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 | 苗族婚姻史诗中的哲学社会思想萌芽

 三苗网 2021-12-13

招聘  

 乡村振兴 

  图书  

 十佳苗歌 

九妹说:

《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系石朝江、石莉完成的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5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2007年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经常有朋友和苗族同胞发信息来寻求《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一书,只可惜该书连作者都只留有孤本了。我们找到了作者石朝江和石莉老师,将这本书的正文在网上分享公布,供大家学习参考,欢迎读者朋友们收藏阅读。

第二章

婚姻史诗中的哲学社会思想萌芽

由贵州省黄平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印的《开亲歌》、由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主编的《苗族婚姻礼词》,堪称为苗族的婚姻史诗。

恩格斯说过:“唯物史观是以一定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件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

我们以唯物史观解读《苗族婚姻礼词》和《开亲歌》,就会十分强烈地感到有关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婚姻问题,在书中都有着“关于过去的回忆”,留下了“历史的影子”。苗族婚姻史诗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一) 开亲歌


《开亲歌》篇幅浩大,全诗长达万余行,既有苗族原始社会前期的婚姻形态的反映,又系统地叙述了苗族进入氏族后婚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分为“生亲”、“神界开亲”和“人类开亲”三大部分,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类开亲。”

第一部分“生亲”,包括“亲在东方”、“疙瘩石吞亲”、“冒出三路亲”,是对天地间各种“亲”的起源作一总的概述,它反映出古代苗族先民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相传远古“亲”是在遥远东方的石旮旯中,靠吃石头奶长大,后被一个叫养久勾劳的人发现,他把“亲”挑着沿河而上,但不小心将“亲”掉落在地下,“亲”被疙瘩石吞没了。

人们杀公鸡去祭,疙瘩石才把“亲”吐了出来。吐出来的“亲”聚成一窝,“亲”窝被一个淘气的小孩一把火烧掉,于是冒出三路“亲”来:一路上天又下海,成为神界开亲;一路上高山下深谷,成为动植物开亲,又称年幼亲;一路去到山坳·昂窝岭,成为人类开亲。

这是对天地间各种“亲”的起源作一总的介绍。“生亲”的内容,乍一看似乎异常奇诡,其实它折光地反映了人类童年时期的生活。

那时,人类的生活状况是“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火烧掉亲窝,跑出三路亲”,从此便“生亲”了,这表明人类由于发明和掌握了火的知识,方才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了。人类与动物分离了,区别开来了,才使男女两性的“开亲”成为可能。

第二部分“神界开亲”,包括“水界开亲”、“陆界开亲”、“天界开亲”,它以形象的画面,展示出人类在原始社会前期杂婚、乱婚的状况。

歌中唱述“亲” 生出来后,既可与天上的天王、西王、雷神等开亲,与水中的东龙王、犀牛、螃蟹开亲,同时又与人间的吉芒、勾久和皮尼等人开亲。这些现象怪诞荒唐吗?不!它是苗族先民用开亲繁衍人类的现象去解释宇宙和自然界许多事物的发生和发展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也是原始社会早期群婚制的折光反映。

人类的童年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原始先民缺乏科学知识,将宇宙万物人格化,认为万物皆具有人的灵性、思想和感情,天上的诸神,东海的龙王,自然界的动植物,与凡间的人均可以开亲。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人类最早、最简单的婚姻关系是“一个同动物状态向人类状态的过渡相适应的杂乱的性交关系。”“神界开亲”所唱述的内容,正是恩格斯这一论述的生动印证。

最重要的是第三部分“人类开亲”,它包括“年幼亲”、“众人亲”、“昂窝岭遇亲”、“叙订亲白水牯”、“叙媒”、“问舅爷”、“逼嫁”、“刻木”、“开亲”、“沉亲”、“劫亲乱世”、“降聘礼”、“普天下得亲”等章节,较系统地追述了苗族婚姻制度的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众所周知,人类的婚姻制度,如同社会一样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类刚从动物分离出来时,实行的是杂乱婚,无所谓家族和家庭。

后来随着父母与子女之间通婚的排除,实行同辈婚,才开始形成第一个家庭形式~血缘家庭

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血缘婚的弊端暴露得更为突出,于是又受到禁止,进而实行族外群婚(普那路亚家庭),由此再发展为对偶婚,直至一夫一妻制家庭。人类婚姻发展的这一过程,其各个历史阶段的演变形态,在第三部分“人类开亲”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昂窝岭遇亲”、“叙订亲白水牯”、“叙媒”等章节,叙述喜尼和喜金是“同母生”的兄妹,是“骨肉亲”,他俩“共奉一祖先,同匹布做衣,同吃一锅饭”。喜尼和喜金东奔西走,急于四处寻亲。但是,不管他们走了多少路,渡了多少条河,都“未曾找到亲”,结果“心头闷得很”,“只有内开亲”,即血缘婚。

