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今无人超越的园林纪录片

 cxag 2021-12-13

 


我国第一部关于苏州园林的大型纪录片,也的确拍成了代表作,至今没有超越,这也成为了上世纪电视散文风格文化专题片的巅峰之作。

我很惊讶这部片子现在看过的人不太多,简单做一个“《苏园六纪》之纪”。

这片子的制作阵容豪华又简陋——说豪华,大师不少,题名书法是贝聿铭,苏州老底子世家子弟,也是近代世界名人;顾问陆文夫,苏州符号,以一己之力在改开年代将苏州风雅重新打响。两位播音也是大神级别,都是中国人童年回忆、央广播音部的金牌,男解说方明,央广播音部主任、屡次上天安门城楼直播国庆大阅兵的资历;女解说林如,《阿信》《神州风采》和诸多国家级专题片里的声音。说简陋,这片子基本是苏州有线电视台自己搞出来的,虽然苏州宣传部大力支持,但基本是台里自己的力量,领头的是台长崔兆鸿、顾强、主任钱锡生等,都是有想法的人。后来钱锡生去苏州大学当古典文学教授了,也是江南文人传统。

这里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却是苏州台从浙江台调来的。苏杭自古分庭抗礼,苏州台这也是虚怀若谷了。这个人物就是总编导、撰稿刘郎,老一辈电视解说词界的大师。


这部苏州园林纪录片的由头是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4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园林申遗成功了,苏州这才发现没有一部系统介绍苏州园林的电视片,这可不行。当时的苏州有线电视台雄心勃勃要拍一部,先是找到陆文夫,陆文夫没写,推荐了浙江台的刘郎。刘当年拍过一个专题片《一位作家和一座城市》,苏州拍的就是陆文夫,颇受陆的欣赏。苏州台也是海纳百川,当即借调来了刘郎,为后来这部片子做成经典做好了准备。

《苏园六纪》播出后,立即风行南北,成了苏州园林最好的电视媒介传播者,拿了很多奖,也成为中国纪录片在1990年代的一个代表作,甚至让苏州2004年主办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都多了底气。

20多年后再看这片子,的确有时代感了。后来这部片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解说词过多、镜头太满、解说词与画面艺术质量比重失调”,连陆文夫也委婉表示:“刘郎在配用解说词时有点难以自制,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同时,忘却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但《苏园六纪》的确做到了主创刘朗所追求的“学术的艺术化或艺术的学术化”。

刘郎在文化艺术片的领域的确有思考,光是“拍好苏州园林这部片子,除了掌握吴文化的一些要领内容外,还要研究明清士大夫的史料”,这一句话就决定了境界。从片子的立意、结构到解说词,刘郎带领团队做到了切中肯綮,亲切的风雅,尤其是解说词做到了举重若轻,在辞章、口语和音韵上都以现代白话向明清小品追求。虽不中,亦不远矣。

这种风格的拿捏并不容易。十六年后央视巨制《园林》在影像技术上全面超越了《苏园六记》,但解说词却落入了抒情的空洞,浮在了园林的表面。刘郎的解说词,对苏州园林的歌颂与抒情,是精要的,也是深入的。后来他回顾创作过程,看过当时所有研究苏州园林的书且在其次,更深的是,他真认识到了隐逸背后,明清易代以来士大夫“莫非乖戾之气”的时代氛围,园林这富贵风雅之花的根,是苦的。这就决定了,笔飞得出去,也收得回来。

当然也要有这种笔力,这就得有点才子气。

片名从《浮生六记》化出,那时候这本书还并不红,很自然的借了苏州人沈三白的旧日精魄,一群人都说,这苏州园林,正是从沈三白笔下的沧浪之水发端的呢。当时是主创们开会第一天,是坐在画舫里开的,泛舟石湖,正是范大成写《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的地方,“水面上也就淡淡地刮着一些宋朝的风”。


开会很文人,写稿也很旧文人。

刘郎讲心得,他写《苏园六纪》时,触碰园林“虚境”的办法:把三幅苏州旧墨张之于壁。“笔者略有一点稍事收藏的雅好。恰巧过去在西部生活的时候,弄到过几位苏州人物的已经非常破残的墨迹,这便是清代状元潘世恩的《书谱》节选, 翁同和的“却追范念五湖中” ,和陈去病的“ 自是羲皇以上人” ,后二者皆是下联, 幸好落款还在。作者已经烟逝, 但一缕文化的香烟却还缭绕着,不散的原因,是这三张纸上还有点气场。”对着苏州文人的字帖写苏州园林,这种古典主义的文人气派,真能做到的,也没几个了。

有趣的是,园林最兴旺在江南,文脉鼎盛,最后写出这经典文字的却是个西北人:刘郎在青海长大的,典型北方人。


文 | 丛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