在的时代。由于种种原因,留存下来的著作往往沉寂于书斋库房,无人闻问。 近年,因编纂清史的需要,有关部门纂修了《清代诗文集汇编》,使相当可观的清人著作得以公诸世间。这才有了查阅黄璟诗作,探寻钧瓷铸造九鼎史实的机缘。 01 一句诗注提供重要线索 黄璟,字小宋,号二樵,晚号铁生,斋号四百三十二峰草堂,广东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区)人。清道光辛丑年(1841)生,多年担任地方主官,1894年任禹州知州,1901年调北洋通商大臣衙门,1902年奉派考察日本农务,1909年官豫南道,民国成立后寓居开封,卖画为生。 黄璟能诗善画,任内所作诗歌,结集为《四百三十二峰诗·颍川集》。以时间为序,记录了他在禹州前后所作所思,并留存了友人的唱和之作。对于我们研究禹州的历史风情,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 其中,黄璟与友人访察神垕时写下的四首诗,涉及“烧造九鼎”一事。 “时为崔军门造九鼎” 黄璟 其一 昨访空同墓,今登神垕山。 同游偿夙愿,为政有余闲。 既雨深耕后,三峰一水间。 林峦似图画,可惜近尘寰。 其二 本是钧州地,钧陶胜汝窑。 手民安旧业,眼福饱今朝。 难得青天色,无妨劫火烧。 加餐劝努力,鼎鼐有人调①。 ①原注:时为崔军门造九鼎。 和 诗 张承纶 其一 雨后何所事,约游山外山。 好风迎面至,佳日值身闲。 有志林泉去,无缘丘壑间。 此行偿夙愿,神垕若通寰。 其二 雨过天青处,云开自古窑。 残红搜片片①冷艳仿朝朝。 不愧钧州制,何殊柴氏烧? 大功成不日,鼎鼐万年调。 ①原注:今人于雨后辄访古窑得片瓦,争相矜重。 诗中的“张观察”名承纶,是黄璟的上级官员。清代,雅称道员为“观察”,分守道主管一省内若干府县政务,而分巡道则主管全省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守、巡诸道多加兵备衔,地位在布政使之下。
02 “崔军门”何许人也? 人们通常认为,钧瓷是在曹广权1901年到禹州后实现了复兴。这几首诗写作于光绪二十年(1894),描写了当时神垕的基本面貌和钧瓷生产情景,对钧瓷的基础色彩、烧造能力、以及蕴含的文化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只是尘封多年,鲜为人知。 诗注“为崔军门造九鼎”一语,意义重大!不但说明了当时的钧瓷烧造能力,还为慈禧献礼的传说提供了重要印证。 “崔军门”何许人也? “军门”是清代对提督或总兵加提督衔者的尊称,秩从一品。清代河南巡抚兼任提督,其中没有崔姓人物。1894年能被称为“崔军门”的人,只有记名提督、河南南阳镇总兵崔廷桂。 据《徐州人物志》记载,崔廷桂,字秀芬,铜山(今徐州市铜山区)人。清末名将,同治年间调援河南镇压捻军并受正一品封赏,光绪年间长期在河南、河北一带主持军务,1898年在曹州总兵任上被免职,1900年辞世。 在古代,九鼎是至尊象征。崔廷桂订制九鼎钧瓷,只能作为向清廷进奉的礼物。这就不能不联系到1894年慈禧的六十岁寿辰。 光绪二十年(1894年)农历十月十日是慈禧六十寿辰。清廷早在一年前就筹划庆典事宜,各地大员也绞尽脑汁为皇太后祝寿。 但在这年夏天,甲午战争遭到重大失败,民怨沸腾,慈禧寿辰只得草草了事。 台湾故宫博物院清廷档案中,有一件写作于1894年2月的奏折,作者为“记名提督、河南南阳镇总兵崔廷桂”。慈禧因六十岁生日即将来临,对官员加以封赏,崔廷桂得到“如意一柄,寿字一方等”,上奏谢恩。 崔廷桂谢恩奏折 03 烧造九鼎为哪般? 对照黄璟诗句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廷档案,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一、 1894年,时逢慈禧六十岁生日庆典,崔廷桂在神垕定制九鼎,为其祝寿。 二、张承纶诗中记述神垕雨后,人们争相拣拾古钧残片,可见钧瓷已成收藏界热宠。也正因此,崔廷桂才选择钧窑制作最高献礼。 三、烧造九鼎,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神垕窑口敢承接这样的大单,自然有相应的底气,具备绝对的烧造技术与生产实力。 四、当时品鉴钧瓷,仍以“天青”为“难得”,但红色系已是主流。“不愧钧州制,何殊柴氏烧?” 为慈禧太后制作九鼎寿礼,这是重要而艰巨的特殊任务。道员张承纶和知州黄璟才会亲临神垕督察,勉励艺人多加努力。 综上,可以推定钧窑为慈禧制作九鼎寿礼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