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旭明哥,郁南文坛的常青树——读叶旭明先生的《西江红船》

 泷西山人 2021-12-13

叶旭明先生是我的前辈。

我认识叶先生,是在我担任云浮信息报副总编辑的时候。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报社常常收到叶先生的高质量投稿,有散文、诗歌、美术作品,后来是长篇小说《喋血凤凰箫》连载,每期配一插图,由叶先生亲自绘制。

一来二往,我与叶先生熟稔了,大家都是郁南人,而且论起来,他与我妻子这边有不是很疏的亲戚关系。妻子一直称他为“旭明哥”,其实应该是称“旭明表哥”。但娶妻随妻,我也随妻子称他为“旭明哥”了。

旭明哥如今七十多岁了,仍然笔耕不辍,而且是真正的笔耕,不是用电脑来写作。去年底团结出版社出版了他所写的《西江红船》,50万字。今年又将出版新作《南江武林》,现正在写作《曾志宏传》《南江儿歌》《杏林双儒》。

《西江红船》出版后,旭明哥赠了我一本,粗略翻阅了一遍,觉得这是一本集史料、趣闻、经历于一体的鸿篇巨著。

叶旭明先生所著《西江红船》

 一、史料性强

我是郁南人,还在垂髫之时,我就听说过大名鼎鼎的金城粤剧团,但我没有看过金城粤剧团的演出,更不知道他的来历。虽然近年治志,在1995年《郁南县志》中看到有如下记载:

(1956年)9月,本县接收省下放的大东南粤剧团,成为本县第一个专业剧团,全团56人。……1961年底,本县新成立金城粤剧团。

我完全无法搞清楚由大东南粤剧团到金城粤剧团的历史跨越。及至读了《西江红船》中的《专业戏剧历程》,我终于对这一历史跨越有了十分清晰的认识:

因为人员往返出入变化比较大,经过整合,1957年4月,大东南粤剧团改名为“钧天乐粤剧团”。1958年11月,罗定与郁南合并为罗南县,钧天乐粤剧团与罗定的海珠粤剧团合并为“罗南县粤剧团”。1961年4月,罗南县撤销,恢复郁南县建制,罗南县粤剧团归罗定县。郁南县决定重新组织剧团,于同年10月派人到广州组织剧团,到南海盐步看叶丹青演戏。于是以叶丹青等原剧团演员为班底,成立郁南县金城粤剧团。

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不得不为旭明哥鼓掌称赞!如果没有深入研究郁南的粤剧史,是无法把这一段历史交代得如此清楚的!

”小鬼班“《沙家浜》剧照

《西江红船》最让我感到亲切的内容,是关于“小鬼班”的记述。

“小鬼班”的正式称谓是郁南县少年文艺训练班。1973年3月9日开学。学员都是8至13岁的在校学生,训练时间是每天早上5点半至7点,星期一、三、五晚上7点至9点,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全天。办班历时2年,培训少年3批共73人。“小鬼班”学员中,绝大多数都与我的年龄差不多,我基本都认识,其中朱树新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在一次同学聚会中,我问他在《沙家浜》扮演什么角色,他说是新四军战士,重点戏是翻跟斗入胡存魁家的那一段。我于是明白了,他是个“龙虎武师”。

龙虎武师一直是郁南粤剧团的弱项。为改变这种状况,“小鬼班”在武功师傅新少英、石嘉的训练下,学会了翻跟斗,从此打破郁南文艺队伍没有跟斗上场的历史。

范焕欣、曹小翠是我高中的同班同学,在《沙家浜》中,范焕欣扮演刁小三,曹小翠是阿庆嫂B角。

“小鬼班”堪称粤剧摇篮,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梁玲女、黄河、梁玉成、蔡伟杰、李灿峰、冯丽郎先后考入省粤剧学校。姚志强先后调入珠海粤剧团、广东粤剧一团担纲文武生,并获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梁怀香是当时郁南大名鼎鼎的粤剧演员,在翻阅《西江红船》前,我对她的情况一无所知。如今终于知道她是新兴人,从小被粤剧艺人张文侠、花旗妹收养,1964年到郁南粤剧团任正印花旦、副团长兼艺术导演。

叶丹青,我一直以为他是文革期间由省粤剧团下放到郁南的,如今也终于知道,他1961年已到郁南金城粤剧团任文武生兼剧团副团长,1979年调广州郊区羊城粤剧团任文武生兼副团长。

