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亮辉《联海荡舟》二十一、浩气惊天泣鬼神

 开心明智 2021-12-13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浩气惊天泣鬼神

──蔡锷军旅对联欣赏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辛亥革命创立民国的名将,反袁复国再造共和的英雄。他以短暂的三十四个春秋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壮丽的诗篇。他除了有杰出的领袖才能和军事才能,还有杰出的文学才能,是难得的一代“儒将”。在一生的军旅生涯中,他写了不少“神锋险峻,雄气逼人”的对联,展现了各个战争时期的历史风云和作者的勃发英姿、凌云浩气。

天涯秋色又将来,对风雨满城,犹见提戈飞杀贼;

地下国殇长不死,奉馨香万古,何劳服药苦求仙。

辛亥武昌首义后,云南革命党人在蔡锷的领导下,于是年1030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九”)举兵起义,敲响了清王朝在云南统治的丧钟。在云南军政府举行的烈士追悼大会上,蔡锷写了这副对联。

上联作者以沉重心情追怀云南重九起义时的悲壮场面。肃杀的秋色铺天卷地而来,寒风瑟瑟,凄雨漓漓,满城飘零,绘声绘色,凄神寒骨。这既是自然环境的描绘,渲染一种凛冽萧条的气氛;又是社会背景的再现:腐败的清帝国已是风雨飘摇,一场荡涤中国大地的社会变革已经来临。面对这惨烈的景象,作者自然触景生情。“犹见”言重九起义时战士们短兵相接挥戈杀贼的悲壮场面历历在目。“飞”状战士们奋勇作战的英姿,呼之欲出。这惊天动地的历史镜头已定格在将军的心头,“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下联讴歌烈士英名常存,万古不朽。“国殇”意谓为国而死的人。他们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虽死犹存。“不死”、“万古”有重复之意,但这不是用词的累赘,而是反复强调,表达了人民对烈士的万分崇敬和怀念。烈士的精神是永恒的,是那些服药求仙以祈长生不老的人无法并论的。

窃国大盗袁世凯称帝后,191512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武装讨袁,护国战争爆发。19161月蔡锷率护国军北上讨袁,从云南经贵州西北,挺进川南,2月初兵驻雪山关。将军立马关头,但见红日东升,群山莽莽,银装素裹,不禁诗情勃发,逸兴遄飞,吟下一联:

   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

  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该联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上联首句惊呼,让人心悸。雪山关海拔1800多米,故作者誉以“雄关”,且南来第一,足见其高峻雄拔。登上此关,只有天在上头,群山无与伦比。“壮士生还,将军夜渡”为互文,意谓将士们并肩作战,攻占叙永,沙场不死,继而夜渡赤水,是何等的英雄。就连锷入青天的“雄关”也为护国军大无畏的精神所感佩,禁不住颔首赞许。作者还暗用蜀王“五丁迎女”、“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句)的神话故事反衬,十分传神。下联以“屏障”喻此处山势高峻,地势险要,乃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后化用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以抒豪迈之情。如果是在天高气清的秋天,登上此关会仿佛置身天之外,云之端。纵目千里俯视山川,滇池明月似珠玉在足下滚动,黔岭云霞如彩缎在眼底低浮。全联气势如虹,豪情如海,壮志如山。护国军将士无惧无畏的英雄气概,蔡锷将军护国讨袁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尽在其中。洋溢着藐视一切的乐观主义精神。

誓师伏波庙,

倚马剑门关。

这是蔡锷书赠友人时杰的对联。时杰是辛亥革命志士,曾随蔡锷率部讨袁。上联写蔡锷率部讨袁前誓师的情景。“伏波”是汉代名将马援(蔡锷很敬佩他,蔡锷逝世后,孙中山撰挽联云:“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在伏波庙前誓师,表达了护国军的坚强决心。下联写威武之师挺进剑门倚马雄视的气概。两个地名“伏波庙”、“剑门关”,一在云南,一在四川,体现了护国军所向披靡的破竹之势。全联字字如射向敌人的响箭,可穿透一切阻碍,一往无前。凛凛军威,怎不让袁贼闻风丧胆!

读蔡锷军旅联,顿觉一股浩然之气,充溢宇宙乾坤,惊天地,泣鬼神,让人怦然心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