《开亲歌》对血缘婚的唱述,同《苗族古歌》描述兄妹结婚一样,穿插了一些“验证”的情节。喜尼、喜金先是询问“五倍子树”、“梓木树”和“岩青杠”,众树异口同声,都同意他们俩开亲。最后又通过“饭菜箪里装”,看它变啥样,“两边都成酒,两边都成饭,就不能开亲”。他们把饭箪别挂在干枝桠上,中午打开饭箪看,“一边变成饭,一边变成酒”,“阿妈来发话,亲事就能办”。结果,喜尼、喜金兄妹结为夫妻。

我们可从看出,喜尼、喜金结为夫妻是天意,必须顺从之。这里是借天意表明血缘婚实行的合理性。事实上,在人类的早期,血缘婚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马克思语),是“自然而然的事”(恩格斯语)。

后来人们又逐渐认识到血缘婚的弊端,“兄妹来结婚,生个血砣砣”。“兄妹结成夫妻,生了一个怪婴,那娃儿生得奇怪,那娃儿生得稀奇,婴娃没长鼻子啊,婴娃没长眼睛,黛柔让没有手脚啊,黛柔让没有嘴,那婴娃像什么样啊,那婴儿像块磨刀的岩石。”

当然,不知经过了多少岁月,人类才认识到了这种血缘婚的危害。在父母与子女以及兄妹间的性爱被排除以后,人类开始进入对偶婚即氏族外婚制阶段,通常是一个氏族的一群男子与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女子集体联婚。那时候,“到处是人群,女人讨男人。

一个大房子三间屋,把男人分住一间,把女子分住一间。男人上女人的门,留下男人的脚印。”到处是人群,女人讨男人,一群男子找一群女子,这正反映一个氏族的男子与另一个氏族的女子集体联姻。

我们知道,早期的母系家庭,无所谓婚姻,女性是以主人的姿态居守家中, 接待来访者,而男性则以游访者的身份,到外氏族去拜访他的情人,家庭中没有父亲的角色,父亲的角色是由舅舅来担任的,他协助自己的姐妹抚养自己的外甥。

在《开亲歌》的《叙媒》一节,说媒人保香到欧娟家去说亲,能否说成呢?欧娟的母亲这样对媒人说:“还有舅爷大,我还没讨话”。由此可见,舅舅的权力至高无上。能否成亲,舅爷的裁决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而《逼嫁》一节,叙说扁金的妈妈无力交足苛重的聘礼〔样样都是“三百”足〕,无可奈何,只好把女儿扁金逼去舅爷家,充当一个没有丈夫的媳妇,而后又被舅爷逼回娘家的曲折过程。

这反映的正是母权制晚期的姑舅表婚,即:“交错从表婚”。那时,母权制已为父权制所替代。母权制旁落了,妇女们很不甘心,就把权交给自己最亲近的人,即同胞兄弟~舅舅来掌握,女儿的婚姻大事要由舅舅来决定,女儿须嫁回舅舅家,即“还娘头”。  

如果姑家女儿不嫁回舅舅家,就要向舅舅家交齐一定的聘金。而《刻木》一节,分“叙木”、“刻木”、“送刻捧”三段,叙说舅舅把向姑妈索取的聘金一一刻在枫木棒上,并请人送到姑妈家,要姑妈按“刻木棒”上的数据,一一称足交舅家后,姑妈的女儿方能外嫁。

《开亲》一节又分“称银”、“交银”、“开亲”三段。叙说姑妈向舅家交清聘银后,才得以获准女儿外嫁,喜尼喜金两家才得以自由开亲。

《叙媒》、《逼嫁》、《刻木》,还有《问舅爷》等节,便是古代母权制和父权制进行激烈斗争,代表母权制的舅爷还暂时维持占上风的社会现象在婚姻形态上的反映。

  《普天下皆得亲》一章,是九天九夜也唱不完的《开亲歌》的尾声。它分《沉亲》、《劫亲乱世》、《降聘礼》、《普天下皆得亲》四节。《沉亲》叙说由于开亲聘礼要得太多,人们无法交足,因而造成“三沉三起”的沉亲现象。《劫亲乱世》叙说人们无法得到“亲”,因而出现了“田中抢牛犁,鼎罐抢饭吃,半路抢人妻……”闹得人心惶惶,出现了劫亲乱世的局面。《降聘礼》叙说因为聘礼要得太多,许多人开不起亲,社会无法安定,于是大家商定降聘礼,要“舅爷让银子,舅娘让花布,汉人让骡马,众人让鸡鸭……”

《普天下皆得亲》叙述聘礼虽一降再降,但许多穷苦人还是开不起亲,长老们又决定开歌议理,决定再降聘礼,一直降到“富家一斤肉,穷家一碗米,煮点菜稀饭……”至此,无论富人穷人都得开得起亲,普天下才出现了“皆得亲”的局面。于是,苗族社会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人丁兴旺、社会安定的太平景象。

苗族《开亲歌》的思想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迄今已知的事实,人类在形成婚姻家庭之前,曾有一个杂交的阶段。唯有动物的两性关系才称其为杂交,所以不属于婚姻家庭之列。

马克思在叙述血缘婚时说:远古时候的原始游群“实行杂乱的性交,没有任何家庭。”杂交时代以后,产生了以母权制为基础的家庭,继而母权制让位于父权制,父权制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一夫一妻制。和所有的民族一样,苗族的婚姻家庭也是遵循这一轨迹而发展的。《开亲歌》系统而全面地追述了苗族婚姻制度的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石朝江·主编

《上古的记忆:苗族》

《《全新出版·扫码抢先品读!