叶丹青、梁怀香剧照

最让我震撼的,是当日金城粤剧团的名气相当大。叶丹青(文武生)、梁怀香(正印花旦)、赵剑图(武生)、陈少海(小生)、方楚云(二花)、张湖(丑生),六大台柱合力共演,很有观众缘,在南番顺和珠海一带享有盛誉,称叶丹青是“西江罗家宝”,称梁怀香是“西江红线女”,他们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德庆县城戏院连演57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史料性强,这是我对《西江红船》第一的印象。

 二、趣味性强

《西江红船》有《红船寻梦》栏目,里面收录了大量郁南剧团演员和各部门职员的奇闻轶事。这些故事趣味性很强,很有可读性。如:金城剧团舞台美术设计关振东与花旦方楚云结婚趣事,就十分经典。当时剧团正在新兴演出,是日场,演出结束,观众正等着演员出场谢幕。这时候,后台趁演皇后的方楚云还没有卸妆,就给关振东穿上了龙袍,把他扮成皇帝。而身穿丞相戏服的团长则出场宣布:“皇上新婚大典现在开始!”随即响锣鼓,奏音乐,放鞭炮,四宫娥打宫灯引路,皇上(关振东)与皇后(方楚云)手牵着彩带花环上场,丑生张湖扮礼部侍郎,唱:“一拜天地,二拜太皇,三拜主婚人(团长),四夫妻对拜,五群臣向皇上祝贺!”台下观众哗然,掌声雷动。“礼部侍郎”又唱:“请皇上皇后进入洞房!”观众随即簇拥着“皇上”“皇后”来到戏院的演员宿舍——这是一间比较大的房子,剧团人员一早动手张灯结彩,把房子布置一新。“礼部侍郎”又唱:“摆宴!”观众还没有反应过来,又唱:“但不是现在!”人人捧腹大笑。婚礼宣告礼成。

除了让人捧腹大笑的奇闻轶事外,书中也有惊心动魄的经历。如《劫后余生》所载:

小鬼班学员在练功

1962年金城剧团到沿海演出期间,气象台预报将有12级台风登录。一天下午,全团人员刚集中戏院后台待命,强台风就呼啸而来,把后台的砖墙吹得左摇右摆,大家即冲到空地上躲避,可又被强台风和旋风刮了回来。大家从后台跑进戏院中间,又觉得整座戏院摇摇欲坠,更加惊慌失措。大家向东走避,戏院好像向东倾斜,跑向西边,戏院又似向西晃荡,只有朝正门逃跑了。突然,“轰隆”一声,整座戏院倾塌,只剩下大门框架未倒,保护着全团50多人的性命。后台一角也未倒,所有演出物品完好无损。大家都称“三生有幸”。当时严禁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老叔父偷偷捡来三根禾秆草,插在一个盛沙子的小罐上,以此代替香火,口中念念有词,对着天上的华光师傅叩拜不止。团长则装作不知。

此外,编剧刘锡荣与梁怀香的“借旦成妻”和“梨园七痴”“红船三酒仙”等轶事,也鲜为人知。

 三、很多事件是作者亲历

旭明哥于1971年进入郁南县宣传站工作,负责舞台美术设计工作,1972年,成立郁南县文化局,旭明哥随之进入文化局工作。无论是剧团还是少年文艺训练班的演出,都由旭明哥负责舞台美术设计,很多事件是他亲历、亲见、亲闻的。因此写出来、读起来特别真实。

这里特别要说一说亲闻。旭明哥1971年才进入郁南县宣传站工作,之前郁南粤剧团的情况,他没有经历过,完全是通过走访当年剧团的人了解到。旭明哥是个有心人,在他初到县宣传站工作时就已注意收集剧团的历史资料,及至随剧团担任舞台美术设计,更是有意与老叔父谈往事。剧团刘炳坤老团长,是三代元老,知之甚丰,且记忆力特强,旭明哥在他口里了解到不少历史资料。因此说,旭明哥的“亲闻”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即不是人家说,他听到了,而是想方设法让人家说给他听的。

叶丹青在《董小宛》中饰演昌辟疆

其实,即使是旭明哥进入了郁南县宣传站工作后的事情,他也不一定事事参与,也是靠主动了解和收集。如《礼贤下士》记述:

1977年底,为恢复郁南粤剧团,原郁南县委宣传部长张爱民与刘炳坤(原剧团团长)一起前往广州,请老艺人回来。时在东风金属构件厂当木工的叶丹青(原郁南粤剧团文武生)尚未下班,张、刘二人便先到其家中拜访、问候其母,并预先做好思想工作。丹青下班回家后,大家一起吃饭。由于丹青家地方很狭窄,四人只能在床前小桌吃咸水鱼做菜的饭。四人越谈越投契,在张部长的再三请求下,丹青盛情难却,当即但应辞工回郁南剧团工作。正是:重组剧团费神心,为请艺人苦也甘。礼贤下士张部长,亲临家门情谊深。

这些史料,如果不是旭明哥采访得来并著于书,后世如何知道!

