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虾,又称攋尿虾、螳螂虾、虾爬子、虾耙子、虾狗弹、爬虾、扒虾、富贵虾、琵琶虾...... 它们是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口足目动物的俗称,这一目较为规范的中文名是虾蛄,我们所认知的虾类、蟹类是十足目动物(其中的海蛄虾,虽然外观、名称与虾蛄近似,但是二者并无关系)。 口足目距今已在地球上生存至少4亿年,其化石之形态与现今相差甚少,几乎没有演化。 图为:斑节对虾 图为:海蛄虾 图为:蝉形齿指虾蛄 与十足目不同,虾蛄的鳃在腹部,而十足目的鳃在头部,这造成在抱卵时虾蛄是用胸足抱卵,而一般虾蟹(十足目)是用腹足抱卵。 虾蛄(口足目)在全世界有450多种,是热带和亚热带底栖海床的重要掠食者。因种类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的颜色多变,从褐色到浅红色不等,其大小不一,小的长度约10厘米,大的可达38厘米。 虾蛄的头胸甲不太大,仅足以包裹至头的后部及胸的头四节。 头胸部有一对螯足,有些物种的螯足外型为像螳螂一样的镰刀状,这种称之为穿刺型,捕捉方式类似于螳螂。可以切割猎物,对人同样会造成伤害,因此西方人称它们为“拇指切割者” 也有外型膨大如拳头状的,撞击力甚大,这种称之为粉碎型,能够将猎物震晕,体型大的虾蛄可以用这种攻击,轻易的击碎贝类、螺类或螃蟹等具有坚硬外壳的生物,有的甚至可以击碎玻璃。 生物学家希拉.帕特曾研究虾蛄一拳公斤数的极限,测试的极限重达150千克(330英磅),且因出拳速度过快,产生超空蚀效应,在出拳时会产生冲击波,产生出的热能能够瞬间将水温加热至6,700摄氏度。 超空蚀效应(英文:Supercavitation),又称超空穴效应,利用空穴效应制造了含有气体的泡沫膜,而这个泡沫膜大到足以包含物体本身,使其在泡沫膜中行驶减少摩擦力,来达到极高速度。除去移动方向的部分,物体因为不与水接触,基本上不会与水摩擦,因此能在水中超高速前进。目前的应用主要限于自动推进武器(如火箭、鱼雷、导弹等) 在水中,如果水的压力低于蒸气压时,就会产生空穴。当水流过一个移动金属物件的尖锐转角,被加到较高的速度时,压强会迅速降至低于蒸气压的水平,此时超空蚀效应便会发生。 虾蛄性情凶猛,行动迅速,攻击时所施展的臂力可高达体重之2,500倍,其猎物大部分为底栖性不善于游泳的生物,包括各种贝类、螃蟹、海胆等。 人类的眼睛为双眼视觉成像,而虾蛄每只眼睛可以有三重视觉成像,两只眼睛共六重,这使得虾蛄的视觉系统为动物界数一数二的。也因为虾蛄特殊的视觉系统,所以虾蛄能看到16种原色。 原色是指不能透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原色”并非是一种物理概念,而是一种生物学的概念,是基于人的肉眼对于光线的生理作用。人的眼睛内有几种辨别颜色的锥状细胞,分别对黄绿色、绿色和蓝紫色(564、534和420纳米波长)的光最敏感。人类以及其他具有这三种感光受体的生物称为“三色感光体生物”。虽然眼球中的椎状细胞并非对红、绿、蓝三色的感受度最强,但是由肉眼的椎状细胞所能感受的光的带宽很大,红、绿、蓝也能够独立刺激这三种颜色的受光体,因此这三色被视为原色。 虾蛄超凡的视觉系统赋予了它们很多的优势。 虾蛄看到紫外线的能力可以观察珊瑚礁上难以发现的猎物。 可能使它们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珊瑚、猎物(通常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或捕食者,例如具有闪闪发光的鳞片的梭鱼。或者,在它们捕猎时(非常快速的运动)可能需要非常准确的测距信息,这将需要准确的深度感知。 在繁殖期,虾蛄会发出荧光,这种荧光的波长与其所视色素检测到的波长相匹配,可以为它们提供有关的信息。在日常的“社交中”它们之间也会用这种方式释放和接收信息,这是一个学习与记忆的过程,能够识别、互动周围的“邻居”。也会向外来者发送信息,但是这有可能会出现“语言不通”的情况,它们之间因为之前没有接触,对各自的“习惯语”不理解,不能正确接收信息。 虾蛄很有可能是真正做到靠“眼神交流”的动物,眼睛轻微的转动或摆动(同时还要考虑光的反射),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当人们看到两只虾蛄静立不动只有双眼乱转时,它们很可能正在“聊天”。 |
|
来自: 零壹贰012 > 《软甲纲(虾、蟹、虾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