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有用吗?为什么要学哲学?

 墨子连山 2021-12-13

如果一个人的饭量是三个馒头,那么哲学就是那第三个馒头。

第三个馒头有用吗?

对于第一个馒头还没吃上的人,当然没有用。人家甚至是连馒头什么样都还不知道,你跟人家说第三个馒头什么样、多好吃,你信不信人家揍你?就算不揍你,也会以为你是精神病,正所谓,“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吃上第一个馒头的人,吃着吃着,自然就会把目光盯在第二个馒头上面。毕竟尝到了馒头的美味,吃着碗里的,看着桌上的,也是人之常情。你跟他们说还有第三个馒头,他们就不会那么大反应了,毕竟吃过见过,只不过刚瞄上第二个馒头,第三个离着还是有点远,很难想象。这些人就是“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吃上第二个馒头的人,你猜他们会盯着什么?剩下的只有第三个馒头了,不盯他盯谁?这时候你去给他们描述第三个馒头的味道,他们便会醍醐灌顶、如痴如醉。不用你多说,点到即可,这些人一点就透,还能举一反三,然后跃跃欲试。正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所以,哲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哲学?这个问题是没有必要问的。当你第二个馒头吃得差不多了,自然而然的就会转向第三个馒头,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完全没有必要在没见过馒头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去脑补第三个馒头的事。

既然我的读者喜欢哲学,给我打了哲学的标签,为报倾城随太守,我也多说几句。

什么是第一个馒头?

用以满足求生欲、繁殖欲的便是。怎么满足呢?通常情况下,赚钱就好了。在一个发达市场环境下,钱就是一切资源的一般等价物。有了钱,就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的私欲,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饮食男女之事。可赚钱有那么容易吗?绝大多数人还在绞尽脑汁的努力着。这个馒头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其实也不高深,是技术,以前叫做手艺。只要你会一门手艺,专心致志的打磨他,必然可以创造价值。有了价值,市场就会给与相应的回报,古往今来,盖莫如是。不管你是码农、产品狗、设计师、画家、运动员……这些都是手艺,混口饭吃不成问题。可难度在于,你的手艺有多高超,就决定了你能创造多大价值,也才能决定你能赚多少钱。那些整天摸鱼的手艺人,要我看,到手的馒头也会不翼而飞的。

什么是第二个馒头?

用以满足求知欲的便是。满足求知欲的还能是什么?当然是知识。古语有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个劳心者,就是掌握知识的人。那什么才叫知识呢?严格意义上讲,知识必须是从经验中归纳出来的模型,这个模型自身要逻辑自洽,同时模型要具备预测能力,并且其预测的结果必须是被实验验证了的。例如最典型,科学知识。不那么典型的,还应该包括伦理学知识。为什么伦理学有点勉强呢?因为他的模型不是那么精准,实验验证也不是那么严格。所谓如何做人?恐怕只有在中国这种几千年没有中断的文明中,才能说是得到了比较充分验证的。但是只要有个“比较”,这事就不严谨了。不过不严谨就不严谨吧,毕竟与第三个馒头相比,他也只能放在这了。

那第三个馒头是什么呢?

用以满足美欲的便是。其实,除了技术、知识之外,所有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被挤兑到这里。至少包括了形而上学、美学、逻辑学,如果再加上之前提到的伦理学的基本假设部分,哲学的馒头就做好了。这些东西有用吗?有人可能觉得美学也挺有用的呀,不是可以创造美吗?逻辑学也挺有用的呀,不是可以让我们变聪明吗?很遗憾,大家理解的有用的部分,哲学都不研究。创造美的是画家、音乐家、诗人,而哲学研究的是“美”这个概念本身,是他的“体”,而不是“相”和“用”。逻辑学也一样,不是研究逻辑如何使用,而是研究逻辑是什么,这对你变聪明毫无帮助。伦理学的“相”是伦理知识,“用”是做人,那“体”呢?体是“道”、“德”、“仁”、“义”的概念本身。包括形而上的问题,这些最基本的假设,是没有前序因的,以至于现在的哲学主流变成了分析哲学,开始从语言入手开始研究这些概念。古典哲学已经结束了。

听到这里,你还想去琢磨第三个馒头吗?

还是先把前面两个馒头吃下去吧,水到自然渠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