(二)  苗族婚姻礼词

由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主编,张应和、彭荣德整理译释的《苗族婚姻礼词》,分为“订婚礼词”和“结婚礼词”两个部分,我们着重解读第二部分。

“结婚礼词”包括“绪头”、“联姻起始”、“部落迁徙”、“分支发展”、“颂词”五章。在“联姻起始”一章中,它首先给我们留下了蒙昧时期苗族先民们血缘家庭的朦胧身影和渺远的足音。那时候:

女儿大了不知出嫁,

男儿大了不知娶亲;

女儿大了一屋挤啊,

男儿大了一屋挤。

他们白天冥想,

他们晚上苦想;

白天数草数芥,

晚上望月望星。

通过白日昼夜的苦苦思索,他们终于发出了一连串的质问:

女子为什么要挤在一个庭院?

男儿为什么要挤在一个家门?

女大要出门啊!

男大要娶妻。

他们终于以大无畏的叛离精神,冲破了血缘家庭的禁锢,实现了由族内婚向族外婚的转变。

“你们有女给我们送,我们有女任你们求”;“我们有女也要有人来娶啊,你们有女当然也要把她送走。”实行族外男婚女嫁后,“坪中一根竹,发成一大片。山中一棵树,发成一大丛。祝我们氏族繁衍,像竹子发得满田满坝;愿我们人丁兴旺,像树林发得满岭满冲”。

从此以后,“女大要出嫁,男大要娶妻”;“女儿有其母,男儿有其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这在苗族婚姻史上不能不是划时代的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在苗族先民们的婚姻发展到对偶婚直至一夫一妻制家庭以后,人们更是热情地讴歌男婚女嫁的幸福和美好:

一把铁夹啊,要有阴阳两面;

一间房子啊,要有男女同欢。

鸭要两只,才守得住门前的池塘;

鱼要一对,才守得住屋后的深潭。

黄鹂要有两只,才守得住丛林;

阳雀要有一对,才守得住深山。

凤凰要有两只,才守得住高枝梧桐;

白鹭要有一对,才守得住溪畔良田。

多么淳朴、多么真实,这正是苗族诚挚率真性格在婚姻

家庭上的反映。《苗族婚姻礼词》还对新婚夫妻和家庭热情赞美,恳挚祝愿,它那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民族特色,贴切形象的比喻,都达到了“真善美”的境界。它是这样讴歌儿女良缘的:

像花边等着镶在衣上,

像衣襟等着连上衣领

像流水一到坝就修成,

堤坝拥抱着流水啊,

流水挨擦着堤身;

像纱线牵上了织布机,

线扯机来机扯线,

扯来扯去两难分;

像秋风爬上了梨树巅,

满树硕果啊,

上上下下香喷喷。

像午时的太阳当了顶,

阳光普照啊,

前前后后一片明。

正是在这水到渠成的时刻,男女双方才“欢欢喜喜地攀戚,吹吹打打地联婚”。《苗族婚姻礼词》还告诫人们,即使是新的家庭暂时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要看到锦锈前程,要看到明天、后天,前程必定是充满着阳光,充满着希望,“来日必定是光明灿烂”。

看月亮莫在月头上,

到十五它自会是满满的一轮;

看太阳莫在傍晚时,

到清晨它自会是大放光明;

莫让那前面的八面山档住了眼睛,

莫让那眼前的困难终止了我们的行程。

明天、后天,

儿子、儿孙,

会有大塘大坝把鱼养,

会有大田大土任耕耘。

明天、后天,

一年、两年……

大家定会兴旺,

前程锦锈,

家发人发。

《苗族婚姻礼词》还以大量的篇幅,吟诵天地的开辟,部落的迁徙,民族的形成,宗支的繁衍,财富的创造等等,将婚姻的产生与发展和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

让婚姻在天地开辟后出现,在部落迁徙中跋涉,在民族形成中演变,在宗支繁衍中延伸,在财富的创造中开花结果。它是一部忠实记录人类婚姻史实的史诗。

苗族“迁徙史诗”记述了苗族数千年的悲壮迁徙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哲学思想史意义,我们将在第二章第四节专门研究与介绍。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三苗网立场。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