又如《再世刁小三》:

1971年初,在全国只有八个样板戏的政治气氛下,其他传统剧目一律禁演。郁南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排演《沙家浜》,由梁怀香饰阿庆嫂,马湘饰郭建光,谢华南饰刁德一,张富文饰翻译官,何丁源饰沙小龙,这些演员都相当入角,唯独刁小三这一角色难寻合适演员。当时的县委书记刘国欣闻知此事,便向宣传站长江锦芳推荐,说:“我昨天到知青点慰问时,发现有一个人最合适演这一角色,不用化妆也十足是个刁小三。”随即,宣传队长朱廷华便到知青点考察这位知青,只见其人真乃再世刁小三无疑。于是马上拍板,申请调他到宣传队参加《沙家浜》一剧演出。《沙家浜》演出后,观众反响甚烈,认为该剧演员均入角色,尤其刁小三一角从形象到演技给人印象深刻。这位演员叫李坤妹,但因为他演的刁小三深入人心,所以大家都叫他“三哥”,不叫他的真名了。

旭明哥(中)与恩师关振东、师母方楚云合影

李坤妹是我小时候的邻居,外号“奸仔”,如果不是读了旭明哥的《西江红船》,我真不知道他还有这样一段传奇故事。真的要感谢旭明哥这个有心人收集的史料、趣闻。

史料丰富,内容全面,叙述生动,图文并茂,考证缜密,这是我对《西江红船》的总体印象。书中收录了100多位从艺人员的简历,既有概括性、简历式的文字介绍,也有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还为28位逝去的艺人撰写了挽联。更难得的是,该书图文并茂,收入了剧团各个时期的舞台剧照300余幅,十分珍贵。书中还对春班、行规、行话、棚面、破合、戏联等作乱深入的考证。纵观全书,可谓是一部郁南戏剧的百科全书。

我和旭明哥交往多年,互相比较了解。去年他将自己历年所写的代表作集结为《醉墨轩文集》,约我以文言文为他写一篇《叶先生旭明传》,我欣然接受。我在文中写道:

以廿八岁为界,先生之人生可一分为二。自高中毕业至廿八岁,先生之人生坎坷至极,之后则一马平川矣。而先生终生所事者,皆其所好。事以所好者,众之所望也,然得之又有几人哉!先生廿八岁前之人生固崎岖也,然终生得事其所好者,当可补其不幸矣。

先生之可贵,乃不以一己之失论社会,且为人忠厚,乐于助人,为人为文为艺皆以诚,今欺世盗名、唯利是图之文人安可比拟哉!

先生数十年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计有:《肇庆民间楹联趣话》(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肇庆岁时风情录》(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古今中外婚俗奇谈》(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获广东省优秀科普著作三等奖)《西江民间故事》(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山城烽火》(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考试趣话》(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获广东省首届民间文学著作一等奖)、《蔡朝焜传》(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民风俗韵》(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即山花奖)、《趣联故事》(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获广东省民间文学著作三等奖)、《郁南古今楹联》(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南江传奇》(国家文化出版社出版)、《三罗传奇》(国家文化出版社出版)、《西江红船》(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喋血凤凰箫》(香港美术出版社出版)、《老支书朱必材缅记》(香港美术出版社出版)、《山月情仇》(文汇出版社出版出版)、《南江俚语故事》(团结出版社出版)。此外,尚有近百篇诗歌、散文及论文刊于国家或省级刊物。美术创作方面,先生收获亦丰,连环画《喋血凤凰箫》连载于《天南》杂志,国画《榕荫曲》入选广东省作家首届美术书法展览,《摇篮曲》入选《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珍品选》,漫画《婴教》《乌烟瘴气》发表于《南方日报》。

先生今居端州,令慈逾百岁,人瑞也。先生有长寿基因,今七十有六矣,其体也健,其思也捷,其情也真,其志也坚,日笔耕不辍,诚郁南文坛之常青树也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