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塔拉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作者从小屈从于父亲和哥哥,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却考上大学,留学剑桥,并获得博士学位的经历。在此过程中,她也逐渐摆脱父母的偏执观念、哥哥的暴力,开始思考真正的历史、女性的权利,开启更好的未来。 家庭成长环境 作者成长于一个严格尊崇摩门教的美国家庭,从小没有自信,缺乏正规的学校教育。虽然是一个女生, 也常常跟着父兄在肮脏、危险的废品场工作。 1,父亲 父亲患有一种名为双相情感障碍的精神疾病,加上偏执狂,以至于在许多方面表现的非常极端。 他总在为世界末日作准备,热衷储存粮食和水,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他担心万一末日来临,无法接应在大洋彼岸留学的女儿。 父亲平时只顾疯狂干活,忽视安全,曾使自己和孩子们受重伤。汽车也不上保险,从来不系安全带,这导致家人在车祸中受伤。 他的大男子主义强烈,要求女孩不能露出脚踝以上的任何部位,否则就是妓女。 他不让孩子上学,认为公立学校是政府引导孩子远离上帝的阴谋,孩子们会被无神论者和光明会间谍洗脑,只有在家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 他不给孩子申请出生证明,这给他们日后上学、办护照造成了很大麻烦。 最为夸张的是家人生病不去医院,只靠母亲的草药来医治,曾异想天开地通过张嘴晒太阳来消除喉咙痛。甚至母亲遇到车祸、他自己和卢克严重烧伤时,也不去医院。 仅在家人不得不将头部严重受伤的儿子和危急的新生婴儿送医院时,他才勉强接受事实。 2,母亲 母亲是一位草药师,并学会了助产。按照父亲的想法,她可以照顾家人的健康,并接生孙子孙女。 母亲迷信神奇的能量,不相信医院,认为那里的药是一种特殊的毒药,永远不会被排出身体,而且会在余生慢慢地腐蚀病人,还将生下畸形的孩子。 她总是给家人服用半边莲和美黄芩制作的止痛药,可惜一点儿作用都没有。 虽然她很爱作者,但在家里,母亲从来不去阻止哥哥肖恩伤害其他孩子,并总是顺从父亲。 3,哥哥姐姐 孩子们中有三个获得博士学位,离开了大山,经济独立。其他四个没有高中文凭、只能留下来给父母打工。家中的裂痕已经出现,而且越来越深。 哥哥肖恩类似父亲,是暴力和同情心的综合体。他一面不让作者操作危险的设备,另一面又对她残忍羞辱以获取乐趣。 另外一位哥哥泰勒喜欢音乐和读书,他是第一个离开家庭的子女,并建议作者自学,参加大学考试。 作者的重塑 作者听从了泰勒的话,考上了杨百翰大学。 由于这家是教会学校,爸爸没有反对,甚至还以此证明了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一样好而得意。 1,经济独立 她一直为学费和生活费努力,争取奖学金,边学习边工作。 由于爸爸说过,接受政府捐助就等于把自己交给光明会,她拒绝了本应该领的助学金,也不接受主教的帮助。以至于没钱买课本,自己就去卖血、卖马,还想卖掉爸爸给的圣诞礼物。 在母亲的帮助下,作者申请到了助学金。治好了牙病,买了课本,付了房租,甚至还买了新裙子。她终于可以不必为爸爸工作了。 2,思维独立 作者的成长经历使她从没吻过一个男孩,拒绝任何一个男人接近自己。虽然亲眼见过婴儿出生,却对如何受孕一无所知。她开始思考: 我想要的没人能给,因为我想要重塑自我。 申报到了助学金后,作者才开始体会到金钱的最大优势:考虑金钱以外的事情的能力。 此后,她开始看懂课本了,并发现自己读了更多的书,远超必读书目的要求。 在大学的学习中,作者发现父亲关于奴隶的错误历史观点,肖恩对自己使用侮辱性的称谓。 同学的父亲送她的短裙不可能淫荡。父亲送的礼物更意味着自己的女儿不是妓女。 教授提到“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抑郁、狂躁、偏执、欣快、夸大妄想、被害妄想。这些符合作者父亲的情况,解释了她很多之前难以理解的问题。 作者没有对父亲产生同情,只是感到愤怒。 