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想要回去就是奸细,抓着了就给办了

 思维观察员 2021-12-13

01.

《战国策》秦国篇里,有一则说到张仪给陈轸下套,却被陈轸巧妙解围的故事。

画蛇添足、卞庄刺虎等故事的陈轸,因为足智多谋在秦国朝廷里成了张仪的眼中钉、肉中刺。

陈轸离开楚国到了秦国做了官,当谋士。

张仪觉得他威胁到了自己的饭碗。

于是对秦王讲

陈轸是大王您的臣子,却经常把秦国的国情政要泄露给楚国。

我不愿跟这类不忠于大王、还泄露机密的人同朝共事,希望大王能把他赶出朝廷。

如果他出了朝廷,想重回楚国,则希望大王杀掉他。

张仪为了“干掉”陈轸,在这里用了一个条件推理:

如果陈轸离秦回楚,则他是奸细

如果陈轸是奸细,则应该了他

------------

如果陈轸离秦回楚,则应该了他

这个推理为肯定前件肯定后件——只要确定前提为真,则结论必然为真。

张仪在这里建议秦王赶出陈轸,来验证他“离秦回楚”坐实前提,以肯定结论“该杀了陈轸”。

02.

秦王明白陈轸若“离秦回楚”则后果就是被杀,他相信陈轸自己也明白这种情形。

秦王断言:陈轸哪里敢去楚国?

秦王召见陈轸问:我愿意尊重你的意见,如果离开了秦国想去哪,我为你准备车马。

陈轸:我会去楚国。

秦王:张仪认为你会去楚国,我也知道你将去楚国。否则,你将在哪安身呢!

陈轸:我离开秦国后,必然要故意地去楚国,以此来顺应大王和张仪所做的判断。

秦王阴阳怪气的一顿“理解”,实质上是在验证陈轸“离秦回楚”是否为真。

如果按常理,这个问题一经问出,陈轸必然否认,常理的逻辑为:

如果我离秦回楚,则我是楚国奸细

如果我是楚国奸细,则会被斩杀

------------

如果我离秦回楚,则会被斩杀

没有人愿意被杀害,越有能力有抱负的人越想活。

结果陈轸非但没否认,而且大大方方地承认了——以“故意”顺应大王和张仪的推测为由头。

他似乎不怕死,对“被斩杀”不当一回事儿。

03.

陈轸之所以如此淡定的面对可能的“被斩杀”情形,少不了他自己的解围之策。

而且示意,他能更清楚的表明自己和楚国的关系,绝不是奸细。

阐述了观点:

即便我离秦回楚,也不代表我是奸细

直接反驳了观点:

如果我离秦回楚,则我是楚国奸细

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呢?故事大王陈轸又开始了讲故事——

话说楚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妻子。

有人去勾引年长的那位,结果被大骂拒绝;

再去勾引年轻的那位,她就顺从了。

没过多久,这男人死翘翘了。

有个客人问勾引的人说:

在这两个寡妇当中,你娶哪个——年老的那位、还是年轻的?

勾引的人:我娶年长的那位!

客人:年长的骂过你,而年轻的服从了你,你为什么要娶年长的呢?

勾引的人:当他们做别人妻子时,我希望她们迎合我的勾引;如今做了我的妻子,我就要娶不迎合我勾引的那个。

故事中陈轸分别站在两个立场上做了思考,各自的认识也就发生了变化。具体逻辑:

如果是别人家的妻子

则讨厌拒绝我的,而喜欢迎合我的

如果是自己家的妻子

则喜欢拒绝别人的,而讨厌迎合的

------------

不同立场,喜欢/讨厌的事物不同

然后呢?陈轸你讲这个故事要做什么呢?

人只对对自己有利有价值的事儿感兴趣!

04.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你得具体说说这和你“离秦回楚”的关系。

讲完故事的陈轸,接着说了这个道理与工作生活的关系——

现在的楚王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宰相昭阳也是一位贤明的大臣。

我陈轸身为秦王的臣子,如果经常把国政要事泄露给楚王,就成了奸细。

楚王必定不会收留像我这样的“奸细”,而昭阳也不愿意跟我同朝共事。

所以以此来表明我到楚国去不是要帮助他们。

陈轸这里站在了君王的立场上思考,看哪一点是自己最为关注的。所使用的条件推理:

如果我泄露秦国信息,则我未忠于秦

如果未忠于秦,则我的忠诚度有问题

如果我的忠诚度有问题,则楚国不会接纳

------------

如果我泄露秦国信息,则楚国不会接纳

陈轸这里表明的是“离秦回楚”时“楚国会接纳”为肯定,它的矛盾观点“楚国不会接纳”,则为否定。

根据条件推理否定后件则否定前件原则,前件“我泄露秦国信息”为否定,与之对应的矛盾观点为“我没有泄露秦国信息”,为真。

(陈轸)没有泄露秦国政要信息,则我不是奸细,也不用遭砍头。

陈轸能顺着秦王和张仪的推测走,同时能机敏地看出陷阱,并为自己的清白做阐述论证。

# 推荐——

按我说的做一定成,不成你砍我

大好的称霸形势给搞砸了,小心被围攻

该打的时候就得打,磨磨唧唧的准耽误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