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曾国藩的经济课》(上)

 云蔚志读书 2021-12-1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既重要又复杂的一位人物,人们往往不认为他是一位清官。

作者原来学的是财经专业,后转读历史博士,故能以跨领域思考和分析问题。鉴于关于曾国藩经济生活的研究极少,作者就从《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家书》、《湘乡曾氏文献》等资料入手,整理出曾国藩的日常生活账簿,分析清代官员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展示出了曾国藩既清廉又灵活的处事原则。

该书以时间为序,从京官时期、湘军时期、总督时期来观察曾国藩及其家族经济生活的变化,并以小见大,同时揭示了清朝吏治与薪酬体系的关系,探讨了廉政反腐、军饷与战斗力,乡绅的政治角色等诸多晚清社会的重要问题。

曾国藩的账簿

从曾国藩的账簿中,我们不难发现领俸做官完全是一笔亏本的买卖。

从最初的官员选拔考试即是如此,中国科举制度以其公平性著称,然而参加科举考试的费用高,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条件。

在曾国藩再次入京会试时,作为小地主的曾家中已经拿不出路费。只能四处借贷,节衣缩食,才得以赴北京赶考。

曾国藩中进士后,成为京官。但薪俸十分有限,住房和社交的开支巨大,常常欠债。

他好不容易获得了四川乡试正考官的派遣,发了一笔横财。

不仅全部还清了所欠的债务,还首次寄回家中六百两银子,又拿出四百两赠送同族和亲戚。

曾国藩不光自己生活简单,对家人的要求严苛。给夫人的零用钱很少,家中男女每天都忙于体力劳动。连女儿出嫁,也仅出两百两作为嫁资。

书中集中体现出了曾国藩的几条个人信念:

强调节俭、不靠做官发财、匿名资助穷人、决不给孩子们留下遗产。

在组建湘军、担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期间,曾国藩大权在握,也没有违背以上的信念。

曾国藩没有因此而发财,寄回家里的钱比京官时期还要少。

为了维持府中的生活支出,他竟将之前存的一万八千两养廉银全花光,还借了外债。

为了整顿吏治,他不顾官场的陈规陋习,坚持不搞迎送,不大吃大喝,不收礼品,管好身边人员。

从出任总督的第一天起,曾国藩就一再告诫属下地方官,需保持清廉。他重视官员的任用和管理,在汰换官员和推动清理积案上成绩斐然。

曾国藩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采取厚饷标准,使湘军士兵专心操练,一洗旧军队只顾经商的积习。

在他东山再起后,治军不再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对于家庭经济,他也不坚持节俭,只独善其身而已。

曾国藩也不像海瑞那种极端的清廉,也有一定的灰色收入,但均用于在官场上的人情往来和“潜规则”上。

虽然曾国藩做官亏本,然而获得了干预地方事务的权力等因素推动了曾家财富的迅速增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