因为他总是把信念置于安全之前,在经历了两次车祸、垃圾箱疗伤、着火等事件后,仍坚持相信自己是对的。母亲、卢克、肖恩却因此伤痕累累,我们一直生活在警觉和恐惧之中。 教会在一八九〇年结束了一夫多妻制,但从未放弃这一教义。从小父亲也教导作者,时机成熟时上帝会恢复一夫多妻制,来世她将成为某个男人的若干妻子之一。丈夫活得越尊贵,所娶的妻就越多。 有人被思想禁锢,信仰“全身完整”,拒绝为脚上的肿瘤做截肢手术。他在四年后去世,年仅三十六岁。 作者同意一些著作中的观点:许多个世纪以来,女性一直被哄骗、劝诱、推搡和挤压在一系列扭曲的概念中,以至于现在不可能再去界定女性的天赋和抱负。 作者想起了克里博士的一次讲座中的问题:历史是由谁书写的呢?现在她认为,是自己在书写历史。所以,作者希望打破这些陈旧的观念,并把两行关于解放思想的歌词专门记在笔记本上: 将自己从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 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解放我们的思想 3,行为独立 十九年来,作者一直按照父亲的意愿生活,现在她要试试别的活法,定尝试过正常人的生活。 她开始生病了就去看医生,服用止疼药和抗生素,注射疫苗,甚至喝过一杯教会严令禁止的咖啡。 向姐姐、母亲说明哥哥肖恩是个危险的施暴者,却发现改变顽固的家庭现状。 她拒绝父亲对她进行“救赎”的努力,也想尝试恢复与父母的关系,但是失败。曾经的家只剩下回忆。 此时,作者开始怀疑自己的理智,不再学习,常常精神崩溃。学业已经落后太多,整天靠看电视剧打发时间,博士学位已经岌岌可危。 终于,作者可以坦然地面对过去的生活了,又能专心阅读了。她相信: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经历了这一切,除了愤怒和自责,作者思考个人如何处理对家庭责任与其他责任的冲突,对于论文又有了新的想法。最终完成了一篇高水准的博士论文,取得了学位。 4,教育与重塑 作者认为,她和父亲之间的隔阂不仅来自时间和距离,而是源于自我的改变。 自己已不是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但他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她的父亲。 在作者经历中,她不断由一个全新的自我做出选择。 这种变化可以叫做转变,蜕变,虚伪,背叛,作者称之为:教育,即英文版书名”Educated"。 中文版书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由作者亲自指定,源自《圣经》中的“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显得含义更加深刻、有意境。 他人的帮助及影响 自助者天助,在作者的重塑自我中,也得到了许多帮助。比如: 第一个男朋友查尔斯要求作者生病要去看医生,上车系上安全带。作者也开始洗去工地的污垢、注意穿着打扮。 同学也教会作者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授提出有利于作者的考评方案,使她有机会拿到需要的奖学金,并为她争取留学剑桥大学。 主教关心作者的心理健康,常常见面交谈,逐渐消除她身上的耻辱感。为了支持作者继续学习,甚至愿意帮她付房租,自己提供助学金,只需承诺再也不要为父亲工作。 导师提供了有力的介绍信,确保她无论选择哪所大学的研究生院,都会被录取。并周到细心地帮她申请了包括学费和食宿费的剑桥全额资金。 克里博士引导作者认识到,个人的内心才是决定自己是谁的最强大因素。这对提升作者的自信心,重塑自我起了重要作用。 当然不能不提她的哥哥泰勒,正是他的建议及鼓励,才促使作者开始学习,考上大学,才有了后面所有的精彩。 总的来说,从作者的经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重塑自我首先需要经济上的独立,然后在教育的影响下独立思考,并付诸于独立的行动。期间,自己的努力最重要,他人的帮助也不可或缺。只要放下过去的怨念,坚信未来会更好,才能像鸟一样飞往属于自己的那座山。 |
|